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背景下商业银行普惠金融业务发展策略研究

发表时间:2021/7/6   来源:《基层建设》2021年第10期   作者:高云慧
[导读] 摘要:互联网金融正在以强大的产品和服务创新能力,来推动普惠金融的发展。
        中国建设银行股份有限公司泰州分行  江苏泰州  225300
        摘要:互联网金融正在以强大的产品和服务创新能力,来推动普惠金融的发展。因此,在面对互联网高速发展的背景下,普惠金融业务的发展如何把握住机遇,应对挑战,制定出有效的发展策略,实现业务转型和发展,是目前各大商业银行值得深入探讨的一大课题。本文就其业务发展进行了相关探究。
        关键词:互联网背景;商业银行;普惠金融;金融业务发展
        引言
        所谓普惠金融,是指金融平民化、大众化,在互联网信息技术的加持下,其低成本、快捷、信息量大和公开透明的优势,为普惠金融的发展激发了新的活力。普惠金融是世界性课题。自2005年联合国首次明确提出普惠金融概念以来,由于其受众群体包括贫困、低收入在内的社会阶层,受到了世界各国和组织的广泛关注。又由于为这些人提供金融服务的需求符合社会大众,也契合国家战略发展需要,目前很多国家已经上升到了国家战略地位。
        1 商业银行推动普惠金融业务的新技术应用
        1.1 成立专门子公司,加强金融科技服务普惠金融的保障
        目前,商业银行纷纷成立子公司发展金融科技,促进业务拓展。按照商业目的可以分为三类:一是IT部门独立运营方式,如建信金科是国内首家银行设立的金融科技类子公司。二是金融科技解决方案输出方式,如兴业银行与数万家营业网点合作,服务涵盖中小银行、非银行金融机构等众多群体。三是为集团内部提供金融科技服务,如光大科技的主要使命就是提升光大集团的科技水平(卜亚,2019)。光大集团、兴业银行、招商银行、民生银行、建设银行、平安集团等都成立各自的科技子公司,拓展线上线下金融服务广度和深度。
        1.2 运用新技术,开发多样化的普惠金融产品
        新技术,尤其是“互联网”思维运用到了金融领域后,极大地改变了传统金融业务模式。以往商业银行推出新的金融产品往往以网点为基础,通过柜台加以推广。但随着移动互联等新媒介的出现,金融产品的推广呈现爆发式增长,客户可以足不出户了解相关信息,消费相关金融产品和服务。人们可以通过“点击”实现存、贷、汇等基础金融产品和服务,也可以实现证券、保险等相关金融服务。因此,商业银行在积极构建全新的金融生态,着力解决支付、资管、证券、清算、结算等多个领域的业务问题。据《2018年中国银行业服务报告》数据显示,2018年全年银行离柜率达88.67%,客服中心人工电话接通率达92.24%,连续五年高于90%。可见,互联网思维已经对银行的金融业务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1.3 联合外部科技力量并加大数据整合力度
        目前,商业银行不仅加大自身金融科技力量的建设,也加强与外部科技公司的合作。这种外部战略性合作方式有两种:一是金融科技公司为银行提供技术外包、流量场景等服务,这类合作相对比较简单,金融科技公司成为银行的技术外包方;另一种是金融科技公司提供技术,银行提供资金,双方利益共享、风险共担,这类合作不仅体现了金融和科技的专业分工,也体现了金融和科技的深入结合。由于与金融科技公司的合作不需要投入大量资金,也不需要承担巨大的技术风险,受到了很多中小银行的青睐。不仅如此,为更好发挥金融科技的作用,银行会积极参股金融科技公司建设,避免金融信息这一核心竞争力遭到外泄,比如中国银行和腾讯科技成立金融科技联合实验室,建立统一的大数据平台,支持金融业务发展。
        2 互联网背景下商业银行普惠金融业务发展策略
        2.1 构建完善的风险控制体系并规避金融风险
        基于互联网技术,普惠金融业务开展的过程中,可以充分收集客户群的信息数据,对客户的还款能力、资金实力、还款意愿、抵押担保以及运营状况等方面进行综合的评估。基于信息技术加强大数据的收集和分析,最大限度规避“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问题,进而降低普惠金融业务开展的风险。同时对于客户信息大数据的分析,能够有助于银行机构分析客户群体的喜好,针对性的开发和营销普惠金融产品。


        2.2 加强顶层设计并制定符合银行发展的战略目标
