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阜新市生态环境建设投资(集团)有限公司 辽宁阜新 123000
摘要:现当今,我国经济发展十分迅速,对于土地整治工作越来越重视。通过土地整治工作,能够更好的实现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提高土地利用率,更好的促进社会的发展。但是在土地整治工作中,没有对生态环境进行足够重视,对生态环境造成了一定程度影响。本文主要对土地整理中生态环境保护存在的问题和土地整理中生态环境保护对策进行了阐述,以供参考。
关键词:土地整治;生态环境;保护问题;措施
引言
土地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资源,随着城镇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导致我国的土地资源紧张,而土地整治可以充分利用土地资源,提高土地利用率,改善耕地质量,确保全国总耕地面积保持动态平稳。但土地整治是一项系统又复杂的过程,涉及土地结构的系统规划与管理,当前在土地整治的过程中尚未足够重视生态环境的保护问题,使得生态多样性遭到破坏,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该地区的可持续发展。文章通过简析土地整治,分析土地整治中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性,针对当前土地整治中存在的主要生态环境问题,提出土地整治中生态环境保护问题的处理措施,以不断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1土地整治的概念
土地整治工作主要指的是在一定的限度区域内对土地进行总体的规划,对需要进行整治的土地内部结构进行仔细的勘察,之后再根据土地的性质来对土地的用途进行规划,最大程度的提高土地利用率。在对土地的用途进行规划之后,还需要对土地进行综合整理,以最大程度地提高土地规划完成之后带来的整体效益。对于土地资源管理工作来说,土地整治是一项十分有效的措施,可以有效地对土地资源进行管理整合。随着我国人口密度的不断加大,人均居住面积正在不断地变小,人均居住面积的分配也十分不均匀,为了将人均土地面积提升上去,提高土地的利用率,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推动我国整体经济的发展就需要对现有的土地资源进行整治,以最大程度地提高土地资源的利用率。此外,在进行土地整治工作的同时,还需要做好相应的生态保护措施,提高工作人员的环保意识,尽量避免对我们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造成破坏。
2土地整治中现存的问题
2.1土地整治规划不全面,程序缺乏规范性
对土地进行整治的工作并非短期便可完成,其属于一项长期的、具有系统性特征的工程,其实整治对象必须为某一区域的整体范围内,目标是对此区域的综合经济与生态环境加以改进,进而加以科学合理的布局,促进该区域的土地资源利用率的提升。在当前,国内实行土地整治工作时,大部分的整治规划未事先经过严密的调研和规划,也没有对其执行的计划可行性做科学的分析,完全未考虑整治地区的实际土地状况,从而导致土地整治工作的规划存在诸多漏洞,使得其很难达成预期的目标,最终的经济与生态效益远远低于预期水平。对土地整治的流程规范标准进行分析可知,当前国内实行的土地整治存在较大的随意性,未进行有序规划,也未能建立一套全面、有效、合理的土地整治规范。在此背景下,自然无法有效的确保土地整治的生态效益。
2.2土地整治对植被和生物的影响
部分管理者一味追求经济效益,在荒地或者拆迁用地的土地整治过程中,过度开发土地资源,首先就会破坏该区域原有的植被覆盖,改变原有生物的栖息地,外加不合理的矿山复垦会降低区域原有的抗震抗灾能力,使得生态环境结构出现变化,影响生物的生存和繁衍,使得生物多样化降低;土地规划不合理,过度的土地整治会导致当地景观的破碎化程度加深,人们又忽视对生态景观的设计规划,导致生态建设跟不上土地整治的步伐,就会在土地整治的过程中出现生态环境问题,包括改变区域原有的土壤、植被、水质和生物圈,从而影响该区域的气候环境变化,造成原生或次生植被数量减少或退化,并且出现争夺水源问题。
2.3违背了生态系统的自身结构
土地整治的配套技术措施中,开展沟道是为了能减少整治成本,通常会对沟道进行截弯取直。在一些经济比较发达的区域,对农地进行整治规划时往往会使用大比例的混凝土进行道路与沟道的修建。这样的沟道不能有效涵养水资源,并且顺直形状的沟道会导致水流速度增加,不论是地表的水资源还是降下的雨水,都无法有效存储,从而使得水体无法在短时间内发挥其自我净化的功能。由于土地整治中大比例的使用砂石混凝土等材料,生态系统变得更加脆弱,一旦受到自然因素的破坏与干扰,土地整治范围内的生态系统将遭受破坏。
3处理土地整治中生态环境保护问题的措施
3.1将土地生态规划加入到土地整治专项规划
应当将土地的生态规划全部归入至土地的整治专项规划之中,由于土地的增值专项规划具有控制性,其主要通过把土地整治进行逐一分区和管理,从而更好的引导土地开发工作,实现最终对土地资源进行全面开发调控的作用。土地整治的专项规划对于土地整治工作而言,是一类具有指导性的指令文件,其编写是否具有合理性直接关系到土地整治工作进行的生态、社会以及经济效益,所以,对专项规划进行编写需要充分考虑土地的生态规划,按照生态学方面的相关理念加以综合设计与规划,通过融入生态学的理论知识,了解和确定土地的利用情况以及生态环境的保护状况,从而明确土地整治的具体方向,然后在这一基础上加以充分的规划,通过在规划之中加入生态环保理论,从而确保土地资源的充分使用以及土地整治的有效性。
3.2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力度
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力度,在土地整治过程中融入绿色、生态、可持续发展理念,充分协调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重视保护自然生态环境资源;制定专门的生态环境保护规划标准,合理评价生态脆弱程度等级,建立项目生态环境建设长效机制考核,长期跟踪并记录验收通过项目的生态环境评估报告,对不合格的生态工程要加大处罚力度,督促其进行整改,确保整治后的生态环境评价等级要高于整治前;根据生态功能区定位,采用生态学的原理,坚持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设计理念,合理考虑生态规划与景观设计,减少土地资源闲置和浪费的情况,不断提高土地资源的利用率,有效保护生态环境。
3.3增强对生态环境保护的认识
在进行土地整治工作时,相关的工作人员需要具备一定程度的环保意识,在以环境保护工作为前提的基础上来进行土地整治工作。为了达到这一目的,使环境保护工作得到有效的落实,相关的土地整治单位就需要对工作人员进行思想教育,增强工作人员对环境保护工作的认知,提高工作人员的环保意识,使工作人员们意识到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重要性,在开展土地整治工作的同时对附近的生态环境进行保护。
结语
综上所述,在土地整治的过程中不能够只是简单地考虑增加耕地的面积,却忽视了土地生态系统的各种因子的改变对于系统的不利影响,要使得整治后的区域生态环境能够朝着人类发展有利的方向去发展,保证土地整治在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同时也能够获得最大的生态效益。
参考文献:
[1]王锡政.土地整理中生态环境保护问题及对策[J].资源节约与环保,2019,25(6):158-158.
[2]江祖嘉.土地整理中生态环境保护问题及对策[J].工程技术(引文版),2018(8):00020-00020.
[3]赵燕.土地开发整理中的生态环境问题及其对策探讨[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8(01):123..
[4]季学飞.农村生态环境现状与保护对策探讨[J].科技经济导刊,2017(14):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