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德育渗透方法探析

发表时间:2021/7/5   来源:《中国教师》2021年9期   作者:袁华春
[导读] 在中学语文课程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中学语文教师不但要正确掌握教材
        袁华春
        安徽省安庆市岳西县店前中心学校  246670
        摘要:在中学语文课程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中学语文教师不但要正确掌握教材,认真研究语文教材,明确德育教学的入手点,还应解决好德育和中学语文教育相互间存在的关系,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唯有妥善处理二者的关系,才不会产生喧宾夺主的状况。语文教师在教育过程中,将正确引导中学生发现并分析文章中最震撼、最感人的语言文字,明确重点,形成共鸣,进而增强自身体会,在不知不觉中教育学生,塑造其良好的思想与灵魂。    关键词:初中语文;?语文课程教学;?德育教育;?问题;
        
        一.初中语文课程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中学生价值观复杂,缺乏对道德的正确认知
        中学生不但具备较强的学习能力以及好奇心和求知欲,还具有极强的可塑造性,中学时期的学生与其他时期相比对新鲜事物与知识有更强的接受能力。伴随当前社会经济不断发展和网络对人类日常生活形成的深刻影响,使中学生无法摆脱社会外部环境和错误思想意识的渗透与影响。比如,一些中学生受快手、抖音短视频等网红效应的影响,对其中出现的吃穿住行等奢华现象开始有了攀比现象,最终使得加大了中学生思想道德认知的复杂性,还给中学语文教育教学中渗透的德育教学带来极大困难与挑战。另外,在现如今的中学教学时期,中学生对思想道德的认识与理解缺少完善性,忽略建设正确的思想品德,认为其只需要提高语文成绩就达到学习目标了,根本未能认识到这种错误形式对中学生道德认知程度的提升产生消极影响,亦不利于学生全面素养的提高。
        (二)学校道德教学体制不健全,教师德育教学观念需增强
        在传统教学中应试教育理念的影响下,新时期的语文课程教育依然无法摆脱“分数至上”的教育模式,由此禁锢了教育教学的发展,这亦是忽视中学生道德教育的主要因素。一些学校对德育教育依旧停滞在表层上,缺少对应的课堂教育规划,亦缺少学校自身特有的教育体制。与此同时,语文教师应清晰明确了解到德育教育对中学生全面素质养成具有的重要作用,应及时转变自身教育观念,不但需要提升自身道德素质,还需要在语文课堂教育中增大德育教育的渗透,继而在保障语文课堂教育成效与教育质量的同时,还能向中学生渗透相关德育教育。
        二.初中语文课程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的可行性策略
        (一)增强基础教育,培育中学生语文能力
        现如今中学语文课程教育极少利用大篇幅来教授语文基础知识,有一些甚至直接选择不讲。正是此种模式的教学,致使一些中学生忽略了语文基础知识的学习,久而久之会大大降低中学生的语文识字能力以及写字能力,在文章阅读与写作过程中经常出现语句不通顺与表意不清的状况,对语文教师实施德育教育形成不利影响,更严重还可以直接对中学生语文整体水平产生消极影响。


        比如书法的历史源远流长,是中国几千年文化的一种表达和传承,蕴藏着五千年文化艺术的精华,在从"永"字八法,到"颜赵柳欧",书法传递的不仅是汉字的形,更传递了汉字的神。书法练习讲究气和静,心、身、气互相配合,因而可去浮躁之气,中学生在练习书法中可以磨练其心性,使得性情变得平和、达观。将语文课程中的书法教育与德育结合,能真正挖潜激趣,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达到修身养气,培养孩子们意志品质的目的。借助王羲之练字“染黑屋前一池清水”的典故,“书山有路勤为径,‘墨’海无涯苦作舟”等鼓励学生“学贵有恒”。
        在中学义务教育时期的语文课程教学渗透的德育教育主要将弘扬家国情怀作为核心精神。爱国主义就是非常希望能够保留我国特有文化,对我国文化、成就与思想感到非常自豪。此时中学语文教师可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语文学科具有的特征,依靠生动、有趣的文章内容对学生实施爱国主义德育教学。在关键时可借此进行延伸,由于全世界均非常注重爱国主义教学以及民族精神培育,即便各个国家的国情与教学模式不同,但最终教学目标与教学内容均是相同的。换言之,世界各个国家在对爱国主义教学层面均会对本国历史文化具有的精华实行全面发掘并且发扬光大。中国历史上涌现出了诸多爱国人士,比如刘胡兰、岳飞、邓世昌等,这些优秀的事迹均能够作为教育学生爱国的典范,以此加强中学生伟大的爱国主义情怀以及民族自豪感。
        (二)创建教学场景,激发中学生德育情感
        某些著名教育学家说过,学生如若缺少富有诗意的情感,则就无法全面发展。特别是语文这门学科具有极强的情感性,故此,语文教师和全面运用语文教育内容创建教学情景,并在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而且,伴随现代信息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与广泛普及,诸多学科均开始运用现代多媒体技术,语文学科亦如此。多媒体将色、画、乐与声汇集一体,充分刺激中学生的身体感官,不但可以活跃中学语文课堂教学氛围,还可以充分激发中学生创新创造性思维,使原本抽象难懂的概念变得具体形象。比如,在教授《长征》这一内容时,语文教师即可依靠视频资料让中学生直观形象地理解并掌握长征是我国革命伟大的一次壮举,可以使中学生对长征具有的伟大历史意义与价值有进一步了解,由此渗透革命乐观主义,使中学生能够在学习过程中形成强烈的爱国情怀以及民族自豪感,始终坚定保家卫国的良好信念。而在《赵州桥》一课 教学中,则可以带学生实地考察本地的桥类建筑,然后顺势导入本课教学,由此了解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综上所述,语文是将语言和思想汇集为一体的课程,中学语文教育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是一项长时间的工作。怎样把德育工作合理正确渗透到语文学科教育教学过程中,让中学生在学习进程中主动接纳各种思想教学,协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需要所有教学工作者去进一步尝试和探究。
        参考文献
        [1]于长坤.浅论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J].农家参谋,2019(10):258+272.
        [2]李斌,罗海霞.如何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有效进行德育渗透[J].华夏教师,2019(20):18.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