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邗建集团有限公司 江苏扬州 225000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实力的愈发提升,建筑工程呈现规模不断扩大的趋势。后浇带施工技术作为提高建筑工程混凝土施工环节质量的关键技术,在当前建筑工程中的应用非常广泛。另外,高质量的后浇带施工技术,还能有效提高工程的整体建设质量,预防和控制混凝土施工中的不均匀沉降、裂缝等问题。后浇带在施工过程中有非常严格的技术要求,例如,工作人员在施工时,一定要把握施工间距、施工位置、施工面积、浇筑时间等等会影响技术水平的因素。基于此,文章从后浇带施工技术在建筑工程施工中的必要性为切入点,分析了建筑工程中后浇带关键施工技术要点以及质量控制策略。
关键词:建筑施工;后浇带;关键施工技术;探讨
城市化建设进程的加快,让建筑工程行业的建设技术愈发先进,先进、科学、高效的建设技术不仅能提高工程的整体质量,还能保证工程建设中的人员和设备安全。混凝土是建筑工程施工中极为关键的环节,但在本环节施工时,经常会因为人员操作、材料、设备等原因导致混凝土出现收缩、沉降等结构性质量问题,严重影响工程的建设安全。为了提高建筑工程稳定性,必须在工程施工中应用后浇带施工技术。后浇带施工技术的内容并不复杂,但工作人员为了保证质量,需严格控制施工流程。
一、后浇带施工技术在建筑工程施工中的必要性
(一)预防地基沉降
建筑行业对国民经济和人民安全都会起到作用,建筑行业的稳步发展,有利于维护我国社会的稳定。工程建设过程中地基沉降是非常常见,也是后果非常严重的一个问题,施工过程中工作人员要严格关注地基沉降。建筑工程使用一段时间后,应力增加房屋呈现不均匀沉降的问题,不均匀沉降轻则导致建筑物倾斜,重则导致建筑物墙面结构裂缝以及倒塌,严重威胁居住人群的生命健康。为了预防建筑工程的地基沉降,在工程施工过程中应用后浇带施工技术,效果非常明显。后浇带施工技术,能有效保证建筑物的稳定性和安全性,防止建筑在应用过程中出现结构变形或者用力不均匀的情况。后浇带施工技术应用在建筑工程施工完成后,应用后浇带施工技术能够将建筑工程连为整体,平衡建筑工程各部分能承担的压力,减少沉降的发生。
(二)防止房屋变形
建筑工程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项目,不论在设计还是施工过程中应考虑到的问题非常多[1]。但建筑工程在设计和施工过程中,难免会因考虑不当出现结构之间的不平衡现象,这非常容易导致建筑变形,从而影响建筑的安全稳定性。为了避免这一现象的出现,建筑工程需在工程施工时应用后浇带施工技术,提高混凝土的强度和结构性,由此可见,后浇带施工技术能够保证建筑工程的稳定性,降低建筑工程中应力的作用力,同时也避免了建筑工程因外部因素,例如气候所造成的影响。
二、建筑工程中后浇带关键施工技术要点
(一)前期准备工作
建筑工程的施工内容非常复杂,即使是后浇带施工技术应准备的工作内容也非常多,例如设计和材料。首先,开始施工前,设计人员要根据工程的施工情况以及工程设计要求,明确工程中的后浇带施工思路。根据工程特点确定后浇带施工中的各项参数,例如施工位置、施工深度、施工面积大小、施工时间等等。在开始正式施工前,要对设计方案进行二次确认,这样能够确保后浇带施工的顺利展开。其次,材料准备工作。后浇带施工技术对工程中的水泥和钢筋材料强度要求非常高,为了保证技术的顺利进行,工作人员要提前确保材料符合施工规范。
(二)后浇带施工间距和宽度
为了确保后浇带施工技术水平以及工程的施工效率,后浇带的间距宽度以及距离,须严格确定。设计方案完成后,工作人员要根据方案内容检测实际施工的可能性。例如,在后浇带墙板施工过程中,如果墙壁厚度在200mm以内,后浇带的宽度应设置为800mm左右;如果在200mm以上,后浇带宽度应在1000mm左右。而且工作人员的施工过程中,要严格确保后浇带与后浇带之间的距离在30~40米,这个数值并不是确定的,可以根据工程实际要求进行适量调整。
