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护理在宫缩乏力性产后出血中的应用价值

发表时间:2021/7/6   来源:《中国结合医学杂志》2021年1期   作者:庄淑惠
[导读] 目的:本文旨在研究临床中对宫缩乏力性产后出血使用综合护理方式进行干预的应用价值
        庄淑惠
        厦门市妇幼保健院厦门大学附属妇女儿童医院  福建厦门361000
        【摘要】目的:本文旨在研究临床中对宫缩乏力性产后出血使用综合护理方式进行干预的应用价值。方法:研究以我院于2019年1月-2020年6月间诊治的150位宫缩乏力性产后出血患者为实验对象,而后分为两组。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方式,观察组采用综合护理方式。结果:将对照组和观察组的数据进行对比,发现采用了综合护理方式之后,患者的产后出血率和不同时段的产后出血量明显降低,护理满意度大幅提高,表明综合护理的疗效要显著优于常规护理方式。结论:对宫缩乏力性产后出血患者采用综合护理进行干预将极大地减少产后出血的可能性,建议在临床中广泛采用。
【关键词】宫缩乏力性产后出血;综合护理;应用价值
        产后出血是指在胎儿出生后24小时内,阴道分娩者出血量多于500ml,剖宫产者出血量多于1000ml,产后出血致死率高[1]。宫缩乏力是导致产后出血的常见原因,如果产妇出血量过多就会出现休克状况,容易致死。产后出血极易导致产妇因失血过多或救治不及时而导致死亡,因而在娩出胎儿后一定要注意对产妇的护理,加强护理干预。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研究选择将我院于2019年1月-2020年6月收治的150位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其分为两组;对照组75人,年龄22-48岁,平均年龄(25.3±2.6)岁;观察组75人,年龄22-37岁,平均年龄(27.6±3.8)岁。两组的基本资料经过对比后得出p>0.05,无显著性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
        1.2护理方法
        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护理方式。规范使用药物,对产妇的状况全面评估,有针对性地对产妇进行护理干预,尽可能降低产后出血的发生概率。对产妇进行教育指导,让产妇充分了解产后出血的危害及后果,让产妇积极主动配合护理人员。若产妇不能顺利生产,建议产妇转为剖宫产,娩出胎儿后给产妇注射宫缩素,密切关注产妇身体状况,加强护理干预[2]。
        观察组采用综合护理方式,具体包括:(1)产前护理。对产妇进行全面评估,给予饮食、活动、排尿、健康教育和心理指导,对于有产后出血高风险的产妇加强监测,做好预防产后出血的相关准备,必要时建立好静脉通路[3]。(2)产时护理。分娩时合理用药,做好饮食指导,避免疲惫,产程延长,胎儿娩出时尽早使用促宫缩药物,胎盘娩出后立即按摩子宫,评估宫缩情况。(3)产后护理。产妇娩出胎儿后的两个小时不可以离开产区,娩出后六个小时护理人员需要实时监测产妇的身体状况,以便能够为患者保留静脉通道。在产妇身体状况良好的的情况下,劝其多下床走动,必要时护理人员可酌情按压产妇腹部。尽早让产妇和新生儿进行早接触,早吸吮,促进子宫收缩,减少产后出血。
        1.3观察指标
        观察指标分别为产后出血率、出血量、护理满意度等三项。其中,护理满意度采用问卷进项调查,护理满意度=(满意例数+一般满意例数)/总例数×100%。
        1.4统计学方法
 
3  讨论
        宫缩乏力主要由以下三方面因素引起:(1)全身因素:产妇在分娩时情绪高度紧张,由此引发产后出血的可能性更大;(2)产科因素:产妇在生产过程中可能出现各种状况,影响子宫收缩功能;(3)子宫因素:产妇的子宫肌纤维过度延伸、子宫壁严重损伤[4]。
        综上所述,常规护理方式对于预防宫缩性产后出血的效果一般,而使用了综合护理方式之后,产妇的产后出血量大幅下降,产后出血的发生率也大幅下降,护理满意度有大幅提高,这代表在宫缩性产后出血中采用综合护理方式进行干预是有效的,具有临床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左海英.综合护理干预在预防宫缩乏力性产后出血中的应用价值分析[J].实用妇科内分泌电子杂志,2018(18):167-168.
[2]徐慧贞,黄咏,林惠媚.综合护理干预在预防宫缩乏力性产后出血中的应用[J].哈尔滨医药,2019,039(001):96-97.
[3]温利辉,林蕴华,沈惠玲.综合护理干预在宫缩乏力性产后出血中的应用[J].中国卫生标准管理,2019.
[4]涂淑芸.综合护理干预预防宫缩乏力性产后出血的效果观察[J].基层医学论坛,2020, 024(012):1663-1664.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