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尔多斯市水利局 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市 017000
摘要:在社会化大生产和现代化建设过程中,水土资源的消耗和浪费呈现出逐步加大的趋势,不但导致了水土资源的进一步恶化,也造成了生态环境的严重破坏,影响了整个社会可持续、健康发展的大局。水利行业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目标,力图通过落实水土保持战略来达到合理保护资源、科学建设发展等目标,这是新时期水利行业新的立足点和着眼点。
关键词:小流域;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效益
引言
水土资源是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资源,如果没有水土资源,社会经济与物质的高速发展就无法获得根本保障,严重的水土流失会导致生态环境恶化。因此,要保护生态环境,就要做好水土保持工作。水土保持是防治水土流失,保护、改良和合理利用水土资源,维护和提高土地生产力,以利于充分发挥水土资源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建立良好生态环境的综合科学技术。
1小流域综合治理价值分析
在持续发展原则之下,对于小流域的生态展开综合治理,不但能够保护水土资源,而且还能高效展开环境治理,对于由于周围生态环境实施保护。顾名思义,综合治理属于持续发展观念之下全方位治理模式,通过对水土资源的保护以及水污染的治理,打造良好生态系统。因此,小流域的综合治理有助于生态环境的改善。与此同时,水土资源属于生命的源泉,生态环境保护过程当中,结合持续发展原则,需要持续加大力度研究水资源改善和水污染治理等问题。现如今,我国工业、农业等领域的发展十分迅速,工业生产污水排放,农业生产方式不科学等,都会导致小流域周围生态受到严重破坏,加之水资源短缺问题严重,因此,需要高度关注水土流失以及水体污染等问题的治理。上述问题也是小流域生态问题治理核心内容。采取有效地治理措施,可改善小流域生态,转变传统发展模式,严格按照可持续发展这一原则,建立生态修复、污染治理以及水体保护等“防线”,统筹规划,从整体上完成生态治理,关注高新技术的应用,使用绿色治理手段,促使小流域生态与经济能够协调发展,满足持续发展要求。
2水土保持技术在小流域生态综合治理中的应用分析
2.1水生动物治理技术
针对水生动物进行治理,主要就是通过食物网或食物链中的设施关系充分利用动物之间的促进和抑制关系,来改善水利工程中的生物配种以此来改善水质,恢复生态系统的平衡。在富营养化水体中,可以通过养殖滤食性的鱼类来遏制微囊藻的繁殖,通过对生态系统中食物链原理的分析来培养大量的轮虫吃掉藻类,配合使用浮游生物滤清器,能够有效消除水华。一些底栖软体动物例如河蚌、螺丝等等,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吸取富营养化水体中的氮磷营养物质,降低水体中的COD值,充分利用水生动物来治理富营养化水体,能够有效改善水体中的生物关系。从食物链的角度,优先选择利于生态运行,不会产生大量威胁的动植物群种,防止出现生物入侵的现象。
2.2水景观治理
为加强小流域的水景观治理,还可在流域周边的水景观沟道或者美化水库周边环境,种植具备观赏价值的榆树或者松柏,还可种植具有经济价值的果树,或者种植花卉、草皮等,打造水清岸绿的河道景观,配合沟渠清淤和整治工作,强化景观治理效果。从持续发展角度出发,对于原有破面的生态及时修复,既可植树种草,也可建设田间工程,具体可结合坡度大小,选择坡面治理措施。如果坡度小于5°,对于斜坡、顺坡垄等位置,可使用横坡垄的治理方式;对于坡度在5°~15°的坡面,如果土层性质以及土壤环境适合作物生长,可将其改成地耕植物区,可沿等高线展开整地,并挖设排水沟,打造梯田。如果坡度大于15°,可因地制宜,配置林木植被,保证植被在河边上能顺利成长,降低坡面水土流失问题。特别是在雨季,能够有效降低雨水对于地面的冲积,导致地表被侵蚀或者地面裸露等问题。
