砂石料开采对湿地生态环境影响及恢复方式研究

发表时间:2021/7/6   来源:《基层建设》2021年第10期   作者:唐云松 秦毅 朱福仁
[导读] 摘要:我国工业设施、基础建设的规模日益扩大,对各种矿物资源需求量激增,导致很多地区地质环境受到很大破坏,部分地区地质灾害频发,对施工作业人员和当地百姓的生命财产安全产生了极大威胁,不利于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
        云南省水利水电工程有限公司  云南昆明  650000
        摘要:我国工业设施、基础建设的规模日益扩大,对各种矿物资源需求量激增,导致很多地区地质环境受到很大破坏,部分地区地质灾害频发,对施工作业人员和当地百姓的生命财产安全产生了极大威胁,不利于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文章介绍了砂石料场开采中对湿地生态环境保护的方式,包括采取湿地生态调查法,预测湿地生态环境影响,编制湿地恢复方案,制定保障措施等。在开采过程中有效避免相关问题,探索出了一种新的湿地生态环境保护方式,可为后续水利工程建设提供有力借鉴。
        关键词:砂石料开采;湿地生态环境;恢复
        引言
        在水利枢纽建设过程中,砂石骨料的开采与供应至关重要,而由于交通、经济等因素,砂石料场选址往往位于河道临岸,通常与湿地资源难以分割。由于持续几十年的超强度、大规模、无保护式的挖掘,导致很多地方出现土地塌陷、水质污染、植被荒芜等问题,虽然近些年国家已采取措施进行规划治理,但一些地区依旧处于矿山地质灾害的阴影中。
        1砂石料开采对湿地生态环境影响
        1.1工程影响方式与环境因子识别
        砂石料场对湿地的影响主要包括施工期、运营期两个时段。结合砂石料场开采方案及湿地现状,针对工程可能对湿地产生的影响因子进行识别。由于存在许多难以量化的因素,因此主要以定性分析为主,主要从自然资源、自然生态系统、生物物种多样性、湿地环境等四个方面识别工程建设的影响因子,同时对作用方式做出分析判断。
        1.2工程影响范围与作用方式
        (1)对自然资源的影响。
        湿地资源:砂石料场区内的永久性河流和滩地,工程影响范围为砂石料场施工区域,影响方式包括施工时对区内的湿地资源环境可能产生的人为干扰、污染等不利影响;野生植物:砂石料场工程影响范围为占地区域,工程建设区域内植被没有国家和地方重点保护植物。作用方式为地表植被清除破坏;野生动物:工程建设区域及附近水面较窄,有少量水鸟在此处栖息觅食,评价区没有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其影响范围为砂石料场周围,作用方式包括施工期人为惊扰、施工机械噪声等影响。(2)对湿地生态系统的影响。影响范围为砂石料场施工占地范围。对湿地生态系统的影响主要是施工期人员活动干扰、施工废污水、垃圾、废料污染河流水体。(3)对生物物种多样性的影响。影响范围为砂石料场范围区域,作用方式主要是施工期人为干扰、占地破坏、栖息地环境改变和对湿地景观的分割。
        2湿地生态恢复方案
        2.1方案制定原则
        一是全面保护、突出重点。确定湿地恢复范围,重点加强自然湿地的生态保护与修复,因地制宜地,确定主攻方向,采取不同的保护和恢复措施。二是统筹规划、协调发展。湿地的开发建设活动应遵循先规划、后建设原则,恢复方案应符合法规要求,确保湿地保护恢复方案的可操作性。三是注重成效、严格验收。
        2.2湿地恢复方案内容
        2.2.1保护与恢复工程
        砂石料场的全面恢复总占地面积35.3hm2,其中包括河道、河岸、滩涂、边坡整治,植被恢复,生物多样性保护。恢复时限要求在湿地采砂期满后一年内完成。湿地恢复由湿地占用单位组织实施,恢复资金纳入工程建设投资。临时占用湿地恢复由临时占用湿地审批单位组织验收。在工程完成后,按照设计方案进行河道杂物清理,按照河道疏浚、行洪要求进行全面的河道、河岸、边坡工程性恢复整治,为河道、河岸、滩涂、边坡的植被恢复和生物多样性恢复保护奠定基础。
        2.2.2河道植被恢复
