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核心素养下如何培养学生的有序思维

发表时间:2021/7/5   来源:《中国教师》2021年9期   作者:龚国建
[导读] 数学思维是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培养学生进行有序地观察

        龚国建
        浙江省义乌市佛堂镇第二小学  322002
        
        [摘要]数学思维是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培养学生进行有序地观察,通过动笔标注,动手操作,适当补充,逐一列表等方法引导学生有序地思考,最后通过有序的课堂指引和规范的语言示范让学生的表述更有序。
        [关键词] 核心素养 有序思维   思考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不同的观察顺序、思考顺序、表述顺序,往往代表着不同的思维水平,也因此会产生不同的体验,学生得到的收获也完全不同。数学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而有序思考则是良好思维品质的重要标志。
    一、指导有序观察,让学习指向更具体
        观察是思维的眼睛,指导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进行有序地观察,能够帮助他们为后续学习铺垫良好的认知基础。而小学低年级的数学教材中,丰富直观的情境图经常出现,且有的物体数量比较多,较为分散、隐蔽,这就要求教师一定要强化观察的有序性指导,引领学生学会从部分到整体、从大略到细致,养成从左往右、自上而下等观察顺序的习惯,努力做到既不重复也不遗漏,从而在观察与比较中培养学生数学思维的有序性,发展学生搜集信息、获取信息、选择并整理信息等处理能力。
    二、指导有序思考,让学习理解更透彻
    培养学生有序思考的能力,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它需要教师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有目的、有计划、有层次地实施,遵循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具体到抽象的原则,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进而学会有序思考的策略,形成相应的学习经验。同时,还需要教师创设合适的问题情境,引领学生有序地看、有序的想,最终实现学习的突破,让学习达到事半功倍的实效。
1.动笔标注,养成有序思考的习惯
        在读题时,教师可以要求并引导学生动笔标注重要信息,帮助学生有条理地解决问题,使学生初步养成有序思考的习惯。例如,数一数下面图形各有多少个。这是一位老师的教学片段。
        师:请你来说说,你是怎么数的。(答案正确的学生)
        生1:我看题目要求,先数长方形的个数,数一个就勾一个。
        师:我知道了,他是及时把数过的图形做上标记,省得重复,也避免遗漏,这真是一个好方法。(转向答案错误的学生)你当时是怎么数的呢?
        生(不好意思的样子):我就直接数,没有作标记。
        师:等会你可以用上同学的这种办法再去数一数,看看是不是会更有序。那你们还有其他的办法,来有序地数出各种图形的个数吗?
        生(其他学生有补充):我在数的时候,是从左往右数的。
        师:说得真好,除了及时作上标记,在数的时候,我们还需要按一定的顺序进行,比如从左往右,从上往下。
在该环节中,教师让学生借助数一个划一个的方法数数, 不仅教给学生数数的方法, 提高了数数的正确率,还在数数过程中传授了一一对应的数学思想方法。
        2.动手操作,促成有序思维的发展   
    动手实践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借助各种教具、学具以及实物,给予学生动手实践操作的机会,让学生通过动手、动口、动脑,对学习内容进行充分的感知和体验,从而建立表象,积累丰富的数学活动经验,为数学思考提供可能的土壤。例如,二年级下册《搭一搭(一)》的教学,我们在上课一开始就可以组织学生用小棒摆正方形,先用13根小棒试一试能摆出几个正方形,再用14根小棒摆摆看,接着再引导学生继续用15根、16根小棒摆正方形。


    接着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发现了“余数都比除数小”的规律,教师再让学生结合摆出的图形,思考讨论:余数一定会比除数小吗?余数为什么不能比除数大?然后让学生再猜测并验证:用一堆小棒摆正五边形,如果有剩余,可能会剩几根小棒?为什么?在这个教学过程中,我们要有意识地安排学生进行有序的操作,使得学生的思维一开始就处于有序状态,当有序思维定格以后,学生自然而然发现如此继续摆下去,余数都会继续出现“0、1、2、3”。如果教学活动就此止步的话,学生就可能形成余数一定是 “0、1、2、3”的思维定势,这种思维定势对发展学生的数学思考会产生负面影响。所以老师在总结摆正方形结束后,马上追问摆正五边形会有怎样的结果,巧妙地借助于新问题进行思维碰撞,迫使学生已经形成的“有序”思维再次被打乱,也促使学生间进行讨论、辨析、比较等新的数学思考,使学生思维再次从“无序”走向了“有序”。
        3.适当补充,拓宽有序思维的标准
    练习中,有一些题目的答案并不唯一,如果我们只要求学生会填一个正确答案,其实并不能帮助学生完整地、系统地掌握知识。比如二年级下册“生活中的大数”这一单元学完后,32页《练习二》中有这样一道题目,如果我们能把要求再提高一点,把方框里能填的数都写出来,像706>□01,学生就需要深入地思考,首先两个都是三位数,所以,百位上的数字越大,整个数就大,所以要使706大于后面的数,它百位上的数只要小于7都可以,但光考虑到这里还不够,那如果百位上也是7,行不行呢?通过继续比较我们会发现,百位上、十位上的数字都相同的情况下,就比较个位上数字的大小,因为个位上前边的数是6,而后面的数是1,所以百位上填7也可以。综合以上的分析,这里能填的数字有1-7。如果学生能在原来的要求上更进一步思考,对数的大小理解,相信会更到位、更系统、更全面。
        4.逐一列表,呈现有序思维的过程
        列表法是一种强调有序思维的解题方法。教师应让学生参与解决问题的全过程,并经历列表解题的过程,从中感知有序思维的重要性。列表解题可以呈现完整的解题过程, 清楚地看到各种答案, 有助于提升学生的有序思维能力。
   三、指导有序表述,让学习领悟更顺畅
   低段学生在数学课堂上的表达常常会出现词不达意、思绪混乱、语义不完整等问题,对此教师应充分意识到语言发展对于数学思维能力培养的重要性,为学生提供尽可能多的开口说的机会,同时,还要适当引导他们学会有条理、有序地说出自己的思维过程,使他们在表达的过程中发展自己的语言能力,进而促使语言能力与思维能力共同发展。
    1.有序的课堂指引
    在教学生数数这一课中,教师会让一年级的学生数一数图中有几个小圆片或者是将 10 个物体圈到一个圈里。教师在这一过程中可以引导学生如何有序地数
数。教师可以对学生说:“我们数数的时候是随便地看到一个小圆片就数一个吗? ”学生经过讨论后会知道随便去数会导致遗漏或重复,这样他们在看图的时候就会有序地数,按照从上往下或者从左往右的顺序一个一个指着数。遇到物体数量较多的时候,教师可以指导学生用数一个划去一个的方法,或者在该物体上打勾的方式。这样做的目的是可以避免出现重复或遗漏的情况。
       2.规范的语言示范
    为了帮助学生有条理地描述自己的想法,可指导学生借助“先”、“再”、 “最后”等连接词。比如二年级上册《星星合唱队》一课,练一练第一题,在回答第一小题:现在车上的人数多了还是少了?我们可以引导学生用上“因为……所以……”来解释。
 
        “数学教学的本质是思维过程,更确切地说,是展示和发展思维的过程。”在小学数学低年级课堂教学中展开有序思维的培养和训练,让学生从小认识、了解、应用有序思维,为他们后续数学学习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有力地推动了他们数学能力的提升!
        
        【参考文献】
        [1]李小芹 有序思维促成长[J].小学教学研究,2018.02
        [2]石宏 引导学生有序思考 增强学习活力[J].小学教学研究,2018.04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