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绵城市理念下的市政给排水应用研究

发表时间:2021/7/6   来源:《基层建设》2021年第10期   作者:朱春雷
[导读] 摘要:水是生命之源,水资源保护是近年的热点话题。
        勃利县城镇建设发展中心  154500
        摘要:水是生命之源,水资源保护是近年的热点话题。海绵城市设计理念重点在于促进水源的集约化使用,推动水资源保护。可以说,海绵城市理念是为保护水资源应运而生。在市政给排水设计中,海绵城市理念有非常大的现实意义,其能够为市政给排水设计提供明确的理念、原则和具体的操作路径。有鉴于此,本文分别将海绵城市理念应用到人行道、绿化带、车行道、附属设施的设计之中,探寻具体应用对策。
        关键词:海绵城市理念;市政给排水;设计;水资源保护
        时下,环境保护与生态效益成为了社会热点话题。资源循环利用和环保理念成为了人民群众长期关注的焦点。毫无疑问,地球资源并非是无限,而是有限的,很多资源已近于枯竭,无法支持人们的发展。水作为人体运转的必要因素,水资源保护显得尤为重要。将海绵城市理念充分地应用到市政给排水之中不仅能够充分地收集水资源,而且还能够促进城市水资源的循环利用,提高给排水效果,延长道路的使用周期,增强道路结构稳定性,方便居民生产生活,推动城市化建设水平的提升。
        一、海绵城市理念在人行道设计中的应用
        就城市道路的给排水设计而言,要想推动设计的优化,非常重要的一个前提便是设计好人行道。从实践看,当前许多城市的排水系统都存在一定的问题,城市内涝的新闻不绝于耳,不仅严重影响城市形象,而且还对居民的正常通行造成非常大的影响。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道路的平整度,在雨季期间经常产生较深的水坑,致使行人无法通行;第二,下水道的排水口经常发生堵塞问题。由于落叶、淤泥或者其他污染物的影响[1],排水口堵塞问题时有发生,进而导致城市排水系统瘫痪。为充分解决这类问题,相关部门必须要在人行道设计中应用海绵城市理念。具体而言,在道路的设计和材料选择方面,要尽可能地选择能够耐雨水腐蚀的材料,这样可以适当地降低路面不平的风险。因为在现实生活中,大部分的雨水呈酸性,具有一定的腐蚀性,如果选用抗腐蚀性不强的材料,时间过长,人行道就很容易出现各种不平整的问题。另外,人行道的设计应保持一定的坡度,便于雨水顺着斜坡流入排水口,从而提高雨水的收集效率和利用率。当然,这还需要城市排水系统的协助,通过过滤、净化等手段加以实现。但是,从最终的结果来看,借助海绵城市理念优化人行道设计可以提高水资源的收集总量,收集后的水可以用于城市绿化灌溉或清洗街道[2]。既不会对行人通行造成影响,而且还能够降低城市美化成本。
        二、海绵城市理念在车行道设计中的应用
        车行道在城市道路系统中是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其对排水的要求也比较高。如果不做好车行道的排水工作,很容易对城市的整体给排水效果产生不利影响。对此,必须要积极应用海绵城市理念来设计车行道,以此来优化车行道设计,提高车行道的排水效果,切实解决“内涝”问题。具体来看,第一,要基于海绵城市的理念,综合考察车行道周边的相关自然条件和情况,对降雨量、持续时间以及降雨时间给予充分考察。准确地计算可能的降雨量,并根据计算结果推断降雨的强度,以此来设计车行道的排水口。譬如,以某县为例,其区域内的径流系数为0.7,面积比的流量是3.16,在设计排水口密度时就应该偏小,合理布置排水量位置[3]。第二,要合理地选择施工材料。主要考虑的就是材料的渗透性能,从而确保车行道能够满足雨季快速处理雨水的现实需求。渗透性好的材料也能够调节道路乃至城市的气候。具体来看,可以选择透水性比较高的沥青混凝土,道路的中层、底层则可以选择渗透性一般的材料,因为要确保地基的稳定和夯实。譬如,梅州地区的车行道就采用了渗透性较好的沥青混凝土,在降雨时能够及时地回灌地下水。


