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京密引水管理处备用水源管理所 北京市怀柔区 101400
摘要:近年来,我国的地下水资源管理工作有了很大进展,地下水资源管理是对地下资源进行依法管理和可持续管理的过程,旨在提高地下水资源的配置效率、节约和保护地下水资源。本文首先从水行政管理角度出发,分析了目前我国地下水资源管理的现状;然后针对当前管理技术、方法、运行机制存在的不足,提出从定性化管理向定量化控制转变的思路;最后提出地下水资源的管理建议,旨在为区域地下水资源的优化管理与保护提供参考。
关键词:地下水;水资源管理;地下水管控
引言
水资源在社会发展以及人们日常生活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但目前水资源消耗和浪费现象较为普遍,尤其是灌区地下水资源。因此,加强灌区地下水资源管理非常必要。应明确灌区地下水资源管理的作用,分析其中存在的问题,并采取针对性的管理措施,以此降低对水资源的消耗和浪费。
1地下水资源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1地下水源地保护管理不到位
根据国家和有关饮用水源污染防治管理条例规定,需对自备饮用水井划定地下水源保护区,并在一二级保护区内对生产生活和建设行为均有限制性规定。实地延伸检查发现,一是有关区县普遍存在未对地下水源地划定一、二级保护区的问题;二是在划定保护区的范围内,仍然存在违法建筑、种养殖园区、生活污水随意排放的问题;三是部分区县不掌握辖区内地下水开采总量,特别是对农村非农业生产使用地下水的审批、开采井总数、用水量、用途不掌握,管理缺失;四是经委托第三方检测机构抽样监测,部分区域地下水水质不达标。
1.2环境问题
为了解决灌区水资源紧张问题,近几年逐渐加大了对灌区地下水资源的开发力度,但过量开发会对环境造成一定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水资源开发过程中职能划分不明确,地下水的开发利用和渠水没有合理衔接,导致水资源浪费,常出现与渠水相互竞争的状态,两者争占灌溉面积。此外,灌区地下水资源的使用相对较为方便,可以昼开夜关,在这样的情况下,为了长期利用灌区地下水资源,就会进行过量开采,容易导致灌区地面沉降、坍陷等,对环境地质造成严重影响。二是灌区地下水资源的过度开发不仅导致灌区面积逐渐减少,而且渠水不能及时补充地下水源,导致灌区地下水资源的开采和补充出现失衡现象,进而对灌区的地质环境造成严重影响。
1.3地下水动态监测不全面
地下水动态监测是直接了解地下水状态的重要手段,通过对监测数据的分析,可以了解和掌握地下水的盈亏状况。目前地下水动态监测大多停留在水位监测阶段,虽然可以间接反映地下水补给、径流和排泄条件的综合变化规律。但是,动态监测不全面、不及时,地下水资源量的变化情况掌握不准确,重点地区地下水水质状况掌握不明晰、污染原因不明确等问题仍然存在。
2加强地下水资源管理的对策
加强地下水资源管理,保证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的有效实施,必须充分考虑区域的水文地质条件、地下水开发利用情况,合理布局监测站网,全面分析地下水动态变化因素,制定适用于不同地下水类型的地下水资源管理和保护制度,提出相应的政策、措施和绩效考评指标体系等,多角度多层次相融合,以达到保护地下水资源的目的。
2.1落实管理规定,提高工作质量
要严格执行地下水源地管理有关规定,划定水源地保护区范围,对保护区进行有效管控,坚决杜绝保护区内违规行为发生,确保水源地卫生安全。
同时,对照政策进行全面“体检”,加强取水许可和用水计划管理,对确需取用地下水的要进行水资源论证,及时下达用水计划、限定用水总量,对城市公共供水管网已覆盖的用水单位,有序组织自备井的退出工作。
2.2合理开发灌区地下水资源
在灌区地下水资源管理过程中,不能一味地开发和利用,还要做好修复工作,才不会对灌区地下水资源的地质环境造成严重影响。一是遵循生态理念,着力打造“渠绿、水清、库美”的和谐灌区。同时,注重对地下水资源进行保护,通过水位双控制的方式促使灌区地下水资源的开采量与水位处于平衡状态,避免过度开采问题的产生。二是根据灌区地下水资源的实际情况,划定地下水的禁止开采区域和限制开采区域,坚持遵循“依法治水、依法管水”的原则,避免盲目对灌区地下水资源进行开发。三是在灌区管辖内机井地下水取水必须通过水务部门审批、颁发取水许可证,并安装地下水机井计量设施,以此进行水电双控实时监测水量。同时,根据灌区的实际情况统筹规划,保证灌区地下水资源实现可持续利用,以此解决灌区水资源紧张的问题。
2.3建设管理机制
对地下水管理政策法规、规章制度,地下水开发与使用保护制度研究,地下水法规政策研究与论证,对地下水主要法规与组织,对地下水发展控制制度以及整体地下水的取水管理制度进行有效地构建,同时使整体地下水的保护过程中,需要充分地应用有效的改善维护制度,在具体的发展过程中,需要进一步地对地下水的病害防护进行有效的研究,并且对相应的地下水保护系统进行有效的构建。在整体地下水的构建过程中,需要对监督管理系统进行进一步的研究,并且需要对地下水的综合管理系统以及采集系统进行有效的探析,对整体地下水的监测进行有效监督,并且对整体地下水动态监测系统进行有效的构建,对废水水质及相应的水位进行有效的改善,对于整体地下水的监测系统进行有效的构建,同时需要对整体取水工程的调查情况进行综合性的考量,以此对我国的地下水取水信息库进行有效的建立,并结合当前优质大数据互联网技术对相应的管理系统进行有效的建设,并对地下水的监测体系进行进一步的探析评价地下水管理绩效,模拟地下水动态,研究保护和恢复地下水的核心技术,全面提高地下水管理效果,交流和普及地下水管理技术。
2.4加快地下水监测站网建设
地下水监测站网的规划、布设与建设是实现地下水动态有效监控的重要措施,可为地下水资源合理开发、地面沉降防控等提供科学依据和决策支持。国家地下水监测工程的实施为加快地下水资源管理进程提供了基础条件,该工程是中央推进水生态文明建设、实现水资源科学管理的重要举措,也是保障城乡饮水和粮食生产安全、提升突发事件应对能力的民生工程。但是,为保障管理工作有效进行,仍应加大投资力度,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合理布设监测井;同时应加快建立完整的集地下水信息采集、传输、处理、分析和信息服务为一体的地下水监测网络体系,为科学研究和社会公众提供及时有效的数据服务和信息服务,增强全社会对地下水资源的保护意识。
结语
总的来说,地下水资源的开采及使用效率侧面代表了国家的国力,我国相关部门应将对地下水资源开发和保护的中实行提高,建立完善科学的地下水规划管理制度,明确核心目标,做好治理规划,注重自然防护,把控治理重点,建设管理机制,应急储备建设,动员全民宣传,以此为基础全面保护我国地下水资源。
参考文献:
[1]水利部水资源管理中心.地下水水位控制管理与实践[M].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18.
[2]胡四一.强化制度建设和监督管理确保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稳步推进[J].中国水利.2010.(6):13-14.
[3]魏晓妹,降亚楠.西北灌区地下水资源开发利用研究进展及发展趋势[J].水利与建筑工程学报,2019(6).
[4]姚怀献,张纪广,杨东朝.馆陶县水资源现状及可持续利用对策.地下水,2013,35(6).
[5]李文鹏,郑跃军,郝爱兵.北京平原区地下水位预警初步研究[J].地学前缘.2010.17(6):166-1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