另外,在施工过程中必须按照工程标准以及后浇带施工要求合理规划钢筋地点,确保应力在整个房屋中合理有效的释放,避免工程在使用过程中出现结构性断裂问题。
(三)二次混凝土浇筑
二次混凝土浇筑一般都是用补偿混凝土施工方法。工作人员会根据混凝土的体积以及工程要求,在混凝土中加入适量的膨胀剂,适量的膨胀剂能提高混凝土的强度等级。在二次浇筑工作开始之前,现浇混凝土整体松动,然后利用高压水枪清洗混凝土以及后浇带中的垃圾和浮浆,清理干净后,能将工程的施工质量提到最高。如果施工过程中发现后浇带的钢筋出现腐蚀,工作人员要第一时间对钢筋进行防锈处理。另外,为了保证二次浇筑的质量,还要确保振捣的全面、完整,这能保证新的混凝土和旧的混凝土完整充分的接触。二次浇筑完成后,工作人员要用湿麻袋覆盖混凝土表面,对混凝土展开后期养护,能有效保证混凝土的整体质量。
(四)底板后浇带防水处理
开展防水工作,要使用补偿收缩混凝土,而且工作人员要严格控制混凝土的标号。为了提高混凝土的防水效果,工作人员可以在混凝土配比过程中添入适量的膨胀防水剂[2]。底板后浇带的防水处理工作不需要截断底板的钢筋,而是在底板中适当增加新的钢筋,提高底板的强度。为了提高防水效果,在施工开始前工作人员还可以铺设一层卷材防水层,提高底板的防水、防渗漏的效果。
三、建筑工程中后浇带关键施工技术质量控制策略
(一)合理判断建筑的沉降量
工作人员在开展后浇带施工技术之前要根据楼层的高度、压力等因素做好校验、核对工作,而且要尽可能的减少施工环节的压力。由于后浇带施工技术是在工程施工完成后开展,所以开展后浇带施工技术前工作人员要严格核对,不同部分的沉降情况,进而开展施工。
(二)按照流程开展工作
在后浇带施工过程中,工作人员要按照相关规定开展后浇带施工,后浇带施工间隔应保持在30米左右。而且为了提高后浇带施工技术水平,要尽可能应用膨胀性混凝土,减少混凝土因温度而产生的裂缝。在高层建筑施工过程中,混凝土的温度应力较大,为了提高混凝土施工质量,要等到温度下降到一定标准后开展浇筑。在二次浇筑时,为了避免新旧混凝土出现不衔接,工作人员要选择高一等级的混凝土开展施工。
(三)合理控制钢筋材料的间距
后浇带施工过程中,钢筋材料和间距是决定施工水平的关键因素,而且这两点还会关系到建筑的整体性和完整性。为了合理把控钢筋间距,工作人员要根据工程的实际施工情况,采取科学的计算方法,计算工程最合理的钢筋间距。例如,后浇带的间距会因为温度的变化而产生适当的伸缩,钢筋数量和设置地点和形式也会对间距产生影响,所以工作人员要严格按照工程施工标准以及功能性要求选择质量过关的钢筋,确保后浇带施工技术的顺利展开[3]。
四、结语
综上所述,后浇带施工过程中易出现的问题较多,比如材料质量不过关、施工位置不正确、后期养护不到位等等都会影响施工效果。为了提高建筑工程后浇带施工技术水平,工程建设单位要树立精细化管理理念,严格把控后浇带施工过程中的各要点和环节,做好预防。另外,后浇带施工技术的工作人员要严格按照工程施工标准开展流程,从根本上降低意外事故的发生可能性,提高工程建设的安全和稳定性,增加工程建设企业的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戴晶晶.建筑施工中后浇带的关键施工技术分析[J].砖瓦,2021(03): 180-181.
[2]王博.建筑施工中后浇带施工技术的应用[J].房地产世界,2021(05):86 -88.
[3]冯彦铮.房建施工中后浇带施工处理关键技术探寻[J].建材与装饰, 2019(17):33-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