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物理科学素养培养”下数学工具在物理学中的应用

发表时间:2021/7/5   来源:《中国教师》2021年9期   作者:李善恒
[导读] 新课改背景下,新时期的高中物理教学需要特别重视培养学生物理科学素养,

        李善恒   
        山东省临沂第四中学,山东 临沂276002
        摘要:新课改背景下,新时期的高中物理教学需要特别重视培养学生物理科学素养,重视进行物理思想方法的教学,应用数学工具更好开展物理学教学,提高物理知识的教学效果。数学是一切科学的基础,是一种重要的思维与解题工具,愚弄数学工具可以解决各类物理问题,将物理内容通过数学图像直观展现,结合逻辑关系推导物理概念。通过应用数学推导、应用函数图像、应用极值判断等,可以分析与解决各类物理问题,提高物理课程的教学效果。新时期的物理学教学中,教师运用以上策略展开教学,可以更好培养学生物理科学素养,达成教学目标。
关键词:物理科学素养;高中物理;数学工具;推导;几何图像;极值判断

        核心素养是指与学科相关的,能够符合学生个人成长与终身发展的必备能力与关键品格,高中物理学科核心素养一般包括物理观念、科学思维、科学探究、科学态度。基于“物理科学素养培养”下,在高中物理教学中,教师可以应用数学工具,更好开展相关物理教学,帮助学生理解物理概念,分析物理问题,解决各类难题,提高解题能力,提升物理教学效果。数学方法与物理学结合中,可以用到推导法、极值法、函数图像法、几何图形法、比值定义法与数形结合法等。教师需要根据当前高中物理教学的主要内容和教学目标,根据物理教学的现状,分析高中生物理学习基础与认知情况,选择合适的数学工具,指导学生更好解答相关物理问题,提高物理教学的实效。
一、数学与物理的关系
        新课改基于“物理科学素养培养”下,应用数学工具开展物理教学,首先需要明确数学与物理的关系,以此为基础应用相关数学工具,开展多方面的教学,才能够更好提高物理教学效果。物理与数学都具有思维逻辑性,对于学生的逻辑思维要求较高,当面对一个问题时,需要认真分析问题,根据实际情况融合理论知识,进行观察、思考与推导,从而解决问题。物理与数学都与空间想象力相关,数学学科中含有很多几何与函数图像,物理学科中需要通过分析几何图像进行受力分析等,从而更好解决实际问题,都需要重点培养学生空间想象能力。
        物理学科的发展需要依赖于数学的发展,数学是物理学的重要表述形式,在物理中用到很多数学概念、数学符合与数学算理,牛顿在表述自己的研究成果时,将著作命名为《自然科学的数学原理》,可见数学与物理科学的本质属性相关。数学思维与数学思想方法在物理学中拥有广泛的应用,数学工具能够为研究和解决物理问题提供重要支撑,以此更好解决各类物理问题。
二、数学工具在物理学中的应用方案
(一)应用数学推导,训练逻辑思维  
        高中物理教育教学中,教师需要转变传统的单独讲授教学方式,引领学生参与到物理知识形成的全过程中,促进学生自主学习与合作探究,重视培养学生观察能力、逻辑思维能力与空间想象能力等[1]。根据教学经验,可以明确物理学中常需要运用数学工具推导物理公式、解决物理问题。基于这个基础,在高中物理学科教学中,教师首先可以应用数学推导法,训练学生逻辑思维,帮助学生更好理解物理概念,推送物理公式,解决物理问题等。


        例如,人教版高一物理,在“牛顿第三定律”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应用数学推导法展开教学,指导学生更好证明牛顿第三定律。牛顿第三定律运用数学表达式“F1=-F2”,教师可以这样指导学生:设两物体初始状态是M1V1、M2V2,相互作用后状态是M1V12、M2V22,这两物理相互作用只受到相互作用力(作用力和反作用力),遵循动量守恒,所以M1V1+M2V2=M1V12+M2V22,V12=V1+a1t,V22=V2+a2t,M1V1+M2V2=M1(V1+a1t)+M2(V2+a2t),经过化简之后得出:M1a1t+M2a2t=0,由于相互作用时间一定相等,加上动量守恒不受时间限制,所以M1a1+M2a2=0,然后再结合牛顿第二定律的F=am可知F1+F2=0,所以F1=-F2。对于其他的物理概念或物理公式,教师同样可以指导学生运用数学推导法,并开展相关训练活动。
(二)应用函数图像,培养数形思维
        在高中物理中,还需要用到各种各样的函数图像,这是一种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能够更好培养学生数形结合思维,帮助学生更好分析与解答问题。作为一种形象化的数学语言和重要工具,能够直观描述运动变化,反映物理概念与科学规律,更好表示语言无法表述的相关内涵[2]。
        例如,高一物理教学中,关于加速度有这样一道题目:汽车在恒定功率牵引下,从平直的公路上由静止出发,4分钟的时间里行驶1800米,那么在4分钟结束后汽车的速度是多少?教师可以先让学生自主解答,然后进行解析:根据题意分析可知,画出对应的函数图像,从静止开始做的是匀加速直线运动,当面积1等于面积2时,汽车在4分钟末速度是v1=2x/t=2×1800/4×60=15m/s,据图可知汽车速度小于15m/s;如果汽车做的是匀速直线运动,根据图示可知4分钟末的速度是v2=x/t=1800/4×60=7.5m/s,据图看出汽车速度大于7.5m/s。
        
(三)应用极值判断,提升解题能力
        极值问题在高中物理的问题中存在较广,是高中物理考察的重点内容,对于学生的分析能力、理解能力、推导能力等有着较高的要求。应用极值判断,解决物理问题,需要判断是否存在极值,学会怎样求极值等,教师可以据此教学。
        例如,求弹性正碰中m1所传递给m2的动能最大或最小的条件。有这样一个求极值的问题:设一质量是m1,动能是EK的物体和一质量是m2的不动物体正碰,如果发生的是弹性碰撞,试着讨论m1传递给m2的动能最大或最小的条件。教师可以指导学生设原速度是V1,碰撞后两个物体速度是V1’,V 2’,然后根据弹性正碰的动量守恒与动能守恒,列出方程组与解方程,求极值条件与极值。在分析之后让学生自行解答,然后进行总结与开展训练活动。
结语
        综上所述,关于基于“物理科学素养培养”下,应用数学工具开展物理教学,教师可以分析物理学科核心素养的基本内涵,认识传统物理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分析当前高中物理教学现状与基本学情,更加重视培养学生物理学科核心素养,运用数学工具讲解物理基础概念,指导学生解答各类物理问题,培养学生运用数学思维解决物理问题的观念,从而提升物理教学实效。
        
参考文献:
[1]王惠清.数学工具在高中物理学习中的应用研究[J].读与写(教师), 2019(7):0236-0237.
[2]周建中. 数学工具在高中物理运动学中的运用[J].中学生数理化:学研版, 2019, 000(012):P.22-23.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