小学中段整本书细读的“思”与“行”

发表时间:2021/7/5   来源:《中国教师》2021年3月7期   作者:吴彦希
[导读] 整本书细读,如何读,怎样读,读什么,我们没有系统认识,
       吴彦希
        四川省成都市五块石小学校  610000
        摘要:整本书细读,如何读,怎样读,读什么,我们没有系统认识,对于细读指导上缺乏理论探索。为了让学生持续保有阅读的兴趣,我们更应该引导学生走进阅读,爱上阅读,掌握细读的方法,提高细读的能力。
        关键词:小学中段  整本书细读  指导策略
        国家2011年出版的《语文课程标准(修订稿)》关于阅读的具体建议中做了这样的表述:“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就是引导我们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同时,在《新课程标准》第二学段阅读要求第8、9条提出“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词语,精彩句段,以及在课外阅读和生活中获得的语言材料,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40万字。”
        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各学校开展了阅读推动活动,如建立图书馆,省、市、区、学校图书馆对外开放,不仅如此,各个学校也开展丰富的阅读活动,营造阅读氛围。
        2017年9月,小学一年级开始使用部编教材,一年级新教材有三个改革,阅读增加是其中之一。语文的文章理解力要靠长期阅读积累,但是仅依靠课堂教学,依靠语文教材就能提高?显而易见是有难度的,因此,要扩大阅读量,就必须加强课外阅读积累。
        (一)研究教师如何指导学生选择细读内容
        叶圣陶先生曾提出“内容的选择,通常根据三种价值:一种是实用价值,一种是训练价值,一种是文化价值。”学生细读的内容可以从三个角度进行选择,一是能够增进学生知识的,二是能够锻炼学生阅读能力的,三是能够开启智慧,启迪心灵,传承文明的。
        书籍的来源可以是学生自主选择、教师推荐,我们可设计好书推荐课给学生推荐书籍。也可以结合校本课程推荐书目,像我们学校有与茶文化结合的校本课程,就能为学生推荐许多相关的书籍。另外,可根据国家教材来推荐书籍,语文书中像同作者的,同体裁的,同题材的,及其他学科外延的书籍都能做推荐。
        总之,我们确定细读内容的依据是:
        1、与学科相关,适合阅读的。
        2、中外经典,重视传统文化育人价值的。
        3、教材体系中向外拓展延伸的。
        4、通过问卷调查,学生喜欢和需要的。
        关于细读量的确定,叶圣陶先生提出“一学期中间,为求精详周到起见,书籍的数量不宜太多,大约有二三种就可以了。”叶老先生所说的一学期二三种,这应该是同读一本书的量,至于学生课下自己阅读的书是不在此内的。小学中段学生以阅读文字书为主,为了培养其良好的习惯,为了教给细读的方法,可能细读的速度会慢一些。因此,我们预想每学期师生共读3本适合细读的文学作品。


        (二)研究指导学生整本书细读的策略
        1、利用晨会或每周固定一节课作为阅读课,把它建立成一种模式:
        (1)通过导读课激发阅读兴趣;
        (2)通过指导课指导学生细读的方法;
        (3)通过交流课分享体验感悟,讨论主题,评论人物,汇报感悟;
        (4)运用思维导图、阅读单梳理内容和逻辑关系;
        (5)通过研究性学习,学会搜集处理信息,开始鼓励中段小学生抓住主要人物或主要情境复述故事,大胆鼓励孩子挣脱所有束缚创编故事;
        (6)通过跟踪学生细读个案,评比“细读脚印”等措施,评选“小书虫”“书香班级”“书香家庭”等活动,推进整本书细读的深入开展。
        2、注重个别指导。?
        对于个别学生,可以采取个别谈话,看读书笔记等方式给予关注。在讨论交流的时候,多听听能力较低学生的见解,给他们细读的信心。
        (三)研究指导学生整本书细读的课型
        指导学生读整本的书的主阵地在课堂。因而,教师应把整本书的细读纳入语文课堂,在教师的组织和指导下,在语文课堂上组织学生对一本书进行阅读、讨论、赏析。
        1、推荐阅读型:由学生拿出自己喜爱的课外书在小组内进行推荐介绍,这一时段,老师要加强视指导。接着由各小组推荐代表在班上介绍自己喜欢的书籍,教师要引导学生讲清楚、讲明白。在这一过程中,其他学生可以针对推荐提出自己的疑问。除了学生推荐,也可由教师推荐。我们 “拿到一本书”,读封面、读书评、读线索,“打开一本书”,找主角、读前奏、读章节、读目录编故事、读主题、读尾声等。
        2、阅读指导型:这类课主要是通过课堂指导学生如何细读,指导学生合理使用工具书及如何搜集信息、处理信息;指导学生边读边思考,提高理解能力、评价人物和事件的能力及想象创新的能力等。可分为:讨论型的阅读指导课、读议型阅读指导课、点拨型阅读指导课、导读型阅读指导课、欣赏型阅读指导课。
        3、阶段交流型:教师必须在阅读持续了一段时间之后为学生构建一个平台,使他们可以及时分享阅读心得,吸收新的观点,激发新的思考。?
        4、汇报总结型:这类课是在孩子阅读完了一本书之后以各自喜欢的形式汇报自己阅读的收获。主要形式有:组织学生讲述所读书籍的内容;组织故事会、朗诵会、擂台赛、知识竞赛等,提高学生的阅读质量;组织学生交流自己阅读的方法,自己阅读过程中的收获、感悟或困惑,也可对书中的人物及写法进行评点;还可把读过的内容,自己编成小品、课本剧等形式进行表演。
        (四)研究评价学生细读整本书成效的指标及方式
        评价学生细读整本书成效的指标是:学生在语言能力方面是否有提升。比如:写作能力、词汇量的积累、阅读检测的正确率等。
        评价学生细读整本书成效的方式,我们预设的评价方式有:过程性评价和形成性评价。
        过程性评价关注的是学生能否真正地完成整本书的细读,对督促学生整本书细读能够有效地完成十分关键。我们通过在指导交流课上抽学生回答问题,布置给学生在书中勾画、批注的作业。根据学生的表现和完成情况,设计读书卡。在读书卡上,定期给每个学生评价,可用“完成”“基本完成”“未完成”等词来做记录。在研究过程中,对于过程性评价的方式会根据具体的情况进行适时改进、调整。
        形成性评价旨在以考察和检测学生的方式来提高整本书细读的效果,实现考与教的结合。我们预设的形成性评价方式有:测试法(通过阅读练习、做试卷来检测学生的阅读能力是否有提升),观察法(观察课堂上学生对提出问题的反应能力和表达能力),调查法(设计兴趣问卷,了解学生对阅读的兴趣是否有提升),以及习作呈现法等。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