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策略研究

发表时间:2021/7/5   来源:《中国教师》2021年9期   作者:张婷婷
[导读] 所谓的生活化教学法就是指将教学活动以及生活实践充分联系在一起

        张婷婷
        辽宁省朝阳市建平县第二小学  122400

        摘要:所谓的生活化教学法就是指将教学活动以及生活实践充分联系在一起,让学生能够在生活背景中进行数学知识的学习,以此能够将学生作为生活主体的强烈参与活动欲望充分激发出来,这种情况下能够使得学生获得更加有活力的知识,并且还能够真正有效陶冶学生情操。对于小学生来说,生活化教学模式可以使得学生更加轻松地理解数学知识,更好地掌握数学知识,促使学生数学思维能力有效提高,进而使得学生的数学综合能力以及数学素养获得更好地培养。
关键词: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策略研究
引言
        学习数学知识能够锻炼学习者的抽象思维、逻辑思维等方面的能力。但是,不可否认部分数学知识具有一定的抽象性、枯燥性特征,小学生学习时容易感到费力、难解,此时小学生极难保持自己的专注力,学习效果自然也会受到某种程度的不利影响。生活化教学让教师在讲解那些抽象性较强且容易让小学生感到枯燥、困难的问题时,能够将数学知识与相关实际生活联系到一起,调动小学生既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来更好的理解所要学习的数学知识,以此来达到提升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效果的目的。
一、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的现状分析
        从目前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的现状来看,部分教师已经习惯了传统教学模式,缺乏生活化教学的经验,因此在教学过程中经常会遇到一些问题。首先,生活化教学离不开生活化的情境,部分教师在情境创设上存在问题,创设的情境虽然与生活之间有一定的联系,但是却无法吸引小学生的注意力,或者是创设的生活情境未能有效地联系具体的教学内容,对于小学生理解相关的数学概念和知识难以起到显著的支持作用。其次,教师未结合数学教材对实际生活进行深入分析,在生活化教学时用到的一些生活数据存在失实、夸张等方面的问题,容易误导小学生,对其理解相关数学知识不利,进而影响到最终的教学效果。最后,部分小学数学教师在教学评价之时仍旧习惯于“一锤定音”,忽略了过程评价,这会让小学生再次陷入“死记硬背保成绩”的怪圈中,这样生活化教学的优势也就难以得到有效发挥,教学效果自然会受到不利影响。
二、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策略
        (一)提升生活化教学意识,提高教师教学水平
        想要开展生活化数学教学,那么小学数学教师首先要做到的就是提升自己的生活化教学意识,有效提高自身的整体教学能力和水平。教师是整个教学活动的主导者,生活化的教学理念是非常关键的。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很多教师由于受到传统教育思想和理念的影响较深,很难接受和学习新颖的、科学的教学观念,依旧采取落后错误的教学方法,导致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出现很多负面的情绪,影响学生的学习状态和质量,从而导致数学教学效果难以提升。

因此,教师要深入学习生活化教学理念,落实素质教育的要求,学习和掌握相应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保持空杯心态,不断进行再学习和深造,树立生活化教学的意识,并将生活化教学合理融入数学教学中,从自身主观思想和观念上进行改变和提升,如此能为学生今后进行数学知识的学习以及提升学习效率奠定良好基础,还能使得学生的数学学习态度以及情绪得以优化转变,进而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数学学习兴趣,使得小学数学教学质量以及教学效率有效提升。
        (二)生活化的教学情境
        小学数学教学之时,情境教学是比较常用的一种教学方式,而生活化教学的应用要求创设的情境必须与小学生的实际生活紧密相连,这样更容易调动小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让其能够借此快速理解相关的数学知识。此外,教师创设的情境不仅要联系生活,还要具有一定的趣味性,能够吸引小学生的注意力,同时其创设的生活情境应当与教学内容之间有着非常紧密的联系,这样才能支持小学生更好地理解相关的数学概念和知识。创设生活情境时所用到的一些数据、信息等要尽量真实、准确,这样小学生理解起来会更加容易,对教学效果的提升也能起到更好的作用。以《百分数》这一课的教学为例,为了让小学生清晰地了解“百分数”的概念,教师可以为小学生创设这样一个常见的生活情境:超市正在搞牛奶促销活动,原价40元一箱的牛奶,买两箱可以打八折,妈妈带小明去超市买了两箱牛奶,结账时收银员一共收了64元。这样的生活情境是小学生日常生活中经常遇到的,而且很多小学生都对超市购物非常感兴趣,这样的情境可以充分调动小学生以往的生活经验,教师再结合以前讲授的数学知识,引导小学生计算一下原价与“打八折”之后的价格有何关系,然后再由“八折”引入“80%”这一数据,借此让小学生对百分数的概念有一个清晰的认识。
        (三)合理布置课余的数学探索实践任务
        小学生在课余时间如果能深入探索数学知识,则有助于运用放松、愉悦的情绪状态来对待数学学习。因此,数学教师可以为学生布置相应的课后实践探索任务,要求小学生利用课余时间查找所需的数学学习材料,启发学生运用敏锐的数学思维与视角来解决生活问题。小学生经过启发与锻炼,对于生活化的数学知识将会形成更加深刻的感受与认知。例如在学习行程问题时,数学教师首先可以为小学生布置如下生活化应用题:“小红的家距离学校比较远,因此小红必须每天乘坐公交车上学与放学。经过测试发现,小红乘坐公交车到达学校平均需要20分钟,并且已知小红的家距离学校4.5千米。要求小学生计算出小红乘坐的公交车平均每小时可以行驶多远的距离?”经过分析可知,这道题要求学生计算公交车的平均行驶速度。对此,数学教师可以要求小学生在课余时间通过实际测算来探索距离、时间与速度这几种变量之间的关系,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来自主求解。小学生在完成上述课余探索任务时,对于行程问题就可以形成较深的印象,成功达到了激发其深入思考数学问题兴趣的效果。
结束语
        综上所述,将生活化的教学方法引用到小学数学的学习中,培养了小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通过实践的方式将生活融入教学活动中,利用课后作业来加强学生对课堂的知识重点与难点的巩固,加强生活与已有的知识的联系,培养学生对数学学习的热情,促进学生的可持续性发展,为学生学习其他学科奠定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毛凤琴.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的实施策略[J].数学学习与研究,2019(7).
[2]王博.浅谈小学数学的生活化教学的实施途径和方法[C]//教育理论研究(第三辑).2018.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