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身份证号码:36010419690809XXXX;2身份证号码:51222519710308XXXX
摘要:随着建筑规模的不断扩大,社会各界对于工程施工愈加重视,尤其是高支模技术的应用愈加广泛。为增强该技术的应用实效,其应用条件有着新的要求。由于高支模施工属于工程建设施工的主要内容,有利于提升工程施工质量,增加施工经济效益,故重视其具有重要价值意义。值得一提的是,建筑工程中高支模技术的应用还存在一定的问题,制约了其进一步发展。
关键词:工程施工;高支模技术;应用
引言
对于高支模施工而言,其本身存在风险较大,因此,在进行该环节施工时,施工单位要做好准备工作,并且对施工重点以及各个环节有明确的认知,尽可能地避免安全事故的发生,从而提升建筑质量。
1高支模施工技术概述
在建筑工程项目施工工作开展期间,高支模施工技术的应用能够有效降低建筑工程项目的施工难度,提升建筑工程项目施工质量。高支模施工技术顾名思义是在高空进行的支模施工技术,支模高度需要大于或者等于4.5m,随着我国建筑工程施工规模的扩大,支模技术应用的施工高度甚至高达几十米。国家相关规定中明确指出,水平构建混凝土模板支撑体系高度需要在8m以上,而支撑体系的跨度需要设置在18m以上,竖向构件的支撑模则需要超过6m。1.2应用意义高支模施工技术在建筑工程领域中的应用,能够确保建筑工程项目的施工质量,加快建筑工程项目的施工进度。
2高支模施工技术原理
高支模技术的施工原理则是在土建工程施工项目的过程中,其支模的高度大于等于5m的支模施工就称为支模施工技术。在此技术条件下,建筑工程项目的混凝土结构在18m以上的整体跨度,再结合8m及以上的支模就被称为高支模施工作业。因为其在实际工程项目中的作业难度较高,则需要施工的相关技术人员在实施操作的每个环节中需要严格按照建筑工程的设计准则、以及施工的技术要求,对施工技术人员的综合素质有着严格的要求。并且在施工的各个环节中,注意质量把控,对各个施工环节的安全隐患进行有效控制和排查,对不同环节施工的设计阶段进行质量控制的施工技术拟定。
3高支模施工技术的应用建议
3.1科学设计施工方案
在施工前,建设单位应根据工程实际情况,组织有关人员和专家进行现场检查和科学设计。设计人员需要根据业主的施工要求和国家标准,结合实际情况进行规划。设计人员需要不断优化设计和施工方案,确保最终的施工方案能够满足各方面的需要,这是项目建设过程中的关键一步。高模板的质量直接影响到施工质量。施工单位应确保设计方案科学合理,确保施工质量。施工单位应准确标出专用梁线的位置,保证施工高度在同一水平面上,并保证供货商提供的脚手架、地板、钢筋按厂家规定牢固可靠地安装。此外,对模板、钢梁和地板的质量必须进行严格控制。
3.2高支模施工技术在楼面施工中的运用
需要施工的技术人员在施工之前做好施工设计方案,这个方案需要基于对于各项参数的考量。提前做好设计工作,可以在最大程度上减少模板发生变形等不好的现象,科学地提高施工作业的安全性。需要施工单位明确提出国家对于土建工程施工中楼面安装的各项要求,这样按照要求进行楼面的安装工作,可以使其全阶段工作更加规范化、标准化。施工人员需要进行支顶安装工作时做好相关数据的测量工作,这些数据主要包括房梁线、轴距等等。对于施工过程中支撑体系的安装与使用需要格外的注意,固定支撑体系,使其立柱确保是稳固的状态,保护施工人员的人身安全。
3.3支撑体系搭设注意事项
确保各个构建的安装位置以及设计的形状尺寸均符合设计要求。