        在新技术背景下,商业银行普惠金融转型的目标是加快数字化转型,加强数字技术和数据资源在业务流程和服务领域的应用。因此,必然要求商业银行改善组织架构,提升运营效率。利用金融科技重构商业银行经营模式和价值创造方式,以科技创新带动金融创新,提升普惠金融服务能力,实现金融穿透式服务和端到端全流程管控.同时要加强组织机制和人才队伍建设,提高产品创新效率[1]。机制是保障、人才是核心,要积极利用机制和人才队伍,加强战略设计及复合型、跨市场性和跨板块性金融产品的设计。
        2.3 加快互联网金融基础设施建设并发挥金融普惠性
        要加快互联网金融基础设施的建设,政府要加大财政投入力度,充分发挥出宏观调控的作用,引导更多的社会资本到农村地区进行投资,同时也可以运用PPP、BOT等政企合作的模式,加快完善农村地区互联网金融基础设施的建设,要进一步完善农村支付环境,建立移动致富的示范区,让移动支付能够应用在农村地区的方方面面[2]。与此同时,要进一步健全和完善互联网金融监管法律体系,普惠金融属于新生事物,目前法律制度滞后于普惠金融业务的发展,要加快制定和完善各项规定,从产品服务的设计、发行、审查、监管等全过程构建标准化、完整话的监管法律体系。
        2.4 加强数据化平台整合并助推商业银行业务转型
        具体而言,要分阶段逐步转型。第一阶段,移动平台上线。普惠客户经理全员配备移动设备,实现前台客户经理利用移动平台完成采信客户资料,实时传输至后台录入、远程征信授权等操作,中后台人员利用平台完成审核图片、集中进行信息补录、征信查询等操作[3]。第二阶段建立“小前台、大后台”的集中运营模式。利用新技术建立的平台优势,做到平台界面简洁、业务丰富,后台材料“精”、人员“专”、风控“严”、效能“高”。
        2.5 激发内生动力并实现发展的可持续性
        首先,要创新金融产品,提供差异化的金融服务,要加强互联网普惠金融教育和消费者权益保护的宣传,互联网普惠金融消费群体十分复杂且广泛,对于互联网普惠金融业务相关知识了解并不深入,通过加强互联网普惠金融基本知识的教育和普及,让更多的潜在消费群体了解普惠金融[4]。其次,要完善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机制,对违背金融消费者合法权益的行为进行查处,维护和促进金融消费市场的可持续发展。
        2.6 加强服务供应链金融建设并充分挖掘普惠金融潜在价值
        积极开发供应链为核心企业提供普惠金融业务,拓展核心企业的上下游企业服务对象,从产业链金融服务入手,通过掌握物流、信息流、资金流等,挖掘上下游客户资源,形成依托核心、服务供应链上中小微企业的定制化金融服务产品,形成培育全新核心竞争力。如对核心企业配备包括短期银承、国内信用证、保函、附保贴函的商业承兑汇票等金融服务;对上游企业提供应收账款融资等业务,为下游企业提供合同业务担保贷款业务等。
        结束语
        综上所述,让每一个消费者都能够公平和平等的享受到金融服务,是我国发展现代金融体系的应有之义,也是普惠金融业务发展的核心。在互联网背景下,普惠金融的天然“普惠”特质得到了进一步的发挥,面临着良好发展机遇的同时,也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各大商业银行应该准确把握互联网发展浪潮下的机遇,规避风险,迎接挑战,促进商业银行普惠金融业务持续健康发展,让广大的消费者都能够享受到良好的金融服务。
        参考文献:
        [1]江旭.互联网金融化背景下城市商业银行业务发展策略分析[J].才智,2019(17):224.
        [2]汪小松.“互联网+”背景下我国商业银行普惠金融业务发展探析[J].经济师,2019(06):132-133.
        [3]刘璐.互联网金融背景下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发展的新思考[J].现代营销(下旬刊),2018(12):46.
        [4]王崇华.互联网金融背景下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发展[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8,17(23):14-15.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