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祯祯
山东第一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急诊医学科 271000
摘要 目的:探究预见性护理在急诊科患者抢救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2017年~2020年我科收治的40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00例。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观察组给予预见性护理模式,对比两组患者心理状态、抢救成功率与满意度。结果:观察组患者心理状态、抢救成功率与满意度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差异均有显著统计学意义。结论:预见性护理模式有助于改善急诊科患者心理状态、提高抢救成功率及患者护理满意度,值得在护理工作中推广。
关键词:预见性护理;急诊科;抢救;应用
急救护理预案是由临床医生、技师以及护士等专业人员对医疗各种突发事件制定的急救方案,提前预判和评估患者可能出现的各种医疗护理风险,从而及时采取应对措施,尤其对于各种外科急诊疾病的抢救具有重要意义。我科自2015年实施预见性护理以来,在急危重症患者的抢救中取得不错成果,现汇总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7年~2020年我科收治的400例抢救患者为研究对象,所有病例经本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核,并与患者签署同意书,同意实施。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00例。观察组性别:男150例,女性50例,年龄为21~65岁,平均年龄(43.42±2.01)岁;对照组性别:男151例,女性49例,年龄为19~66岁,平均年龄(42.34±2.21)岁。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疾病组成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研究方法
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模式进行抢救(不再赘述)。观察组实施预见性护理,方法如下:(1)按照护理层级构成排班。由于我院护理人力资源紧缺,而接诊患者多,病情种类多,病情危急,导致急诊科护理人员的工作量大,心理压力较大,处理急诊患者易忙乱。因此排除必要的抢救治疗,我们结合不同护理人员的资质安排相应的排班,避免同一阶层的护士重复参与抢救,同时避免了资历较浅的护士单独参与抢救;(2)制定预见性抢救流程。根据病情的类型以及程度,总结急诊抢救流程,强化处理急诊抢救治疗护理中的相关细节,优化应急流程,节约时间;同时制定出应对突发事件的处理制度及抢救仪器的故障处理方案;(3)定期组织培训与考核。要求所有人员必须参加我科组织的业务培训与考核,与国内同级别的医院急诊科护理人员多沟通,勤交流;(4)做好病情评估。护理人员应对各种疾病的急诊护理流程熟知在心,对急诊抢救患者进行动态评估,第一时间掌握患者的实际情况,及时记录各项数据的变化情况,以便迅速做出判断,防止并发症的发生;(5)提前准备好抢救时需要的药品及仪器,做好转运交接护送准备;(6)强调心理护理。在护理和救治的过程中,对患方及时进行心理疏导,并积极和患者家属沟通,使其对于治疗的整体情况有所了解[1-2]。
1.3 观察指标
采用抑郁自评量表(SDS)和焦虑自评量表(SAS)数据评定患者的心理状态,得分越高,代表精神状态越差;反之,得分越低,代表精神状态越好。
抢救成功率与护理满意度均实施常规评分。
2.结果
对照组SDS评分及SAS评分为(61.57±9.31)分、(67.45±7.01)分。观察组分别为(25.24±6.56)分、(46.69±1.42)分,两组比较,P<0.01,运用预见性护理模式显著改善患者精神状态。
对照组抢救成功率及护理满意度分为91.02%、78.47%,观察组分别为98.00%、94.72%,两组比较,P<0.01,抢救成功率及患者护理满意度显著提高。
3.讨论
预见性护理也称超前护理,是护理人员在实施护理前及实施护理的过程中,预测患者可能出现的问题,确定护理重点,及早采取有效防治措施,最大限度减 少患者的痛苦,提高预见性的一种护理模式。
预见性护理改进了传统护理模式,不仅可以对患者的病情进行准确的判断,还能提前预测在抢救过程中可能出现的情况,并针对这些情况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及时解决问题,保障患者的生命安全,从而将急救效率进一步提高,使患者及家属对急救更有信心,能更好地配合医护人员进行抢救工作。因此,在对患者病情进行初步评估后,进行预测性调整,对护理人员的工作进行合理分配,改善目前急诊工作的护理程序,及时将急救护理的临床工作经验进行总结,并提出紧急情况下的工作方案,使急诊护理的工作质量得到有效的提升。
目前在急诊科实施预见性护理,围绕急诊科常见疾病的抢救展开,尤其针对可能发生休克、窒息、感染等风险事件而制定的护理干预,以及预见性心理疏导工作。在实施护理的过程中,经常遇见不同的问题与矛盾。这就要求护理人员在患者未提出要求之前,运用自己敏锐的观察力,及时洞察患者不同的心理需求,从而及时准确地实施护理。只有这样,才能加深患方对护士的信任,平衡其被动心理,消除不利障碍,使护理工作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3]。正如在本研究中,在我院急诊科常见疾病患者抢救中实施预见性护理,通过对比常规护理模式,运用焦虑、抑郁、满意度等各种量表分析,实施预见性护理组患者心理状态、抢救成功率与满意度均明显高于常规对照组,P<0.01,差异均有显著统计学意义。因此,推断预见性护理模式有助于改善急诊科患者心理状态、提高抢救成功率及患者护理满意度,值得在护理工作中推广。
尽管如此,我们依旧看到本研究不足:第一,量化指标主观性比较强,缺乏客观性证据。第二,预见性护理模式内容略微简化。这两点将成为我们今后的研究重点。
参考文献:
1.梁雅玲,周兰芳,赖碧莹等.预见性护理程序指导急诊多发肋骨骨折患者急救的护理研究[J].中国当代医药,2020,27(22):229-231.
2.武苗苗,冷莎莎,景晓娜等.预见性创伤护理对急诊创伤性骨折患者救治效果的影响[J].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2020,8(31):140-141.
3.潘春霞,刘璐.探讨对急诊科脑卒中患者实施预见性护理的效果[J].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2020,8(33):149-1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