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德育教育途径,促进学生和谐发展

发表时间:2021/7/5   来源:《中国教师》2021年9期   作者:梁焕勇
[导读]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社会环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梁焕勇
        广东省肇庆市德庆县高良中学    526600

        【摘要】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社会环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青少年作为国家的未来和希望,他们的成长和进步对民族的振兴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因此,学校要重视对中学生思想道德建设工作的研究与落实工作。本文提出了创新德育教育的三个途径:德育渠道一体化、齐抓共管网络化、方式方法多样化,为学校的德育教育工作提出了策略与方法,从而以到一种抛砖引玉的作用。
[关键词】  德育  中学生  发展
        “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习近平总书记一贯高度重视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中心环节。德育为首,育人为本。思想道德教育是一项全面系统的工程,它涉及到校内外,课内外以及德智体美劳各育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渗透,要提高到以爱国主义为重点的思想道德教育的实效,则必须创新德育教育途径,做到“德育渠道一体化,齐抓共管网络化,方式方法多样化。”
    一、德育渠道一体化
        中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是多渠道合力一体化的工程。这项工程是通过多渠道、多途径、多方面来实施的。
        (一)、各学科教学是德育渗透的主渠道
        习近平主席指出:“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所以思政课是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重要阵地,我们要认真贯彻知行统一的重要原则,按照知、情、意、行的心理结构四因素这个特点,抓好明理、激情、立意、 导行这几个环节,认真上好思政课。可以开设《健康、智慧、幸福》《迈向中学第一步》等课程,引导学生走好人生第一步,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以教学为主渠道,就要把德育渗透到各学科教学和第二课堂活动之中。语文课坚持“文道结合”,在课堂上可以增设5-6分钟的先秦诸子百家诵读环节,引导同学们读经典、习传统。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我国优秀的传统美德一脉相承,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寓于字、词、句、篇的教学之中,使传知与激情融为一体;数学课坚持教学与科学文化、生活实际结合,注重唯物辨证观点教育;史地生课主动传授“两史一情”,渗透爱国主义、历史唯物主义教育;图、音、体课除侧重审美教育外,还要注重品德行为教育。
        (二)、班主任工作是重要渠道
        班主任是思想道德教育的导师,作为教学班的组织者、管理者和领导者的班主任应是学校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骨干、直接影响着班纪、学风和班风,抓住班主任工作就是抓到思想品德教育的点子上。班主任应该经常深入地、有计划有针对性地开展有效的思想品德教育,尤其是对学困生的教育转化工作,以充分发挥班主任在思想品德教育中的导师作用。
        (三)、家庭教育是根基
        在思想道德教育中,家庭教育也是不可忽略的得要渠道。家庭是学生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子女的第一任教师。望子成龙,人皆有之。但由于有些家长缺乏科学的、合理的的教育方法。致使孩子成长发展不一定能尽人意。为提高家长素质,提高教育功效,要办好家长学校、开好家长座谈会、教子经验交流会,开展形式多样的家教活动,并邀请家长参加学校的教育活动,促使校教与家教高度协作,融为一体。
        (四)、校园建设是熏陶
        校园文化建设要处处渗透着爱国爱乡爱校的德育氛围。一是搞好校园布局,合理安排,使学校做到净化、绿化、美化和立体化,力求每处都成为思想道德教育的场所。二是搞好作为校园文化的核心内容的“一训三风”(校训、校风、教风、学风)建设,一定要常抓不懈,不断完善提高。三是搞好作为校园文化动态形式的校园活动和文艺晚会、艺术节、校运会及各种课外小组活动和竞赛活动。四是搞好作为校园文化润滑因素的良好人际关系,包含领导之间、师生之间、学生之间、教师与家长之间的关系,使学校形成宽松和谐的教育氛围。
        总之,整个学校要构成一部校园文化的隐形教材,使人潜移化默的隐形教材,受到美的熏陶,真正起着开拓视野、启迪智能、砥砺志向、优化品格的作用。
        二、齐抓共管网络化
        加强中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工作是确保党和人民事业后继有人的战略需要,所以我们一定要建立和健全校内外共齐共管的网络化,分式协作,共同搞好。


