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层建筑火灾灭火救援中人员疏散分析 刘畅

发表时间:2021/7/6   来源:《基层建设》2021年第10期   作者:刘畅
[导读] 摘要:由于在突发情况下人的行为的不确定性,火灾发生时,火场内人员的疏散受到各方面因素的交叉影响。
        北京市石景山区消防救援支队  北京  100043
        摘要:由于在突发情况下人的行为的不确定性,火灾发生时,火场内人员的疏散受到各方面因素的交叉影响。大致上,受到个人素质、群体行为特征、火灾发生时环境、建筑结构材料及设计、应急管理等因素的互相影响。群体行为特征是指在突发情况下,人群会本能的自发聚集。个人素质包括行为人的生理、心理以及文化背景等因素的影响。建筑物结构设计及材料包括指建筑材料,建筑内的结构、应急消防设施与器材的配备等。应急管理为建筑内单位与职工的日常安全教育培训、各项安全管理制度建设、应急预案制定等。火灾发生时周围环境包括各项有毒有害因素,如高温、有毒烟气等。
        关键词:高层建筑;火灾灭火救援;人员疏散
        引言
        随着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大型购物中心、疏散路线较为复杂的建筑越来越多,对于大多数无固定座位的场所,例如商市场、展览大厅等,人员密集、数量众多,安全出口的位置布置,疏散距离由于后期的装修改造导致距离指标过长,给紧急情况下人员疏散到安全区域带来了挑战,增大了风险。自“9•11”事件后,安全疏散在世界范围内得到广泛关注,我国在人员安全疏散方面的研究还有些薄弱。
        1高层建筑火灾人员疏散面临的挑战
        1.1人员密集,疏散距离长
        高层建筑火灾中快速疏散被困人员受多种因素制约,人员密集是首要考虑因素,在办公、宾馆、商场等高层建筑中被困人员疏散的危险性相对更大,主要表现为以下三个方面。一是疏散方式单一,高层建筑火灾发生时,普通电梯停止运行,消防电梯为救援人员火灾扑救使用,逃生楼梯疏散被困人员往往是主要的疏散方式;二是疏散时间长,人员密度大加之楼层过高,使得疏散距离长,疏散速度慢;三是疏散过程拥挤,应急安全通道有限,被困人员大量涌入通道逃生,在封闭有限的空间内极易发生堵塞的情况,无法及时疏散造成严重后果。
        1.2被困人员自救能力弱
        由于楼内人员密集,高层建筑火灾突发时,普遍存在自救方式不科学的现象。一方面被困人员对逃生通道、应急疏散标志等事故周围环境的了解程度不充分,消防教育培训不到位导致相关自救知识储备不足,多数人员自救意识需增强,自救能力需提高,火场情况突发多变,人员被困于其中,心理状况主要表现为不知所措、惊慌、恐惧等,在这种应激状态下,慌乱中逃生很容易发生踩踏事故。另一方面是逃生通道受阻、避难场所被占用、消防应急照明、疏散指示标志损坏等日常消防管理工作不到位,一旦发生火灾,无法指引被困人员疏散,造成人员伤亡。
        2高层建筑火灾灭火救援中人员疏散优化策略
        2.1消防电梯进行有效利用
        要想快速逃生,就需要充分利用好现有的设施设备,当前,大部分高层建筑不但建设客梯、货样,还配备消防电梯,如果出现火灾事故,消防电梯则会启动备用电源,通过备用电源的使用,发挥了消防梯功能,保证了人们快速逃生。消防电梯也不仅是火灾时使用,日常使用主要是工作人员使用,有一些高层建筑也作为客梯使用,充分发挥了电梯的功能,提高了使用率。火情时,此梯属于消防人员专用通道,消防电梯对消防灭火起到了重要意义。消防电梯内空间大,消防人员乘坐参与救援抢险能携带更多救助设备,保证了消防救援工作的实践与推进。消防电梯的设计运行时间从第一层到达最高层的运行时间都会在60s以内。为了保障救援工作开展,消防梯内安装天线,这样,消防人员就能够在梯内及时和外部进行联系,把内部的情况及时传达,通过内外的交流沟通,及时调整救援方案,保证了救援的效率与质量。一般情况下,消防电梯安装控制室联系电话,能够和控制室取得快速联系。

