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静华
广西南宁横县六景镇第一初级中学,邮编530317
摘要:随着国家对教育事业的不断重视,要求针对学生实施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素质教育。一直以来,初中美术教学由于应试教育未并没有受到教学重视,所以教学质量以及学生的审美能力难以得到提升。在新课改背景下,初中美术教学的宗旨是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以下本文就初中美术教学中学生审美能力培养的策略进行分析与探讨,以供相关人员参考。
关键词:初中;美术教学;审美能力;培养策略
引言:在当前经济快速发展的形势背景下,学生仅仅掌握文化学科知识难以满足当今社会对人才的需要,因此全面发展的素质教育成为当下教育的首要任务。初中美术教学可以有效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而且初中阶段学习压力逐渐加大,美术课教学可以充分释放学生的压力。在教学中,美术教师要明确审美能力的界定以及培养审美能力的必要性,并深入研究培养审美能力的有效措施。
一、关于审美能力以及培养审美能力的重要性
从美术角度分析,审美标准主要是对自然美、社会美以及艺术美三方面的评价,在形成长远的、标准的评价关系以后,进而形成正确的审美观念,这便是审美能力。其中自然美是生活中的自然景观之美,比如山川河流、海洋琥珀、日月星辰、花鸟鱼虫等以及自然状态的人类;艺术美源于自然美,评判自然美的标准是没有人工雕琢,是自然生长或者作用下的必然结果,是最原始最朴素的。在美术教学中,需要鼓励学生应用美学理论对自然美进行评判;社会美则是在人工作用下产生的美感,还包括精神美、“心灵美”和行为美感。人类先天具有的审美能力造就了社会美,在欣赏并汲取自然美的精华后融入新的元素或者产物中逐渐形成社会美,并且独具特殊的教育内涵,而且可以通过社会美对学生的品德、修养、气质等产生良好的作用。美术教学中会引导学生参加教学实践活动,劳动作为基本实践活动,教师要充分应用,并让学生感受劳动美以及勤劳的精神内涵。艺术美是在视觉、思想冲击下的强烈感受,作者对艺术品赋予特殊的情感以及思想。简言之,美术是以鉴赏的角度感受艺术,让学生能够具有一双发现美的眼睛,通过对审美标准的理解提升审美能力。
在初中美术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是非常重要的,审美能力在课程教学和学生未来的发展中都产生了积极作用。在学生提高了审美能力后,能够心生审美意识,进而综合提升情商、智商,实现学生情感的升华,并且注重自身的外在美与内在美,帮助学生提升自身气质,并形成自信的品格[1]。另外,在初中美术审美能力的培养过程中还可以激发学生的民族意识以及爱国意识,通过鉴赏古今名著或者建筑,可以提升学生的民族自豪感,进而体现出提升审美能力的重要价值。
二、初中美术教学中学生审美能力培养的具体策略
(一)应用情境教学模式调动学生美术学习积极性
学生只有保持良好的学习积极性,才可以全身心投入到学习中,这是学生学习的必要基础,也是前提条件,同时也是学生学习的驱动力。无论是哪种形式的教学,都需要学生积极地参与。在学生对于所要学习的知识能够产生一定的兴趣和积极性以后,在学习中可以发挥自身主观能动性。对于初中学生而言,由于这个年龄段的学生正处于身心发育的关键阶段,对于新鲜事物能够产生积极的兴趣和浓厚的好奇心,所以在美术教学中需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同时老师还要尊重学生的兴趣和爱好,根据教学内容以及学生的性格特点展开教学工作,可以应用情景创设教学模式,为学生创造良好的教学情境,学生可以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下进行美术的学习,并且在学习中逐渐体会到学习的趣味性,让学生的感官、内心都有所收获,学生会逐渐热爱美术的学习。
情境教学模式是多样的,包括游戏教学、活动教学、语言教学等情境教学模式,需要得到老师的关注和重视,并根据教学要求以及学生的兴趣爱好选择有针对性的情境模式。
