穴位注射配合针刀松解治疗胸腰脊神经后支卡压综合征

发表时间:2021/7/6   来源:《中国结合医学杂志》2021年1期   作者:程先明,陈 安,虞紫愿,陈冬泉
[导读] 目的:观察穴位注射配合针刀松解治疗胸腰脊神经后支卡压综合征的临床疗效
        程先明,陈 安,虞紫愿,陈冬泉  
        贺州广济医院康复医学科 广西贺州542899
        摘要: 目的:观察穴位注射配合针刀松解治疗胸腰脊神经后支卡压综合征的临床疗效。方法:34例用穴位注射配合针刀松解治疗胸腰脊神经后支卡压引起的腰背疼痛疗效确切。结果:治愈率73.5%,好转率23.5%,总有效率97.1%。结论:小针刀松解治疗胸腰脊神经后支卡压综合征疗效显著。
        关键词:针刀   穴位注射  脊神经后支卡压
        笔者将2019年3月至2020年10月采用穴位注射配合针刀松解治疗胸腰脊神后支卡压综合征34例,现总结报道如下。
        一般资料
         34例均来自我院门诊及住院病区,所有病例均符合胸腰脊神经后支卡压综合征的诊断标准,均排除因腰椎间盘突出症、肿瘤、结核等引起腰臀背痛。其中男16例,女18例,年龄最大82岁,最小32岁,均以腰背部单侧或两侧明显疼痛不适,翻身、起床活动困难、疼痛剧烈为特征,部分患者固定某个姿势时症状可有减轻,常常因疼痛而不能正常活动,且疼痛剧烈,大部分患者经过口服止痛药、物理因子治疗、针灸、推拿等综合治疗,症状均缓解不理想。
        治疗方法
        (1)体位:俯卧位,腹部垫薄枕,以患者舒适为度。
        (2)定点:针对病情取“痛源”点,即病人痛觉区所相应脊神经后支支配椎体横突部位,根据病灶范围取选相应的神经支配区域,一般选每次选取横突点同侧3-6个点,如双侧疼痛则分次进行治疗,然后在疼痛区找“激痛点”,常先选取2-3个点作为治疗点。
        (3)、定点部位及方法:
①胸6-12横突点,定于距正中线20mm,平棘间的压痛点上,
②腰1-3横突点定于距正中线25mm,平棘间水平线上的压痛点上。
③腰3-5横突点,腰3的横突点定于距正中线25mm,平腰2-3棘间水平线上的压痛点上,腰5的横突点于距正中线25mm,平腰5横突水平上线上的压痛点,腰4的横突点于腰3于腰5横突连线的中点。
④肋间疼痛以疼痛区域寻找激痛点,如无激痛点则以相应支配的脊神经区域横突点及再往上及往下椎体各。
⑤骼嵴缘上压痛点有几点定几点的原则定点,如激痛点位置较多,则选取2-3个最明显激痛点的位置为治疗点。
⑥骼嵴缘下压痛点,位于下缘30mm以上的压痛点此处定点为臀上皮神经入臀点和皮下段卡压的位置。
⑦位于髂嵴上及下的皮下部痛点,往往可触及痛性结节,可每个结节定一点,较大者可定2点。
⑧腰5脊神经后支卡压,腰骶椎间关节的后下方,即腰、骶、髂交界处是腰5后支进入臀易受到卡压处。
        (4)、常规皮肤消毒,戴无菌手套,取2%利多卡因注射液200mg与用0.9%氯化钠注射液50ml、维生素B12注射液0.5mg混合成穴位注射混合液,每个穴位注射3-5ml,对注射的要求是如横突处的要求一定做在横突骨背侧骨面上,不到横突骨面,未证明回吸无血无液(脑脊液),绝对不可注入药液,如在肋间点予皮下筋膜点注射药液,髂骨上部位点亦应达到骨面后再注射混合药液。
        (5)、针刀操作:取规格0.8*50mm或0.8*80mm汉章针刀(北京华夏针刀医疗器械厂),如在横突点上激痛点或脊神经后支横突出口处;刀口线与躯干纵轴平行,刀体与皮肤垂直,快速刺入皮肤,匀速推进,直到横突骨面.调整刀锋至横突根部,纵行切开2-3刀,然后向外横行剥离;再后将针刀刀锋调整至横突上缘根部,调转刀口线90度,沿横突上缘切开横突间韧带1-2刀,纵、横疏通剥离,针刀下有松动感后出刀。
        如在髂嵴缘上点;刀口线与躯干纵轴平行,刀体与皮肤垂直,快速刺入皮肤与皮下组织,直达髂骨骨面,调整刀锋至髂骨嵴上,纵行切开筋膜2-4刀,纵行疏通,横行剥离;如筋膜硬韧则调转刀口线90度,将筋膜切开2-3刀,刀下有松动感出刀。