        (1)植被恢复工程设计原则。植物种植坚持“保护优先、科学修复、合理利用、持续发展“的基本原则,同时坚持生态、环保、可持续、和谐、科技和创新的设计理念。(2)湿地保护与恢复。一是减少水土流失;二是生物手段净化各类污染;三是河道分流形成溪流,增加过水面。

种植招鸟植物,形成鸟类栖息地;四是对坍塌和水土流失严重、风蚀较重区域的护岸采取工程和生物防护结合的手段控制水土流失和坍塌;五是构建湿地植物群落,恢复湿地生态系统。(3)植物设计。在地形允许的情况下,尽量恢复成湿地。在湿地植物配置时,强调带状或片状种植模式,强化湿地植物群落,形成片状混交模式。选择的基调植物主要有①耐水树种:柳树、水杉、垂柳、杨树;②水生植物:芦苇、菖蒲、水葱、香蒲、黄花鸢尾等。
        2.2.3后期管护方案
        (1)管护措施。①加强宣生态环保宣传力度,对施工人员组织定期培训。②督促落实环保措施,降低施工影响。③健全规章制度,落实环保责任,严格监督检查。④对湿地功能恢复情况、湿地动植物生存状况进行监测,以评估工程的湿地生态恢复功效。⑤对工程进行必要的巡护、管理与维护。(2)人员安排。工程实施后由于新恢复的湿地,将增加相应的的保护管理任务。根据保护监测需要,参照《自然保护区工程建设标准》配置2名监测人员,连续监测2年。(3)人工湿地植物养护。①派专人每周对人工湿地内杂草、病虫害以及植物残体进行处理,不宜使用除草剂、杀虫剂等。②根据植物生长情况对人工湿地植物进行收割和缺苗补种,人工湿地栽种植物后即需充水,为促进植物根系发育,初期应进行水位调节。③及时收割生态塘内的水生植物,定期清理水面悬浮物和落叶。
        2.3开展恢复后生态调查与评价分析
        生态恢复工程完成后应再次进行生态环境调查,与砂石料场开采前进行对比分析,对湿地的影响预测进行校正,为后续类似问题提供有力借鉴。
        3保障措施
        3.1加强领导,形成合力
        各级政府及湿地主管部门要严格依法行政,由主要领导负总责,组织各部门力量,齐抓共管,扎实做好湿地保护工作,形成湿地保护合力。按照省级统筹督促、市级监督协调、县区级负主体责任的原则,开展引汉济渭工程湿地的保护工作。
        3.2明确湿地保护职责
        按照湿地保护的要求,实施湿地执法的常态化检查,湿地主管部门要根据需要及时开展专项执法检查。工程区所在地市、县级人民政府可根据湿地保护工作需要,在特定区域组织综合执法。各级湿地主管部门按照湿地保护的权责清单,各负其责履行相应的保护和监管责任。
        3.3健全湿地保护制度
        健全湿地保护制度,推进建立湿地分级管理制度、生态红线保护制度、湿地占用项目准入制度、湿地保护修复制度、湿地保护投入制度、湿地生态补偿制度、湿地生态监测评估及绩效考核制度,实行湿地总量管理、分级管理、利用监管、退化湿地修复等一系列管理规则,划定并落实湿地生态保护红线。
        3.4加强湿地技术人才队伍建设
        采取多种措施,加强技术人才队伍建设。对现有湿地工作者采取委派、互派等方式到科研院校、湿地保护管理机构等进行交流学习和进修。积极制定激励政策,加大继续教育培训力度,鼓励职工参加在职培训与学习等。制定优惠政策和措施,建立灵活多样的人才流动机制,加大高素质人才引进力度,不断提升湿地保护管理能力和水平。
        结束语
        水利枢纽建设砂石料开采对湿地生态会有一定的暂时性影响,但宏观来看待水利工程的服务宗旨,其不单单要“利民”,更要“利环境”“利生态”。因此水利工程建设必须与保护湿地生态和环境建设有机地结合起来,探索工程建设与湿地生态环境保护的平衡点。
        参考文献:
        [1]赵心畅,徐洪霞.城市湿地公园保护与开发规划设计初探[J].水利规划与设计,2018(11):12-14,60.
        [2]邱利勇.襄垣县甘村湿地工程建设中环境保护对策分析[J].水利技术监督,2014,22(2):28-29.
        [3]高雷,陈卓,杨丽敏.人工湿地水生植物的管理和维护[J].水利技术监督,2013,21(5):36-38.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