        三、海绵城市理念在绿化带设计中的应用
        海绵城市理念在绿化带设计中可以具体分为以下几个部分。首先,在设计雨水的收集部分时,要充分地考虑城市的具体降雨情况,绿化带可以采取地表径流汇聚的方式,从而使雨水顺利地汇集到雨水口。为了实现这一目标,绿化带的高度一般应在路面下方的15厘米至20厘米处[4]。并根据水口的分布情况和高度的相关参数,设计高度应比绿化带植被土壤高度高。其次,在设计水体的过滤部分时,要在设计前就开展种植土的铺设工作,并在完成该项工作后立即开展砾石层和水管的铺设工作。这样一来,便能够加深雨水的深度,提高自然水供应的稳定性。最后,在排水设计的优化部分,绿化带的排水设计的重点在于科学合理地构建逆流体系,从而使雨水和排水管连接在一起。比如,如果处于降雨量较为充沛的季节,雨水可以通过绿化带加以储存,此时绿化带的排水口便无需过度处理雨水,因为可以由逆流系统加以处理。实际上,多种处理方式并存也切实提高了绿化带的储水、排水水平,能够有效地避免城市“内涝”问题的发生。
        四、海绵城市理念在附属设施设计中的应用
        市政给排水系统设计不仅包括人行道、车行道以及绿化带的给排水部分,而且还包括附属设施的给排水。易言之,附属设施的给排水设计也是市政给排水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包括路缘石、路肩的边沟两个部分。
        第一,就路缘石的给排水设计而言,在应用海绵城市理念的基础上,必须要严格区分路缘石的类型,路缘石可以分为平的路缘石和立的路缘石,两种路缘石的给排水设计存在一定的差别,尤其是在高度方面存在很大的差距。平的路缘石的高度与周围保持一致,从而使雨水能够快速地进入到雨水口和绿化带。而竖向的路缘石则应比周边路面高,只有这样才能够让雨水迅速进入收集口或绿化带。在具体设计中,还可以积极应用穿孔和切割工艺。在具体施工阶段,应将排泥阀设在管网的低点处,排泥湿井的排水管的起点的埋藏深度一般应保持在1米左右,坡度约为1%,材料选择D300Ⅱ级的钢筋混凝土管[5]。并在管网的高点位置设置排气阀,主要使用复合式排气阀,设置相应阀门井。
        第二,海绵城市理念在路肩设计中的应用主要表现在混凝土材料的选择和应用。从实践看,众多地区的路肩使用的混凝土材料存在美观价值较低、堵塞频发的问题,雨水收集和净化的效果非常低。对此,要坚持以植草沟设计为主,通过雨水的循坏利用实现雨水净化。这不仅能够降低雨水收集和使用的成本,而且还能够提高路肩设计的合理性,增强其美观价值,避免堵塞问题。
        结语
        综上所述,海绵城市理念是市政给排水设计的重要指导,需要在各项具体的设计中逐一加以落实。在设计时,相关人员要始终坚持这一理念,认识到这一理念的重要价值,并在今后的工作中科学合理的优化,确保排水设计服务于城市建设和人民生活。
        参考文献:
        [1]高俊杰.海绵城市理念在市政给排水设计中的应用[J].住宅与房地产,2021(09):117-118.
        [2]钱震宇.基于海绵城市理念下市政道路给排水设计分析[J].居业,2021(02):24-25.
        [3]樊彦雷.海绵城市理念在市政给排水设计中的应用探讨[J].智能建筑与智慧城市,2020(12):100-102.
        [4]陈龙.海绵城市理念在市政给排水设计中的应用研究[J].住宅与房地产,2020(33):83+86.
        [5]应昌浩.海绵城市理念在市政给排水设计中的应用分析[J].智能城市,2020,6(20):43-44.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