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青年职业技术学院 重庆 400020
摘要: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召开后,高校贯彻大会精神,全面推进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改革,逐步实现了从“思想政治课”向“思想政治课”的转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正从“小思想政治思维”向“大思想政治思维”转变。
关键词:高校课程;思政改革;实施路径
引言
在高校中,思想政治理论课负责对大学生进行科学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专业课负责对大学生进行基础理论、基础知识、大学生相关专业技能与发展前沿。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思想政治理论课要通过改进加强,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和发展的需要和期望。各学科都要做好各自的责任,使各学科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相互衔接,形成合力。
1高校课程思政实施的价值
课程思政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充分发掘所有课程的育人价值,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引领价值,实现思政教育与其他学科的深度融合,构建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结合的高校德育新模式。根据课程的特点,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宣传教育、中华传统文化和优秀美德教育、职业文化和工匠精神教育等融入专业课教学中,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2高校课程思政实施存在的问题
由于专业课教师课程思政意识、素养与能力不足,思政授课方式生硬,未深入挖掘专业课所蕴含的思政元素,导致在教学中出现了“教书”与“育人”两张皮的现象。
2.1教师的“课程思政”意识、素养与能力有待提升
专业课教师是实施课程思政的主体,是课程思政建设的关键。专业课教师的育人意识、人文素养和政治理论能力关系着课程思政的实施效果。长期以来,思政教育是由思政教师“单兵作战”,高校思政教育处于“孤岛化”的窘境。部分专业课教师没有正确认识教书与育人的关系,“三全育人”“五育并举”的观念尚未树立,对实施课程思政缺乏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还有部分专业课教师虽然有实施“课程思政”的积极性,但缺乏对思政教育的系统理解和应用能力,不熟悉思想政治教育的要求和规范,没有掌握思想政治教育的特征、规律和话语系统。
2.2未深入挖掘专业课蕴含的思政元素
课程思政没有现成的教材和教学资料,需要专业课教师自己去发掘课程所蕴含的思政元素。部分专业课教师没有重视思政教育,没有在教育理念上将价值引领与知识传授的思想协调统一,在专业课备课任务重、课时数有限的情况下,没有认真实施甚至直接忽略思政教育,导致了课堂思政教育的缺失。部分专业课教师由于德育意识和思政理论能力的不足,无法巧妙灵活地将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专业需求和岗位职能结合,往往是点到为止,学生还没有理解消化,导致德育效果不明显。
3高校课程思政改革实施路径
3.1造营造“三全育人””的氛围
高校要营造“三全育人”的氛围与环境,做到全员参与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充分利用各种教育载体和途径实施全方位教书育人。营造“三全育人”的氛围与环境可以有效促进专业课实施课程思政教育的效果,形成所有专业课教育教学与思政教育协同共舞效应。
3.2将课程思政教育贯穿课程教学全过程
专业课课程思政教育要突破专业课教学与思政教育的界限,形成两者的协同效应,实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专业课课程思政教育重在融合,将思政教育融入专业课教学的全过程。专业课教学一般包含理论教学、课程设计、实验教学、课程实训等环节,专业课教师要根据各环节的教学形式和内容的特点,有意识地将思政教育贯穿专业课教学全过程,在理论教学、案例教学、课程讨论、课堂管理、课程作业、课程评价与考核等过程中合理开展思政教育,真正做到全方位育人。
3.3将课程思政融入课程教学材料体系
高校开展教学检查时,要把教学材料体系(如教学大纲、多媒体课件、教案、教材等)中是否包含课程思政内容作为重要检查内容。
专业课程的课程思政要根据专业课的课程内容,科学规划好课程思政教育的目标和形式,并将课程思政明确写入各专业课的教学大纲中,作为课程讲义和多媒体课件的重要内容。要明确专业课课程思政的教学目标,也就是课程的素质目标。比如金融学课程的素质目标为培养新时代遵纪守法、诚实守信、具有“金融报国”情怀的金融业专门人才,因此,教师在课程教学过程中,可围绕“遵纪守法”“诚实守信”“金融报国”这三个关键词,充分挖掘课程内容和课程教学过程中的思政元素,全过程、多途径、多方法地开展课程思政教育。专业课程的课程思政要在课堂讨论、课程作业、课程考试中体现课程思政的内容。相关部门要牵头研究专业课课程思政教育的目标、形式和内容,组织力量编写体现课程思政内容的专业课程教材,以达到引导课程教学和提升课程教学质量的目的。
3.4多种教学方法协同促进课程思政教育的有效开展
专业课教师要避免以说教形式进行课程思政教育,因为这样既会偏离专业课教学的目标,也达不到课程思政的效果。要协同运用课堂讲授、讨论探究、案例分析等教学方法,以学生喜闻乐见的教学形式,营造生动活泼的教学氛围,使其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积极影响。
3.5完善教学评价机制
有效的高校教学评价机制,能够实现规范和引导高校教师的教学行为,促进高校教师不断提升教学素养和教学水平,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目前我国高校的教学评价机制普遍具有简单粗放的特点,过分追求量化评价,诸如学生能力提升、思政教学效果等定性的、不易量化的因素在其中得不到应有的体现。要积极探索和完善教学评价机制,构建以促进大学生发展为目标的教学评价体系,使教学评价的内容能真正反映学生的学习结果,而关于大学生课程思政教育的效果应被作为教学评价的重要内容。
3.6坚持学校顶层设计,出台相应制度举措
学校根据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工作的总目标,遵循思想政治工作的规律和学生发展规律,进一步加深全校教师对课程思政工作的理解认识,明确课程育人目标、优化教学方案、健全评价体系。
3.6.1加强组织领导,完善规章制度
成立课程思政工作领导小组,健全工作机构,统筹推进全校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工作。加强制度设计与完善,把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理念纳入学校事业发展的规划和发展战略之中,强化顶层设计。
3.6.2加强协同联动,形成育人合力
建立职能部门和二级学院同向同行、协同育人的课程思政教学工作机制。实施校系二级管理,各系建立有效机制帮助教师梳理思政教学任务,加强各学科体系间任课教师的交流沟通,定期开展调研和专项研讨,确保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落到实处。
3.6.3加强工作考核,强化激励引导
树立正确评价导向,使课程思政的实施效果成为评教的重要考核指标。完善课堂教学效果评价,注重教学过程评价,丰富课程思政育人评价方式,增加评价比重。将课程思政纳入学校教学改革项目、课程分类建设项目的选题范围,通过项目的形式对课程思政工作提供经费资助和建设保障。
结束语
高校坚持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构筑“大思政”育人格局,扎实推进“课程思政”改革,做好思政课与其他专业课程的融会贯通,必将让思政教育走进学生的心里。
参考文献:
[1]王涵.高校专业课程思政教学改革与反思[J].管理观察,2017(30):138-140+143.
[2]叶莲.课程思政与素养教育同向同行的内在逻辑及实践路径[J].大学教育,2020(3):121-123.
[3]刘淑明,严菊芳,张丁玲,等.论高校课程思政的实施策略[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9(15):44-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