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刚
四川省遂宁市安居育才中学校 629000
摘要:随着新课程的全面落实,基于教学目标的改变,教师创新了教学模式,其中情境教学是较为流行,应用度较高的一种教学模式。很多教师表示情境教学法在实践教学时,教学质量没有得到明显地改善,分析其原因可能与实施的具体方法与策略存在缺陷与不足。因此本文以高中化学为例,针对情境教学的实践策略进行了深入地分析与研究。
关键词:高中化学;情境教学;教学策略
引言:高中化学学科具有较高的实践性,因此情境教学法从理论上很适用于化学教学活动,有需要结合教学内容、教学任务、教学目标来创设教学情境,让学生能够深入地了解化学知识形成过程,理解更深刻、透彻。同时,还可以拓展学生的思维方式,调动学生学习化学的内在动机,提高学习质量。
一、高中化学情境教学现状
虽然情境教学已经被教师广泛采用,但是由于教师缺乏情境教学法的知识储备,虽然创设了情境,但是由于自身水平有限,导致教学成果不理想。第二,情境的创设脱离学生生活实践,教学内容难以有效地理解。第三,虽然信息技术发展迅速,但是教师没有充分地利用这一教学资源,还是以传统教学为主,一方面对教学资源进行了浪费,另一方面情景的建构缺少丰富性、生动性。第四,教师受传统应试教育的影响,还是以成绩来考核一个学生的能力,忽略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学生其他素质水平不高。
二、高中化学情境教学创设手段
(一)联系生活,感知化学知识的实用性
生活是知识的源泉,结合生活实际的教学才是最为有效、最具说服力的教育,因此教师在创设情境时,始终以贴合实际生活的理念来创设情境,从生活中来最后运用到生活中去。结合学生身边实际情况,找到知识的切入点,调动学生自主参与化学学生的动力,全身心地投入到化学知识的学习中去。
例如:在进行人教版高中化学选修2《海水的综合利用》教学实践时,就采用联系学生实际生活来创设教学情境,“地球上的生物与地理特征丰常丰富,其中占据面积最大的就是海洋,占比为3/4,在生活中遇到的很多物品都来自是海洋,请同学们想一想都有哪些?”教师通常语言的表述,引起学生的想象,开启思维想象力,思考与筛选自己现知的物品,考虑哪些是来自于海洋世界。“食盐”是我们日常中最为常见,也是经常使用的产品。
基于此教师提出“食盐,是如何生成的?”“直接由海水风干的海盐是否能够直接运用?”这一系列问题都会引发学生的脑力思考,并鼓励学生们大胆地说出自己的观点,教师组织学生进行交流与讨论,及时地纠正与解释,帮助学生了解盐的提炼过程。“如果家里的盐不小心撒到水里了,还能提取再利用吗?谁知识具体的方法?”对学到的知识点进行拓展,有效地解决生活中遇到的问题,让学生感知化学知识的实用性。
(二)重视实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高中化学中包含着很多实验,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因此在实践教学时,单一讲述的方法不能有效地帮助学生理解与记忆,需要学生亲自参与动手实践,感知实验的每一个步骤,通过实验得到的结果更具真实性,帮助学生对化学知识了一个透彻的理解与认识。实验活动一方面可以有效地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同时不同物质之间发生的神奇反应会调动学生的求知欲望,起着非常重要的教育价值。
例如:在进行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一《硫和氮的氧化物》教学时,就组织学生进行了实验,帮助学生理解二氧化硫为什么会作为漂白剂广泛运用于化工行业。具体通过将学生分组,然后开展实验情境教学。事先将二氧化硫气体装在试管中;然后将装有气体的试管放入水中,拔开胶塞,当试管中水面不再变化后,塞好胶塞从水中拿出。将试管溶液倒出三分之二后,滴入品红溶液,充分摇晃混合,观察颜色的变化。然后考虑对试管加热是否会带来变化,最后对实验结果进行总结,两种结果都显示溶液颜色变淡,充分体现了二氯化硫具有漂白的功效。以上的教学情境让学生自己动手,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了学生的参与性与自主性,对于学生的未来学生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三)利用多媒体技术,为课堂注入活力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多媒体已经充分运用到教育行业,对于情境的创设起着重要的辅助作用,更好地创设形象生动的情境。因此在实践教学时,需要做好资源的优化与配置,帮助教师解释一些难以用语言表达的内容。例如:在进行人教版高中化学合成高分子化合物相关知识时,就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资源创设情境,结合教学内容,演示聚乙烯这种塑料的产生过程,乙烯发生哪些化学反应,形成了这种塑料。通过实验活动肉眼观察很难发现,采用多媒体展示乙烯与聚乙烯的分子模式,让学生通过视觉刺激,更好地记忆与掌握化学知识。
三、总结
情境教学的价值是显而易见的,教师需要重视情景的创设与实施,找到生活与化学知识的切入点,感知化学的实用性;重视实验活动,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最后需要优化资源配置,利用多媒体技术,为情境的创设提供了新的活力。
参考文献
[1]杨喜春.情境教学在高中化学教育中的应用与实践[J].高考,2021(03).
[2]陈金宝.高中化学情境化教学之我见[J].高中数理化,2020(S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