模板支撑立杆需要开展多层搭接工作时,需要确保上下层立杆支点的吻合性,上下立杆中点需要停留在同一垂直线上,同时也要设计底座以及垫板。支架系统在进行平面设置过程中,需要先在梁下以及梁两侧设置立杆,对于跨度相对较大的梁底区域,工作人员需要根据梁的跨度适当起拱设计。针对主次梁的交接区域,需要严格按照主次先后顺序进行施工,确保构件施工不移位、不变形,此外,工作人员需要在梁底板模中间增设1排支架。
3.4排架及模板安装施工
排架必须根据先立杆、后水平杆再倾斜条的顺序来设置基本架体单元,并且必须通过扩展基本架体单元来建立整个支撑架体系统。在型号框支撑框架的各个步骤之后,必须修正步骤距离、立杆之间的距离、水平杆的水平偏差以及立杆垂直度。在壁(柱)的连接部将框架架设为主节的情况下,与主结构的壁(柱)在时间上进行坚固地结合。在拆除模具支撑框架之前,先清洗支撑框架的材料、建筑机械和工具及其他多余的碎片。安全区域被标记在支撑架周围,设立警示标志,派专人看守,进入此范围的人员要确定其身份,严禁非操作人员进入。梁板模板的安装:在经过验收的支撑架上,按梁的位置铺设木枋。梁底板下木枋平行于梁时,一般为加工成型的梁底板。此时木枋不够梁长时,应用同规格木枋绑接,绑条的长度在接头两端各不少于1m。梁底板下木枋平行与梁截面时,沿梁铺设木枋小横楞,然后小横楞上铺设梁底板,底板与木枋钉牢并固定好位置。主梁由于截面尺寸较大,钢筋大且数量较多,为方便施工,主梁底板铺好后进行梁筋绑扎,然后再封侧模;在次梁底板铺设后安装侧模,最后铺设楼面模板。
3.5高支模区域梁板浇筑
还要保证模板的接缝处不会发生漏浆现象,在浇筑工作开始前夕,需要在确保模板湿润的前提下避免模板积水现象的出现,并且要保证模板内部的干净整洁,以便于后续工作顺利展开。进行高支模区域梁板浇筑。梁板混凝土浇筑采用“先梁后板,先中间后两边,先底跨后高跨”的方法浇筑。当梁高度不大于1m时,采用梁、板混凝土一同浇筑,先将梁根据高度分一半浇筑,待混凝土初凝前再开始浇筑上半部分混凝土,目的在于用下半部分已经有强度混凝土加强支撑,当浇筑到板底位置时与板的混凝土一起浇筑,连续向前推进。梁高度超过1m时,按400mm进行分层浇筑。应确保模板支架在浇筑混凝土过程中均衡受载,不得集中堆载,采用由中部向四周扩展的浇筑顺序。
3.6支架拆除
在进行脚手架拆除过程中,管理工作人员需要先对班组进行安全交底,分派专人统一指挥,在脚手架拆除前,需要认真环顾四周,查看拆除脚手架是否会导致构筑物发生破坏。在架体拆除过程中,对于能够提前拆除的架体需要提前拆除,在架体拆除过程中不能更换工作人员,拆除作业不能分2次完成。如果遇到了特殊情况必须中断拆除作业时,工作人员需要提前拆除多余构件,确保剩余的架体能够形成稳定的架构体系,降低倒塌事故风险。对于拆除过程中已经松开连接的杆、配件,需要对其集中性放置并运走,避免安全事故的发生。
4结束语
综上所述,我国的建筑工程行业发展相对较快,许多新技术的出现和应用为我国建筑水平的提高奠定了基础。有效利用高支模施工技术对提高建筑质量起到了积极的作用。虽然该技术可以提高项目的总体水平,但是它相对复杂,因此需要积极实施各种施工技术和标准,以加强对每个施工环节的管理和控制,从而进一步促进工程质量的提高。
参考文献:
[1]付宇辰.建筑工程高支模施工技术研究[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9(30):28.
[2]肖汉新.建筑工程中高支模施工工艺及施工技术研究[J].四川水泥,2019(10):172.
[3]周文山.论建筑工程中高支模施工工艺及施工技术[J].科技创新导报,2019,16(29):30-31.
[4]陈动粮,王燕.建筑工程中高支模施工技术分析和探讨[J].门窗,2019(18):89.
[5]王静.试论建筑工程施工中高支模技术的应用[J].门窗,2019(15):216-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