        如在髂嵴缘下点;刀口线与躯干纵轴平行,刀体与皮肤垂直。快速刺入皮肤与皮下组织,直达髂骨骨面,稍松开刀柄,让刀体自然浮起,再捏住刀柄,固定其深度后,行纵行疏通、横行剥离1-2下,刀下有松动感后出刀。
        如在痛性结节点或肌疝上,刀口线与躯干纵轴平行,刀体与皮肤垂直。术者一手固定韧性结节,针刀在其结节的中央刺入。快速刺入皮肤,达到结节之上,纵行切开囊壁3-5刀。再予纵行疏通、横行剥离,务必使韧性结节变软、变小或消失,每个结节点均此操作。
        治疗效果
        疗效标准参考《临床疾病诊断依据治愈好转标准》(1)痊愈:疼痛消失,激痛点压痛阴性,原痛点无明显疼痛;(2)有效:疼痛有所减轻,对生活睡眠日常活动明显改善;(3)无效:疼痛减轻不明显,症状反复,疼痛时均影响日常活动。经过针刀治疗后,一次治疗者15例,为44.1%,二次以上治疗者19例,为55.9%;经3个月随访,疼痛缓解明显未见复发25例(73.5%),8例疼痛较前缓解(23.5%),但活动时仍有少许胀痛,但不影响生活质量,1例患者仍疼痛,症状缓解不明显(2.9%)。
        结论
        胸腰脊神经后支卡压综合征是胸腰椎脊神经后支在通过纤维孔或骨纤维管及行走路径中受到刺激各卡压引起的疼痛等症状,临床上多常出现在胸腰节脊神经后支卡压综合征。其中有慢性和急性者,慢性者以中老年人多见,急性者以青壮年居多,可有外伤史,常见有如脊柱压缩性骨折的后凸畸形、急性腰扭伤等,或姿势性驼背、老年性驼背等,以腰背部疼痛(痛位)为最突出的症状。急性者疼痛非常剧烈,有的还呈强迫体位,甚至疼痛至大腿后部,慢性活动者活动轻中度受限,体位改变性疼痛也为本病特点之一,痛点与痛位分离这是本病的常见特征,所谓“痛位”即病人自觉疼痛的部位称痛位,此处一般无压痛;即使有压痛也极轻微,其疼痛多位放射痛部位;而“痛点”即压痛点、激痛点,指明显压痛点大多不是在病人所指的疼痛严重的部位,这些地方病人常常没有感受到的疼痛部位。胸腰脊神经后支的外侧支常常容易各种劳损、外伤、重力性挤压等原因引起卡压,常见的卡压点:椎间孔外孔、横突尖部、入肌点、出肌点、筋膜出口,越嵴点,临床中许多患者常常采取针灸、推拿、封闭等外治及口服止痛药治疗,亦有部分新鲜性压缩性骨折患者采用骨水泥介入治疗,但症状未见缓解的病例也不少见,有些患者常常容易反复再发疼痛。本法以穴位注射对局部卡压点进行药液扩张直达病灶以改善肌肉紧张及痉挛;配合针刀松解卡压部位的筋膜使其得到充分的松解减压,疏通卡压粘连的软组织,消除异常高压力,解除神经卡压而产生的疼痛及不适,使机体动态平衡协调,该方法疗效显著,治疗时间短,安全可靠,不良反应少,值得临床上推广。
   
参考文献:
   (1)、针刀医基础与临床[M];深圳海天出版社;庞继光主编;2006年版;
        (2)、柳百智;针刀治疗常见腰痛的诊疗思路[A];中国针灸学会微创针刀专业委员会第二届学术研讨会学术论文集[C];2010年;
        (3)、徐水养;腰背痛脊神经后支卡压综合征临床研究;《前卫医药杂志》1994年01期;
        (4)、刘星;常见腰部软组织伤病的针刀诊疗体会《中国针刀》2009年7月第一期;
        (5)、临床技术操作规范.疼痛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4年版.
        
        
        作者简介:程先明 中医主治医师  康复治疗师,广西康复医学会常务理事、广西针刀学会委员,从事工作10余年,擅长中医外治、针刀、康复治疗技术治疗各类痛症研究。
        通讯地址:广西贺州市城西路33号贺州广济医院 542899
                  电话:13687847722 QQ:215966553@qq.com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