2.3提高全员水土保持和可持续发展意识
水土保持和可持续发展意识与思想是新时期社会建设、经济工作、群众生活的重要共识和基本认知,只有将水土保持观念和水利可持续发展意识内化在全体社会成员、水利工作者和相关主体的认知中,并形成水利可持续发展的共识,才能为水土保持、水利建设和综合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首先,要提高水利工作者对水利可持续发展的认知水平。要将科学、稳步、可持续发展作为水利行业工作的基本共识,使水利建设者、决策者、执行者、操作者明确水利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价值和根本意义,激发他们主动培养水土保持和水利可持续发展意识的主动性,更扎实地开展水土保持和水利工程建设工作,形成行业领域内、发展思想上的共识,为水利可持续发展提供更加科学、更为全面的认知基础。其次,要做好水利可持续发展理念的全社会宣讲工作。要在整个社会利用传统媒体、现代化手段、网络科技元素进行水利可持续发展的宣传和教育工作,使水利可持续发展工作成为全社会认可、全体社会成员公认的共识,在认知上为系统、全面的水利工程建设和开展水土保持工作提供基础保障,将水利可持续发展内化成为整个社会的基本认知。最后,水利可持续发展过程中还涉及到与之相关的主体单位。在宣传教育中要结合各类主体、机构、单位的特点进行有针对性的工作,使他们能够明确水利可持续发展这一大目标下自身的价值和功能,有效调动相关主体的参与热情和主动性,为水利可持续发展建立起坚实的外部环境。
2.4林草措施
在小流域水土流失治理过程中可以推广应用林果工程,在水土流失较多的区域结合土壤情况与地质条件选择合适的果树,栽种果树保持科学的距离。同时种植牧草,因为其具有很强的生长力,能培养肥力。通过果树与牧草相结合的方式进行综合治理,实现预期治理目标,有效解决水土流失问题,同时创造一定的经济效益,为水土流失严重的区域经济增长做贡献。
2.5注重小型水利水保工程配置
在建设坡面水系统设施时,需要格外注意集雨节灌、自然灌溉以及谷坊工程的配置工作。首先,在荒废的坡道或者是耕地区域建设坡面截水沟或者排水沟,以此来截断表面的水体,这样就能够有效将多余的水体排出,从而解决剖面冲刷的问题,从而充分发挥护坡工程的建设价值。其次,对于一些存在水源的区域,通过建立引水沟渠,或者在水源短缺没有水源分布的区域,通过建立蓄水池和水窖等设施,用于拦截地表流径,能够有效增大浇灌的面积,使旱地变成水浇地。最后,根据自上而下、先毛沟再支沟的顺序先在毛沟的内部设置一些谷坊,并在支沟的内部安置拦砂坝,以此来拦截洪水和泥沙,能够有效减少洪水和泥石流对农田和交通产生的影响,并且通过多年的研究发现,由于对小型水利工程项目建设的投资相对较大,所以取得的收益也是非常明显的,尤其是拦砂坝和谷坊工程,其效果非常显著。
结语
小流域在多年的水土保持工程治理工作中积累了丰富的工作经验,采用的技术手段可被当地农民单人完成,同时在治理过程中充分利用当地劳动力,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发展,提高了居民满意度。从权重方面分析,技术适宜性在水土保持适宜性评价中具有最高的权重,因此,在类似工程中应当注重水土保持技术与当地环境、政策等方面的协调。
参考文献:
[1]张利超,刘窑军,汤崇军,杨洁,段剑,张杰.红砂岩侵蚀区小流域综合治理工程设计研究——以宁都县还安小流域为例[J].中国水土保持,2019(9):19~23.
[2]齐实,李月.小流域综合治理的国内外进展综述与思考[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2017(8):1~8.
[3]张颖.小流域综合治理体系下政府与公众协同机制研究[D].厦门大学,2017.
[4]王立华.多目标优化法在小流域综合治理中的应用[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