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学组织策略

发表时间:2021/7/5   来源:《中国教师》2021年9期   作者:程小军
[导读] 通过利用小组合作,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可以引发出学生的学习动机,

        程小军
        陕西咸阳彬州市蒙家岭九年制学校  380015950
        摘要:通过利用小组合作,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可以引发出学生的学习动机,使所有学生全参加到道德与法治教学活动里并提高他们的道德与法治水平。
        关键词:初中道德与法治;策略;合作学习
        引言:随着时代的变革,信息化的快速发展,不断更新转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合作学习等品质是未来社会成员的核心素养。小组合作学习自21世纪初开始广泛应用于全国各类课堂教学中,《道德与法治》是专门针对初中生思想品德教育的課程,主要目标是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合作学习可以帮助实现教学目标,教育部文件规定要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如何更有效地应用小组合作学习进行道德与法治课程的特色教学、培育学生合作、创新等能力品质,是教学研究中亟待探讨的问题。
    一、小组合作学习的功能
        1、弥补大班教学的弊端,并为所有学生创造机会“会讲、敢讲”。目前,大多数学校都实行大班教学。由于学生的基数较大,教师在有限的课堂40分钟里是不太容易让所有学生都有机会“发言”的,学生中只有很少一部分的活跃分子会参与到课堂活动中,其中大多数只是旁观者、旁听者,这对初中生道德与法治的学习非常不利。除了大班教学外,还有一种小班式匹配教学,这种教学方法是让学生随机匹配。这比大班教学效果要好,但是小组总是针对同一批人,该形式是单一的。在大班教学中,小组协作学习是模拟小班制的形式,每个研究小组都是一个独立的单元,小组中的所有学生都可以任意地表达自己的看法、想法。因此,最大程度地提高小组活动的能力是弥补当今大型班级缺点的最可行方法。
        2、尊重学生的个性,并确保所有学生取得合理的发展
        学生的人格差异客观存在,大多数的初中生喜欢表达自己的意见,但由于性格内向和自卑的限制有些学生就无法自由的说出心中的想法。教师需要让学生快乐地学习,这些性格对加强学生的道德与法治水平会产生不利影响。小组学习练习为这些学生提供了缓冲,避免了他们在课堂提问中给出错误答案而感到尴尬,以及避免在任务完成过程中与小组其他成员进行讨论和交流的尴尬。并且如果事先做好准备,学生就可以自如的获得信心。
        3.提高合作意识,加强学生合作解决问题的能力
        合作交流作为学生间互动的手段之一,也是人类社会存在与进步的基础,教学中的小组合作是发展学生人际交往的一个有效路径。在小组交流的过程中,每个成员都有能力可以确保他们自身领会到教师所讲的所有内容。当每个成员都吸收了知识以后,教师也就达到了教学目的。小组间的沟通可以让每个成员的热情都融为一体,树立互相帮助,共享团队合作精神。
        二、小组合作学习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遇到的问题
        在这一阶段,小组合作学习的迅速发展尚未完全解决教育问题。首先,形式主义在群体教育的应用实践中非常严重。合作在课堂上很普遍。但由于这种小组合作缺乏相应的背景和活动反馈,很难保证学习的有效性。其次,在小组合作的实践中,小组成员主要分为相邻而坐的学生,这容易忽视学生的知识水平,个性和学习能力,小组学习的结构是荒谬的,很难实现小组学习的最佳组合。同时,这种小组学习对学生的学习自主性非常不利,限制了学生潜力的发展。


        三、小组合作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实践
        1、设计问题导学案
        引导学生课前“先学”是保障小组合作学习顺利开展的前提,没有课前“先学”就难以组织有效的合作学习教学。要做到引导学生课前“先学”,教师就要设计好问题导学案。问题导学案的设计内容含有:教学目标、教学重点难点、问题导学过程、课堂巩固、拓展延伸、画本节课的思维导图加深记忆与理解。提高导学案的导学效果,关键是要结合学生的认知和生活实际,以问题为引导,设计出让学生感兴趣的导学案。如设计《公民基本权利》问题导学案,首先通过探究“畅所欲言话权利”引出课题,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然后通过“爸爸选举人大代表”“妈妈和小岩行使监督权”“爸爸检举村长”等案例,引导学生理解公民基本权利的认识。并以问题为引导,设计一个情景案例资料,把知识点以问题的形式呈现出来,引导学生结合分析生活中的情景案例,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提高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及增强自身的权利意识。问题导学案要在课前发给学生,并在小组长的组织下,在组内进行前置“先学”,在分层次完成学习任务的基础上进行组内交流,形成组内前置学习成果,为开展课堂学习打下坚实基础。   
        2、建好合作学习小组。
        首先,有效控制小组人数可有效提高教学效率。最好控制在5人左右,最多不能超过8个。其次,组内差异与组间平等性原则。在同一小组内必须考虑不同组员综合能力的分配,保证其人员具有不同的学习能力。同时也要保证不同组间学生整体学习水平相近,实现分组公平性。利于降低学生的落差感,提升其参与教学讨论的积极性。再次,成立学习小组利于培养学生的集体荣耀感与团队意识,促进学生提升自身学习成绩的积极性。最后,建立固定学习小组可使学生形成合作学习习惯,利于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教学活动
        3、明确学习目标,增强合作动力
        明确的目标是激发学生学习道德与法治的动力,初中生学习过程中经常会与当前的学习目标产生混淆,教师在这时可以提供学习目标卡。例如根据人教版教材“在集体中成长”这一单元课中,可以根据初中学生的性格特点提供相应的小组讨论目标,在每个合作小组的目标卡上张贴必要的说明,在明确学习目标的基础上,小组可以讨论相应的计划并理解学习方向,在相互监督的学习过程中,共同达到标准。
        4、开展各种有效活动,实现组内交流与沟通
        合作学习的概念里最引人注目的是互动概念,它不再局限于师生互动,而是着重于将教育互动扩展到生生互动和牢固学生与学生间的关系。同一班级的学生都处于相同的年龄层次,知识吸收程度也都相差无几,这使学生们更加容易发送和接收信息,并顺利为学习的成长奠定基础。教师可以通过各种方式开展小组合作活动,以实现课堂交流。小组合作的形式包含多种形式,教师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自由选择。初中生的形象思维能力强于抽象思维能力,教师需要尽力设计现实的情景,例如充分利用直观和视听材料,以鼓励学生表达适合其特定情况的想法。在学习我的基本政治制度时,让小组成员以相关的形式讨论我国现行制度及其特征。学生学习新的知识并将其应用于交流和讨论中,最后小组派代表发言。
        综上所述,教师在进行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时,要及时更新自己的教育理念,不断探索和创新,完善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学模式,形成系统、细化、具体的合作学习策略,营造小组合作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各项能力,才能有效提高道德与法治课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王风蕊.初中道德与法治高效课堂中小组合作的必要性和应用对策分析[J].考试周刊,2020,(59):145-146.
        [2]韩静.浅谈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的实施策略[J].魅力中国,2020,(10):234.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