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晓坤
河南省濮阳市南乐县张果屯镇三行小学 ,河南省濮阳市457408
【摘要】新课程改革对教育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教育不仅要提高学生的知识文化水平,还有促进学生的各方面技能以及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全面发展成了现代教育的主要目标。音乐、美术、体育等综合类学科越来越受到学校、家庭以及社会各界的重视。艺术也是人类共同的语言,是一种不可替代的传承和传播文化和美的方式。美术教育对于学生的成长全美发展都具有非常重要的促进作用,不仅能陶冶情操、提高审美素养,而且有助于培养创新能力。本文将从小学阶段的美术教学出发,分析和探究小学美术教学中学生的图像感受能力的培养策略,进而不断提高小学美术的教学效果和水平。
【关键词】小学美术教学;图像感受能力;培养策略
小学阶段是小学生各方面教育启蒙阶段,针对小学阶段的美术教学而言,旨在对学生图像感知能力和基本的美术素养的培养,不断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审美意识,对今后的审美观念的成长与发展都有着十分重要的积极作用。美术作为一种感觉艺术,是学生通过直观的图像就能过进行感知和感受。在小学阶段的美术教学过程中,美术教师应该充分引导学生在学习美术课程之后对美术学科有较为系统的认识,对美术有基本的感知、想象、创造和表达,进而具备对美的审美感知能力和审美鉴赏能力。
一、注重感受教学,培养学生图像感受能力
感受教学是指,美术教师在日常教学过程中充分调动起学生的各项感官经验进行对美术作品的感受。感受教学区别于传统的美术教学,是更加强调学生的主观性和自主性。这就要求美术教师在带领学生观察图像和欣赏画作时,不应一味地补对画作进行讲解,而应该充分发挥学生的感受能力[1]。与此同时教师也不可仅仅只是引导学生进行感受,过分放任学生在学习过程的主体性。因为小学阶段的学生对美术作品还没有形成充分系统的认知,在小学生眼里,美术作品紧紧只是图画而已,其并不能直接理解美术作品的内涵极其所蕴含的思想情感。这个时候需要美术教师充分创设故事情境,将图画中的内容放入一个故事环境中,将学生去观察和感受,且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进行对图画的的理解。并且鼓励学生将自己的感受和理解大胆地分享给其他同学,并针对学生的自我感受和思考做出科学的评价,在故事情境中潜移默化地将学生的感受和思考方向引导进入一个正确的、积极的方向,规范学生的审美判断,以此塑造学生良好的审美观。举个简单的例子,在针对《美丽的孔雀》进行教学时,教师可以充分编制一个故事情境,设计孔雀需要去参加派对,因此展翅开屏为了吸引大家的注意,让学生分感受 孔雀的美。
二、联系生活实际,加强学生对图像的真实感受
美术作为一门艺术,其灵感来源于生活,同时又是对生活的创造性再现。日常生活实际中的任何场景或景象都能成一副美丽的画作,这就需要小学生有一种善于感受美和抓住美的眼睛。美术教师应该充分引导学生对现实生活中所出现的各种图像进行不断观察和感受,培养自身的图像感受敏感度,以便于在美术教学的过程中充分引导小学生对图画作品进行感悟,当学生在面对美术作品时,充分调动学生对生活的感知能力来感知图像或作品,并且联系现实生活进行对图像或作品的初步感知和理解,进而再引导学生进行审美解读,更深入地探寻作品内涵[2]。让学生调动自己的生活经验充分地对图像或画作进行感受和思考,有助于帮助学生将日常生活的积累充分运用到图像感受中,加速学生对图像的掌握和理解,另一方面也有利于帮助学生形成联动思维和思考的能力。例如,在线学习《画燕鱼——三角形练习中》,美术教师可准备燕鱼道具,引导学生对燕鱼的外形和行为进行充分的观察,此外,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寻找生活中三角形状的物体,进行临摹,不断加深对图像的真实感受。
三、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对图像进行充分思考
美术教学简而言之就是通过教学内容,让学生对图像进行感受,并将自己对图像的感受和理解进行表达。传统的美术教学往往只是由美术教师进行单方面的知识灌输,只顾将美术学科的教材内容和盘托出,缺乏对学生图像感受的训练,容易导致小学生对美术的认知仅仅停留在课本知识,只是将学生做填空题,并没有充分引发学生对图像的感受和更深层次的思考。这就需要美术教师转变教学观念,充分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以问促思,带着问题去进行图像的感受和思考,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这一类美术作品是这样的图像特点,作家又是怎么进行图画的绘画的?这些问题都需要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而非一股脑地全部灌输给学生。仍然是拿《美丽的孔雀》作为例子,美术教师可以提问学生,孔雀开屏有什么特点,引导学生对孔雀进行充分观察,分析其开屏状态时的特点。
四、开展实践活动,提高学生图像创造能力
美术教学最终仍然是落到创作上来,引导学生对图像的感受和理解也是为了给后阶段的创作奠定坚实的基础。仅仅只是对图像进行感受,而缺乏动手实践,是难以让学生真正学好美术,体验美术的魅力。因此,美术教学应该充分开设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践过程中,以感受为基础,充分进行感受和理解的转化,将自己的感受积累运用到自己的美术创作中去[3]。这个阶段教师应该充分调动学生的感受积累和丰富的想象力,给学生自由创作的空间,鼓励学生大胆将自己的感受落于笔端,以自己熟悉和感兴趣的方式进行自己真实感受和真情实感的表达。例如,在针对动物的美术作品进行学习时,美术教师完全可以将课堂搬至户外,进行充分的写实主义教学,带领学生前往动物园进行写生训练,根据自己对动物的观察进行自主创作,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将感受用画笔进行表达。
五、结语
在小学美术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图像感受能力,有助于帮助学生培养对事物的感知能力,审美和创造能力。这就需要美术教师将美术教学充分与生活实际相结合,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对图画进行充分感受,便于学生从自己熟悉的生活经验出发,促进其对图像的感受和理解。在这个基础之上,再充分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创作,将自己的感受和积累融入进自己的日常创作中,培养小学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进而促进学生对生活的感受,促进其不断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陈婷. 小学美术教学中图像感受能力培养的实践探索[J]. 科幻画报, 2020,(12):248-250.
[2]王惠琼. 小学美术教学中学生的图像感受能力培养方法[J]. 新课程(上), 2019(06):190.
[3]李富军. 小学美术教学中学生的图像感受能力培养策略探究[J]. 考试周刊, 2021(04):1955-1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