例如在桂教版初中美术七年级下册《独特的风采》的教学中,本节教学目标是通过让学生对不同民族的服装造型以及五彩斑斓的色彩鉴赏过程中,对民族服饰的特点以及价值有基本的了解,通过教学提升学生的民族共同体意识,并尊重各民族的文化艺术,提升多元化的审美能力。因此在教学中为了激发学生的课堂积极性,通过多媒体播放视频,让学生观看视频后猜测是哪个少数民族的服装。例如我国的广西壮族自治区,有12个民族人口居住,其中瑶族人口占据广西总人口的大部分。历史上关于瑶族的称呼有将近60种,比如红瑶、花衣瑶、白裤瑶等。结合对瑶族的称谓可以分析出,瑶族服装的一些特点,教师在课堂上准备了白裤瑶的服装面料,让学生感受视觉冲击以及披在身上产生的肌肤感觉,并向学生介绍白裤瑶民俗特点,之后引导学生对其他服饰面料以及色彩等进行区分,引导学生感受斑斓色彩、夸张造型以及特殊图腾符号等是少数民族服饰的相同点。通过以上的教学,尤其在多媒体情境下,将学生快速带入到民族风情的体验中,活跃了课堂气氛,让学生充分感受到民族文化的视觉冲击,并为中国这个多民族、多元化的国度感到骄傲和自豪,激发学生的爱国意识[2]。
(二)丰富教学形式,辅助学生体会艺术美
在学生步入初中阶段的学习以后,虽然能够逐渐感受到学习的压力,但是由于学生的年龄原因,仍然爱好玩耍,对于此需要老师借助这种教学优势实施教学活动,丰富教学形式,让学生积极地参与教学活动中,进而辅助学生体会艺术美[3]。
首先老师在美术教学中可以使用音乐、图片、视频等方式辅助美术教学工作,这样可以扩展美术教学的教学题材内容,并且学生在学习中能够体会到不同形式的美术知识。例如,图片是不动的音乐是流动的,这样将图片与音乐有机结合实施教学工作,能够让学生体会到静态和动态之美,可以认识到美术学习的趣味性,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水平,学生对于美术作品能够产生更加深刻的认识与以及深入的认知,进而辅助提升美术教学效率和质量,提高美术教学的趣味性。
(三)应用欣赏课程和思维设计课程培养审美能力
中学生由于学习内容较多,而且学习压力较大,因此学生在学习艺术的时候没有较多的时间练习。所以在初中美术教学中,需要积极借助欣赏课程和思维设计课程积极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让学生掌握美术学习的方法,锻炼提升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
应用欣赏课程可以为学生营造良好的美术学习氛围以及审美环境,可以丰富美术教学内容,增加学生美术知识的储备。因此可以针对特定主题展开欣赏课程教学,并且也可以在其他教学中融入欣赏课程内容[4]。一些教学软件硬件配置比较齐全的学校可以组织学生参观艺术展览等活动,在具体的教学中需要将学生作为教学主体,老师要给予积极的引导和正确的指导,预留出充足的时间让学生分析和思考美术学习问题,对于学生在学习中产生的疑惑以及遇到的问题,需要老师给予及时的解决,这样才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审美艺术鉴赏能力。
而思维设计课程教学并不注重基础理论教学,更多的是为学生创造实践动手的机会,这样学生就可以根据自己所掌握的美术知识以及审美能力实践应用,在具体应用过程中逐渐提升自身的审美能力。在此需要注意的问题是无论是欣赏课程还是思维设计课程都没有将绘画作为教学侧重点,同时也没有将设计作为教学侧重点,而是让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积极发现自身的学习缺陷以及弊端,并且还要明确与同学之间的审美差异性,根据实际情况及时弥补自身的缺陷,巩固自己的审美能力[5]。
结语:总而言之,美术教学需要美术老师将学生作为教学主体,引进先进的教学观念和教学模式,培养学生良好的审美能力,因此这就需要应用情景教学模式调动学生审美学习的积极性、应用欣赏课程和思维设计课程培养审美能力,逐渐提升学生对于美术学习的认识,并且丰富学生的美术知识储备,进而学生能够更加全面地认识美术的学习,提升学生的美术学科核心素养。
参考文献:
[1]罗强,邹立君.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J].科教导刊.2018(13)
[2]王亦芳.谈中学生美术欣赏的审美能力培养[J].北极光 ,2020(01)
[3]赵一泽.初中美术教学中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的有效途径[J].神州,2019(11)
[4]李晓玲.浅谈初中美术课堂中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J].广东蚕业,2018,52(9)
[5]伏晓霞.探讨如何在初中美术欣赏课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J].都市家教月刊2017(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