        (一)、校内做起
        学校是育人的摇篮,德育的示范,要明确学校每个教师都是思想道德教育的工作者,要实现全体教师齐抓共管。要把“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环境育人”具体化为全体教师的岗位职责,每个岗位都有一定的德育责任。各班除班主任外,还有下班教师在课内外都承担和完成各自德育任务和转化学困生的任务,做到对口帮带定点转化,使学校形成各科组,各年级各部门齐心协力管教管导教学,教学相长的新局面。
        (二)、校外扩展
        所谓校外扩展,就是从过去单方面封闭式的校内教育向全方位开放型转化,务求建学校、家庭、社会等齐抓共管的强大有力教育网络。学校可约同有关部门和单位分别签订共建文明学校协议、社会实践基地协议等,启动社会各界人士优势,形成社会综合教育网。例如:可以邀请公安干警,文化部门协助学校给学生上法制课,交通安全课;居委、工厂管理区想方设法抓好校外教育约束和引导家庭教育,提供社会实践基地;学校也定期发动组织到社会去做好人好事,到工厂、乡镇、部队参观学习和社会实践与建造和优化校外教育环境。
        三、方式方法多样化
        笔者认为,爱国主义是中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重点和主线,千情万感爱国情诗德行尤为重要,爱国主义就是千百年来巩固起来的,对自己的祖国的一种最深厚的感情,这也是所有国家和民族共同的高尚的情操,为此我们必须针对中学生的特点,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方法,大力倡导三个“寓于”,加强爱国主义为重点和主线的思想道德教育,并落实和体现在道德行为和文明习惯上。
        (一)、寓思想品德教育于教学之中
     实施思想道德教育,教学是主渠道,课堂是主阵地,教师是主力军。在教学中有的放矢地,恰如其分进行思想道德教育是最经常、最广泛、最实在的方式方法。我们一定要加强有关祖国概念,“两史一情”、“五爱”、革命传统以及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是中学生真正懂史知情,明礼立志,为国奉献。
        (二)、寓思想品德教育于活动之中
学校团队、班级活动形式多样,有主题班会、专题辩论、诗歌朗诵、音乐欣赏、听讲故
事、手抄报、尊师敬老、文艺表演、竞赛活动、义务劳动、社会实践等.....要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不断深化多种教育活动,使之逐步趋向科学化、系统化、制度化。如每周举行一次严肃隆重的升旗仪式,和国旗下讲话活动,经常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每月坚持一次校会、一次级会、一次主题班会的“三会制度”,围绕中心、突出重点、开展专题教育活动。如“学英雄、树理想、做主人”、“学雷锋、做好事,树新风”等专题活动,同时结合节日庆典开展有意义的教育活动,如国庆节开展热爱伟大祖国的教育,“七一”节开展热爱中国共产党的教育,教师节开展尊师重教活动,清明节瞻仰烈士墓,进行革命传统教育等。
        总之教育要动静结合,内外一致,知行统一,丰富多彩,富有知识性,教育性、风趣性,才能持久不衰,生机勃勃。
        (三)、寓思想品德教育于管理之中。
管理也是教育。只有严格的管理,管而得法,管而有序,思想道德教育才能到位,才能
持之以恒,取得实效。学校德育管理主要通过党支部、政教处、教导处、班主任和级组长等层层分管落实,以充分调动全体教师齐抓共管德育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同时又要充分发挥学生干部进行自治自理的自觉性和积极性,以增强学生自我教育、自我塑造的意识和能力。学校德育管理重在养成、落实得德行,应着重抓好知理、激情、利益导行等基本环节,明确只理是前提,激情是基础,利益是方向,导行是关键。
        依据《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结合我国传统美德和《新三字经》及“五心”(忠心献给祖国、爱心献给社会、关心献给别人、孝心献给父母、信心留给自己)等来施教,在道德基本标准上要求“凡恶切勿作,系善要奉行”。在德行习惯上要求立“五德”(礼、善、义、和、俭。即礼貌待人、与人为善、见义勇为、和睦相处、俭朴吃苦)。通过强化训练和优化管理,使德行规范铭刻在心灵上,并见诸言行,习以为常。
        中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是长期艰辛、复杂精细的“希望工程”,树德育人需要我们教育工作者日积月累,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精雕细刻的工作。德育教育工作任重道远,我们要不断探索德育教育的新方法新思路,不断学习总结新经验,促进学生和谐发展,培养德才兼备的合格的人才。铸造灵魂,优化素质,树德育人,功载千秋!



参考文献:
[1]邓玉明,李国华.开发德育校本课程,推进德育改革创新[J].中国德育,2006(9)
[2]刘慧磊.中学德育教育方法创新研究[D].河南大学2013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