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武
江苏省太仓市明德小学 215431
摘要:传统的教学已无法满足智能时代对创新型人才的培养需求,在人才培养目标的导向之下,信息技术支持的项目式学习已经成为当前教学改革关注的热点,在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应用项目式学习可为提升学生信息素养提供孕育的环境。
关键词:项目式学习;小学信息技术;教学应用;
引导学生完成既定项目,包括方案设计、实施、问题解决、作品创作及成果交流等学习任务,最终达成知识建构与能力提升。 现在的学生以后步入社会时,那时的世界是怎样的?需要具备什么才能取得成功?在智能时代的今天,我们的教育需要为学生做什么?假如我们围绕这三个问题进行教学设计,那么学习将会是什么样的?
一、项目式学习可体现新课程的理念。
教学领域的所有教学方式都有各自的特征,例如传统教学以教材、教师为中心并围绕知识点展开教学,采取集中授课形式教学容易形成满堂灌的弊端,学生基本没有自主思考和操作时间,更不会站在整体角度把握课程和理解知识,知识应用能力更不知从何谈起。项目式学习和传统教学相比就有着较为显著的特征,其核心为让学生作为主体进入学习状态,尝试独立完成教师布置的任务,积极、主动建构知识,增强学生学习能力。
二、项目式学习可促进信息技术学科核心素养
信息技术的学科核心素养包括了“信息意识”、“计算思维”、“数字化学习”和“信息责任”四个方面。从个性和共性的角度出发,具体的课堂教学目标分析应以学科核心素养为主,又兼顾总的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具备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项目式学习可赋予学生应对未来挑战的综合能力。教师基于课标要求、教材内容、学生经验精心设计学习项目,学生在完成项目的过程中,规划方案、实践探究、设计作品、交流分享,进而逐步习得包括知识、可迁移能力、思维能力、关键品格等在内的、可持续发展的核心素养。
三、项目式学习可促进教师综合能力的提升
项目式学习并不是一项容易实施的教学方法,其项目目标的实现,很大程度取决于教师对项目的设计及引导,项目情境要求真实,在内容上学科跨越比较大,在评价方式上多元化。因此,它要求教师拥有丰富的专业经验和灵活性。在项目式学习中,教师角色从学生学习的“控制者”转向“促进者”,这时教师主要作用在于帮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选择合适的学习活动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并进行有效的合作学习等等方面,显然对教师的要求非常高,但反过来也能促进教师教学能力的提升。
四、项目式学习可呈现信息技术课堂的基本特征
1.问题真实性—学科价值
一定是基于真实问题来展开的学习活动,如果只为了学技术而做技术,就无法体现信息技术的学科价值。例如,在教学《在WPS文档中插入图片》这一课时,教师如果只为学生准备几张图片,教师示范学生练习,接着再多插入几张,这样的设计只为完成教学任务而已。
别看插入图片仅仅只是几个步骤而已,但它包含了对色彩的搭配、对美的感知度、对图文的解读等,这些能力只有在真实的问题情境下才得以体现。
2.项目实践性—学科目标
信息技术作为综合实践的一个分支,信息素养是学生培养的目标。将知识融入项目中,学生通过实践体验、发现问题、协调合作、创造想象等多种途径来完成项目,在实践过程中习得基础技能的同时,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性、协作性、创新力等等能力,以实现学科培养的目标。
3.学科融合性—跨界能力
美国著名未来学家丹尼尔·平克《全新思维》一书中提出决胜未来的六大能力之一,即整合事物的能力,未来需要的人才就要具备跨学科能力。真实世界的问题,单一学科往往无法解决,解决问题的过程,需要灵活运用多学科知识、多种认知工具以及资源,有利于教师与学生知识体系重构。
4.成果生成性—创意物化
既然项目是对真实问题的探究,那么项目的成果必然是可生成的,将学生的成果物化是学生创造性的体现。
五、如何在小学信息技术课堂开展项目式学习
1. 创设情境,分解任务。
前文提到,项目式学习是一种体验式、综合性学习过程。体验就是将学生置于一定的情境下完成某些任务,学生在情境中学习、探索,既能激发学习兴趣和探索欲望,也能全身心投入,提高项目式学习效率。创设项目式学习情境,教师需要遵循两个原则,一是要让学生接纳项目,以一种认同和期待的心态去走进项目,二是要让学生通过教师所创设的情境对项目的内容环节、项目所要达成的目标等信息有所掌握。
2. 设计方案,推进实施。
创设情境并将项目任务分解完后,就要根据分解后的各个任务精心安排项目实施方案,以达到最佳效果。不同的教学内容以及下面的任务有难易程度方面的区别,教师要具体分析,灵活设计项目实施的模板资料,既不能太复杂,也不能太简单,要以能够激发学生探索兴趣,又适当地高于学生的能力为标准。以“wps创作演示文稿”的教学为例,教师让学生分小组制作一个完整的PPT。这一任务的实施方案可以分为以下步骤:小组成员明确PPT包括图像、文字、声音、视频、动画等元素在内的主要组成部分;各小组各自想出一个表现主题;小组成员进行分工,明确每个成员分别负责哪个部分;小组成员各自完成任务后,将各自部分汇总,拼合组成一个完整的PPT。教师将这一实施方案下发后,可以让每个小组将组内每个人负责哪个部分一一写在纸上上交,实现对学生完成任务状态的动态把握和督促。
总之,小学信息技术作为培养学生信息素养的学科,通过项目式学习能充分体现学生主体作用,使每个学生均能参与其中,高效掌握信息技术知识和技能,并形成良好的团结合作意识,朝着复合型和创新型人才方面不断发展。
参考文献
[1]梁小棠.项目式学习在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应用[J].电脑知识与技术,2019(15):174-175.
[2]张静.项目式教学在信息技术课堂上的应用[J].小学科学(教师版),2018(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