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青
江西省抚州市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名仕小学,江西省抚州市 344000
摘要:解决问题的能力是现代小学数学教学特别强调的培养目标,它属于理解知识上的高阶能力,需要学生经历分析、思考、解答以及归纳总结的过程,所以,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由于小学生初步系统性地接触数学知识,要充分考虑他们的思维特征,在教学中首先要运用开放的教学环境来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进而通过多样的问题情境、探索活动指导学生练习,逐步认识解决数学问题的思路和方法,从经验总结中提升数学解决问题的能力。
关键词:培养;小学生;数学;解决问题的能力
新课改下的小学数学教学在培养目标方面发生显著变化,而学生在学习中已不再局限知识技能的掌握,更加注重能力的提升,其中解决问题的能力成为学好数学、增强学科素质的重要品质。因此,当前小学数学教学需要创新理念,在教学目标的设置与课程教学环节中融入学生问题解决能力培养这一关键点,针对性地设置问题,指导学生通过实践探究来发展自我。本文即以此为方向,分析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问题解决能力的策略。
一、创建自主思考环境,使学生奠定解决问题的基础
培养小学生数学解决问题的能力首先要在教学理念和教学环境上做出调整,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其在课堂中拥有独立思考的空间和机会。传统小学数学教学中多采用“灌输式”手段指导,学生仅是被动吸收知识。长此以往,学生会缺乏独立审题和解题的习惯,形成严重依赖心理,从而制约了问题解决能力的提升。在新的教育背景下,教师要注重自主探索环境的建构,在各个教学环节中设置学生独立思考的学习任务,指导学生结合个人的生活经验和相关材料自主分析,教师仅仅给予恰当的提示,确保学生可以在初期就能够形成独立解决问题的态度和习惯,为后期这一能力的提升奠定良好基础[1]。
例如在学习“测量”内容时,在各个教学环节,教师需要对应设置问题,使学生保持独立思考的状态,并借助问题的分析和实践来掌握知识。首先,为了让学生初步建立“1毫米”的表象认知,相应设置疑问:关于毫米,你已经知道了哪些知识?从而引发问题意识,使其主动思考以往的知识经验,对问题进行深入思考,就1毫米形成准确的认知。其次,以问题推动新知探究,为学生创造独立探索解决问题的空间,比如提出问题:用直尺画线段时需要注意什么?怎样画出3厘米和7毫米长的线段?然后让学生自主操作,教师不加指导,使其能够形成独立解决问题的习惯。
二、丰富数学问题情境,帮助学生树立问题意识
从认知思维上来看,小学阶段的学生抽象逻辑思维并不高,且尚未形成独立解决问题的意识,那么在数学指导过程中,教师不能直接地传授理论且抽象的数学知识,而要创新教学理念,精心建构趣味的问题情境,使学生形成解决问题的意识。然后结合数学知识结构和教学目标设置丰富多样的问题情境,给予学生解决问题的机会和空间,使其在思考、解答多种问题中发展能力[2]。
同时,还需要设置开放性的数学问题情境,对知识进行拓展延伸,挖掘学生的数学潜力,引导他们在解决问题中进行创造,将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中,从而有效提升学科素养。
例如在学习“复式统计表”这一课时,要特别重视教学情境的创设,在学生经历知识发生、发展、形成以及应用的过程中,巧妙地引入问题,让学生能够保持问题意识,联系以往知识和课程的内容进行探究。比如教师在课堂中为学生演示两个统计表合成一个统计表的过程,在建构形象化的观察情景时,提出“它和单式统计表有什么区别”的问题,从而引发学生思考和讨论,在问题的推动下从更高的角度去认识复式统计表,感受解决问题中新知识和旧知识间的联系和区别。此外,还需要拓展延伸情景,启发学生借助复式统计表来提出自己的问题,使其能够在认知观念和学习素养上有更进一步的发展。
三、指导学生积极反思,积累解决数学问题的经验
解决问题能力的提升并不是一蹴而就,需要不断地实践积累,总结解题技巧和方法,逐步形成有效的解题经验。所以,数学教学中教师要针对性地指导学生反思和总结,在解决某一问题或者学完某一课后及时思考问题背后的逻辑,梳理个人的思路,对数学课中涉及的问题解决方法以个人的理解进行归纳,使其形成完整的思维体系[3]。在具体实践中,教师可以从两个角度着手,一方面经常性地组织小组问题探究活动,使学生相互就问题展开探索,在思维风暴中彼此吸收解题思路和方法,拓展数学思考维度;另一方面,把握学生解决问题过程中的疑惑和错误,给予针对性启发,最后则让学生对个人的错误进行反思总结,形成正确的解题思路,在修正错误中提高问题解决能力[4]。
例如在学习“角的度量”内容时,以量角器的认识为导向,课堂中提出问题:小朋友们,想一想量角器是把半圆平均分成多少份?以此来引出小组问题探究情景,让学生在小组交流探索中认识这一问题解决的思路,并在实践中总结归纳,建构个人解决问题的认知体系。并在方法经验的指导下,主动应用手中的工具尝试量角,探究量角的方法,而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相应会遇到没有标角无法读出角的度数等问题,那么教师需要启发学生就这一问题进行反思,让学生通过以往的思考方法按步骤去量角,由此让问题迎刃而解。
结语
数学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小学生良好学习品质和学科素养的体现,在教学中需要重点进行培养。从小学生的行为规律出发,教师需要通过开放、自主教学氛围来活跃学生的数学思维,使其能够形成独立思考的意识。另外,数学课堂中尽可能设置层次性且丰富多样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主动分析问题,整合已知信息和经验,掌握理解题意和思考的方法,为解决问题奠定基础。更重要的是,要特别指导学生在问题解决中积极反思,归纳总结经验,尝试将其应用在不同的数学问题中,从根本上强化数学问题解决能力。
参考文献
[1蒋盼盼.小学生问题解决能力的内在结构及其培养策略[J].教育导刊,2017(10):73-77.
[2]李怀军,张维忠.小学生数学问题提出能力发展研究[J].数学教育学报,2019,28(05):2-8.
[3]张屹,董学敏,陈蓓蕾,刘波,朱映晖.智慧教室环境下的APT教学对小学生问题提出与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18(04):57-65.
[4]陈阳慧.小学数学问题解决能力的组成及培养策略[J].教育现代化,2017,4(43):326-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