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文芳
山西省和顺县第二中学校 032700
摘要:教学改革的推进,让地理在中学考试中,变成了可有可无的状态。但是作为部分学生高考的科目之一,地理又变得十分重要。在这种两难的境地中,初中地理学科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由原来的记忆学习,转化为素质培养。但无论是哪种要求,对于刚刚迈入初中的学生,都需要时间进行接受,但素质而提升需要长期的培养,仅仅依靠教师的“被动”力量,显然不切实际,所以,需要教师以生活实例为引导,激发学生的“主动”性,从而才能促进学生对于地理学科的素质的提升。
关键词:地理素养 引导 衣食住行 学生兴趣 初中阶段
对于刚刚步入初中阶段的学生来讲,所有的未接触过的新科目,都是十分新鲜有趣的。初中时期的地理属于科目的入门教育阶段,在这一时期培养学生的科目兴趣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地理作为一门偏向理科的文科类学科,具有很强的综合性质。所以在引导学生进行学习的时候,一定要有系统化的讲解,当然,也要有细节性的思考。所以,培养学生的地理学科兴趣,从而提高地理素养,就一定要重视思考与逻辑分析的作用。引导学生从生活中发现地理,并进行思考,有着重要的意义。教师在教学中要逐步引导学生认识到我们的“衣食住行”,都离不开地理知识。
服饰生活与地理知识联系十分密切。
教师在引导学生的时候,可以让学生看一看自己还有周围同学服饰的材质标签,并引发学生进行思考。以纯棉为材质的衣服布料为例,根据地理知识,优质棉花多产自我国西北地区,其中以新疆的长绒棉为上等品。新疆地区处于我国西北部,常年降水较少,日照时间长,同时地广人稀,可种植面积大,采集长绒棉可以进行机器收割,节约了人力成本,因此为长绒棉的生产提供了优质的环境。
除了服饰的材质,各地区服饰的差异性也属于地理研究的范畴。四季分明的地区,人们服饰变化多样,但都依据季节而改变服饰;而位于阿拉伯地区的人们,地处沙漠,风沙大,便经常以长袍加身;但是到了高原地区,日夜温差大,人们一天之中就要换多套衣服。
教师可以通过幻灯片展示,视频介绍,或者找到去过不同地区的学生在课堂上介绍当地的服饰特色等,都是非常不错的引导方式,同时也可以激发学生对于地理学科的好奇心,从而进一步去主动的探索地理知识,不断提升自己的学科素养。
食品生活与地理知识有关。
根据气候条件的不同,南北方的主食有着很大的区别。南方主食多以水稻为主,而北方多以小麦为主,也就是大米与白面。由于现在大部分家庭,两种主食都可以吃到,所以对于学生来讲,理解起来还是相对容易一些的。此时,教师就可以通过地理知识,来引导学生探究南北方主食为何会有如此差异。首先,从气候条件来看,南方气温较高,水热条件较好,水稻基本可以一年两熟,有的地方甚至可以达到一年三熟,水稻产量较高,而北方冬季气温低,水稻难以存活,一年只能一熟,缓慢的生长条件,难以供应大量的人口生存。
接着,教师可以提出问题,进一步让学生进行探究。现在我们可以随时吃到这两种主食的原因是哪些呢?通过学生的回答情况,再进一步讲解,仓储条件,交通条件以及经济原因等,从而让学生将自然地理与人文地理紧密的结合起来,提高认知整体地理内容的素养。
同时,教师也可以让学生分享出自己时常食用的美食,然后带着学生加以划分因地理而产生的美食差异。
居住条件也与地理生活密切相联。
为了有效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教师应尽可能选择一些学生平时接触不到居民建筑,然后与现在学生的居住环境做比较,可以更好的激发出学生对于自然地理而认知,从而在探究中,提高学生的地理知识素养。
因纽特人的房屋采用冰块建造,而草原上的居民多采用蒙古包作为自己的房屋,现在我们所居住的多为集中性的楼房。首先,教师应带领学生分析这几种房屋的外观有何不同,以及建筑材料分别是什么,然后再通过自己的常识来试着分析为什么当地居民会选择这种材料进行房屋搭建,以及为何会建造成这样的形状。教师在收到学生的答案后,要将内容进行整合,正确的要加以肯定并解释原因,错误的要进行纠正,并及时分析学生是在哪里产生了错误的认知。最后,教师应整合并补充答案。
因纽特地处高纬度地区,气候寒冷,材料会就地选择易开采的冰块,并且长时间不会融化,而且可以有效保温;而地处草原的居民需要依靠放牧为生,为了方便游牧,便选择好拆卸的蒙古包,同时也可以有效抵挡大风。目前我们居住的居民楼是因为工作的稳定以及资源集中利用的原因。
最后,出行,实际上也体现着地理知识。
出行方面,教师可以在课堂上询问学生雨天会如何出行,晴天,多风的天气等,会不会选择同样的交通工具,由学生生活中最常经历的事情入手,让学生认识到地理知识涵盖的范围都有哪些,并进一步提升学生学习兴趣。
在学生明白自己的出行根据地理原因中的天气变化而变化的原因后,教师就可以进一步引导学生对于“未知”的地区的出行方式进行分析了。例如阿拉伯地区以“骆驼”为交通工具的原因。阿拉伯地区地处沙漠,气候炎热,昼夜温差大,且风沙多,穿行在沙漠地区,方向变得尤为重要,并且出行工具的“动力”也要持久。所以“骆驼”就成为了阿拉伯地区居民的出行首选。以此列推,草原上的游牧民族多骑马出行,也与之有相似之处。
总之,在教师培养学生地理素养时,一定要以全面啊眼光去对待,重视自然地理因素的影响,也要注意人文地理的原因。如出行工具的选择,除了气候因素,人文因素也有很大关系,这也可以让学生认识到经济发展的重要性,从而促进学生的综合素质,形成全方位人才。
初中地理涵盖的范围更加广泛,同时知识更加基础,是在培养学生地理素质,自觉主动去提升地理素养的黄金时期。教师最重要的责任就是去帮助学生培养地理素质,将学生的被动转化为主动。生活中的实际例子对于平时以学习为主,外出逐渐减少的学生来讲,是最好的学习材料,教师只有通过培养学生善于去发现实例,从生活中去学习地理,才可以更好的提升学生自觉地去提高自己的地理素养。
参考文献:
[1]傅道春主编,《教师的成长与发展》,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年。
[2]朱智贤、林崇德,《思维发展心理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6年。
[3]陈奕彤.《基于核心素养背景下的高中生地理实践能力培养实证研究》,贵州师范大学,2018年。
[4]郭维.《基于地理核心素养培养的高中地理概念教学实践研究》,四川师范大学,2018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