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青少年游泳教学探析

发表时间:2021/7/5   来源:《中国教师》2021年9期   作者:沈俊
[导读] 游泳作为一项优质全身性运动,有利于青少年青少年身体素质的提升

        沈俊
        浙江省杭州市杭州青少年活动中心 310000
        摘要:游泳作为一项优质全身性运动,有利于青少年青少年身体素质的提升、青少年体育教学内容的丰富以及教学效率的提高,而实际教学方法影响整体教学效率。因此,有必要结合当前青少年体育教学的实际需要与存在的问题,从理论知识、心理需要、教学氛围等方面出发探讨实际教学方法。
        关键词:青少年;?游泳教学;?教学方法;
         一、当前青少年游泳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教学速度过快
        游泳是一门体育课程。而为了帮助青少年更好地掌握游泳知识技能,教师应当在青少年具备相关理论知识与技能认知的前提下开展教学,先让青少年学习基础理论知识,再开展运动实践,从而帮助青少年更好地开展游泳运动。就当前青少年义务教育来看,大部分教师在教学初始阶段就迫不及待地直接引导青少年进入游泳实践中。此时,青少年由于不具备理论知识,在初次接触游泳时更容易产生畏惧心理,导致自我表现不佳,从而丧失了参与游泳运动的自信。这样无法达到良好的游泳教学效果,青少年的体育能力也难以得到提升。
        (二)忽略青少年的心理需要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结合青少年生的根本心理需要、根本发展需要以及实际教学需要来选择合理的教学方式,通过生动有趣的教学方式吸引青少年参与到中,提高游泳教学效率。但就当前青少年游泳教学情况来看,大部分教师没有意识到青少年生敏感的心理状态。在青少年表现出对泳池的恐惧时,教师往往表现出不耐烦的态度,逼迫青少年参与到游泳运动中,导致青少年在实际学习过程中逐渐对游泳产生了厌恶感,丧失了游泳的学习兴趣。甚至部分青少年在面对教师时会出现心理敏感等情况,这不利于青少年的全面发展。
        (三)教学方式单一
        青少年生不具备良好的自主学习能力与学习意识,在实际接触游泳运动的过程中,无法认识游泳学习的系统性。此时就需要教师采用多种多样的教学方式来引导青少年,使青少年体会到游泳学习的乐趣与游泳技能的实用性。但就当前青少年游泳教学的情况来看,大部分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仍然选择传统的教学方式,仅简单为青少年讲解两句,就直接令青少年下水,同时不注重系统训练引导。青少年在学习过程中不能学习游泳理论知识,也难以掌握相应的技能,直接影响游泳学习效果。
        二、青少年游泳教学中的教学方法
        (一)进行游泳前安全事项的确认
        安全是一切的前提,只有青少年的安全有了保障,才能确保游泳教学的顺利开展。在开展游泳前,游泳课老师应该对青少年的身体健康状况有一个全面的了解,以合理安排课程教学。在下水游泳前,游泳要带领青少年进行下水前工作的准备,比如做好热身运动,以免下水后出现腿抽筋等受伤的状况。另外,学校要提前做好泳池的卫生清理工作,保障青少年的卫生及安全问题。在游泳课教学开展的过程中,泳池边要注意安排充足的救生资源以及拥有专业技能的救生人员的安排,时刻关注泳池内同学的状况,来应对游泳课中突发状况的出现,保障青少年的安全。


        (二)根据实际情况,对不同的青少年进行不同的游泳技能训练
        在开展分项训练的过程中,可以划分不同的训练区域,方便老师的管理和训练。尤其对于身体有特殊状况的同学,老师应给予特殊的指导,因材施教。这种训练方式能让青少年得到合适他们的游泳技能指导,可以提高游泳青少年的学习效率。患有心脏病等疾病的同学,老师应该严格要求,不允许下水。老师在开展的过程中,要和青少年讲清楚下水后的重要事项以及动作要领,进行动作示范,讲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以确保游泳课程的顺利进行,保障的学习效率。老师在游泳课教学中,应该科学安排青少年的训练时间,达到更好的训练效果。
        (三)结合青少年心理需要,激发青少年的学习兴趣
        在开展游泳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当认识到青少年是学习的主体。只有充分发挥青少年的主观能动性,才能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提高青少年的游泳运动水平。因此,教师在开展游泳教学的过程中应当尊重青少年的主体地位,结合青少年的实际发展需要与心理发育情况进行技能教授。对青少年生心理进行分析,可以发现由于其不具备良好的学习能力与综合运动素质,因此往往不具备自信,难以真正投入学习中。此时教师应当结合青少年敏感的心理情况循序渐进地开展教学。
         (四)综合选择教学方法,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
        游泳与其他运动项目有所不同,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应当结合教学内容综合选择教学方法,针对不同教学需要对症下药,实现青少年的全面培养。在以往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选择传统教学方式,让青少年在泳池中自由活动或者指导青少年规范技能动作等。此类教学方法,不仅不能使青少年积极参与教学,也不能推动青少年运动技能的提升。
        为推动青少年的全面发展,教师应当从实际出发,综合选择教学方式,营造良好的教学范围,并推动青少年进步。例如,在引导青少年进行水中实践的过程中,教师可以首先采用程序训练法,根据练习过程的持续性和训练内容的系统性,并结合内在逻辑将青少年学习内容编制成相关的训练程序,引导青少年开展训练,科学地鼓励青少年进行学习。而在青少年掌握相关动作要领之后,教师可以利用比赛训练法来模拟比赛条件,将比赛规则引入训练过程中,以刺激青少年的神经,使其感到紧张或兴奋。青少年生已经具备初步的竞争意识,因此在比赛过程中会更加拼尽全力,发挥自身潜能,更好地掌握游泳技能。
        三、结语
        在实际开展游泳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当根据实际需要,按照青少年学习规律开展教学,以帮助青少年更快速且有效地掌握游泳基础动作。在系统开展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重视理论教学,在青少年具备相应理论知识的情况下开展之后的教学。同时,根据青少年当前的心理发育情况,引导其投入游泳学习中。最后,注重多种教学方法的充分利用,针对各类教学情况对症下药,解决各类教学问题。
        参考文献
        [1]陈春平.游泳课教学优化设计与实践[J].福建茶叶,2020,42(4):382.
        [2]袁振飞.浦东新区青少年实施“人人学游泳”方案的研究[J].体育风尚,2020(3):186-187.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