使用消防电梯,需要消防员启动电梯控制按钮,这样,电梯就能够随意停留到任意层,使消防工作得以全面开展。消防电梯开关箱和电缆防火等级必须良好,不论是大小火灾,消防电梯依然能够安全使用,使消防人员能够在第一时间内做好救援工作。
        2.2设置科学的火灾报警器
        火灾报警器应当设置在火分区以及安全出口处,靠近楼梯口位置。不同报警区域需要采用不同语言警示报警装置,更好实现语音同步目标。要求建筑内部设置的火灾报警器应当同时停止开启,在每个建筑报警区域内设置一台区域显示装置,确保多个楼层火灾隐患情况能够得到全面监控。在火灾报警器安装过程中,需要严格遵守报警系统设计规范要求,要求采取不同等级的火灾报警系统,举例而言,在建筑物超过100米的情况下,需要在楼内设置消防广播,确保所有人员均能够立即了解到火灾险情,并且能够快速作出反应。
        2.3加强公众教育,提高自救能力
        “有备无患”是加强公众消防教育的基础,强化消防教育是提高公众逃生技能的重中之重。高层建筑火灾的特征是突发性和多变性,一是通过反复宣传使公众充分认识高层建筑火灾的危害性,提高安全意识;二是要普及逃生技巧,掌握常见高层建筑的火灾特点、蔓延途径以及逃生要求,有针对性的学习相关常识;三是强化疏散演习。高层建筑物业管理单位要定期组织建筑内人员开展应急疏散演练,演练要严格按照应急疏散预案程序进行,并及时发现预案不足加以完善,使公众掌握高层建筑的整体布局、疏散通道、安全出口、疏散路线等基本信息;四是增强公众自防自救能力。如北京市消防救援总队实施的“一警六员”全民消防培训,培养了一批消防明白人、义务消防员,使公众在面对突发火灾时,能够依托场所内的消防设施器材第一时间进行自防自救,将火灾消灭在初始阶段。
        2.4混合疏散方式的有效利用
        发生火险的时候,消防人员一定要将全部人员进行安全疏散,方法的选择很重要,良好的方法能够快速进行疏散,保证人们安全,可以使用混合型方式使人们快速逃离火场。较为常见的疏散方式便是被动疏散及主动疏散两种形式,被动疏散主要是利用好消防梯架设、外墙绳索、楼顶直升机及登高平台车对被困人员进行疏散;主动疏散则是采用电梯分区疏散及楼梯疏散方式,让人们能够根据标志的指导,主动离开现场,相关的救援人员一定要以火情为指导,有效指导好人们的逃生路径,不能形成忙乱的局面,避免现场失控,影响到救援的效果。疏散方式的选择需要地面指挥统一指挥,救援人员要根据整体的部署,全面做好整体的设计与规划,要提前制定疏散规划,现场做好方案执行。要注意的是,现场的控制需要冷静处理。疏散路径主要是指楼梯,如果有行动不方便的人员,则需要消防人员给予协助,帮助快速逃生。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需要使用降落直升机进行逃生,与楼顶等候救援人员提前联系,这样,才能到达楼顶救援。对相关人员需要根据地面指挥,到达安全楼层并向窗户靠近,救援人员会采用15米金属拉梯、6米拉梯或单杠梯等展开救援,使人们能够快速疏散。充分利用好云梯车、登高车等到达任意楼层,救援人员要筛选最合适楼层,让人们集中,这样,才能在最佳时间段内救援更多的人,最终将被困人员疏散到地面,保证人们的安全。
        结语
        以当前高层建筑火灾事故伤亡严峻形势、人员疏散研究系统化低为背景,开展对高层建筑火灾事故灭火救援中人员疏散的研究,根据高层建筑火灾的特点和疏散难点,结合应急救援行动中人员疏散面临的挑战,有针对性地分析提高消防救援队伍人员疏散能力的对策,实现人员疏散科学化,在消防救援的实际工作中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陶松.高层办公建筑人员疏散及灭火救援技战术基础研究[D].重庆大学,2014.
        [2]祝飞.浅议高层工业建筑火灾危险性特点及防火设计对策[J].科技咨询导报,2007(01):89.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