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 100000
摘要:随着北京2022年冬奥会的成功申办和国家“三亿人上冰雪”战略的实施,极大的促进了我国滑雪场的建设开发以及其相关建筑设计的科学化、规范化。我国幅员辽阔,山区占全国的2/3,城市周边山区的开发利用具有重要价值。山区中建设的滑雪场为我们的户外活动提供了丰富的活动空间,本文对山地建筑的特点及滑雪场的设计要点进行综合分析,并提出整合设计策略,为我国实现“三亿人上冰雪”目标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拓宽思路。
关键词:冬奥会;三亿人上冰雪;滑雪场;山地建筑;整合设计
前言:
所谓“三亿人上冰雪”是我国在成功申办北京2022年冬奥会后,由国家体育总局在2018年9月5日发布的《“带动三亿人参与冰雪运动”实施纲要(2018-2022年)》的通俗说法。这项实施纲要的颁布,在我国广大人民群众间掀起了一股参与冰雪运动的热潮,大力推动了我国冰雪运动及其服务行业的发展。而滑雪场及山地建筑的建设作为冰雪运动发展的基础设施和重要保障,则首当其冲成为了急需解决的问题。相对于其它运动项目,我国冰雪运动刚刚起步,而滑雪场和山地建筑的设计及建设更是缺乏先进经验,需要系统化和专业化的分析和研究。
1、滑雪场设计原则及要点
1.1滑雪场设计原则
首先是标准化原则,整个滑雪场的设计应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旅游业分类标准》的要求。其次是美学原则,滑雪场总体规划遵循基本美学原则。在保护自然景观原貌的基础上,注重环境绿化,合理开发滑雪道,分步规划。然后是安全原则,树立以人为本、精心选址、合理设计的设计理念。最后是功能性原则,根据环境容量、滑雪道等功能区的合理开发,将功能区划分为滑雪区、休闲区和服务区。
1.2滑雪场设计要点
1.2.1滑雪场的选址
纵观世界各大成功的滑雪场,其最大的特点是山峦叠嶂,景观优美,好的滑雪场是在好的自然风貌的基础上设计加工而成的。高差、坡度、朝向是滑雪场选址中的几个关键要素。高差应满足滑雪道需要的最低高差,过高会造成建设成本的上升,过低则会让滑雪场失去趣味性。坡度则更好理解,过陡峭的山体无法为大众滑雪者所享受。朝向则是容易被忽视的一点,阴坡的雪不容易融化,但当太阳下山后气温急剧下降,体感不舒适。而阳坡则不容易储存降雪。所以,在滑雪场选址中,应综合考虑上述因素,选择针对每个不同项目的特定选址。
1.2.2滑雪道的设计
滑雪道的设计作为一项相对专业的设计内容,需要建筑师对滑雪运动本身有着一定的了解。滑雪作为一项极限运动,有着很高的专业性。滑雪道的设计首先要符合滑雪运动规律,保证滑雪者的安全。其次是让滑雪者享受滑雪运动的乐趣,适当增加滑雪道的趣味性。滑雪道通常选择在坡度适宜、植被稀疏的地区,既能最大限度地保护原有生态系统及植被数量,又能降低土方量,降低边坡维护等成本。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扩大雪道底部缓冲区,给人足够的安全感和减速空间。
1.2.3服务性建筑
滑雪道的底端或者结束区,通常会建有相应规模的服务空间,以为滑雪游客提供服务。通常来说,滑雪大厅应设在缆车出发站的附近,并且连接外部道路。当然,除了滑雪大厅这一核心服务功能外,滑雪场内通常还应建有酒店、餐厅、酒吧、滑雪器材租赁、急救站等附属服务功能。由于滑雪运动是一项户外运动,其游客及从业人员以年轻人群体居多,故其对服务型空间的需求则体现出多样化的态势。
2、山地建筑设计原则及要点
2.1山地建筑设计原则
山地建筑作为一种建筑类型,其工程技术涉及建筑、生态学、水文学等多个领域。各种先进的工程技术被应用到山地建筑中,缆车等交通工具也为人们克服地形障碍、消除室内外高差提供了极大的便利。山地建筑所处的自然环境不同于平原建筑,地形及自然环境对建筑形态影响很大。在保证地形、自然植被和景观不受破坏的前提下,山地建筑应尽量依附山区地形的起伏,使得建筑与自然环境融为一体,成为自然环境的有机组成部分,既最大限度的减少对自然资源的扰动,由提高山地建筑空间的丰富性及多样性。
2.2山地建筑设计要点
2.2.1建筑形式
山地建筑的建筑形式多样且具有特色。通常情况下,山地建筑的建筑形式会结合自然环境进行选择,用以呼应自然环境。我国建筑师通常采取的山地建筑形式策略为“融入自然之中”而非“凌驾自然之上”,而这也是符合时代特征的现代建筑发展方向。
2.2.2土方平衡
山地建筑通常面临土方量较大的挑战。建设基地为山地的情况下可供建设的平整基地较少,在建设之前通常会进行较大规模的土地平整和土方工程。故山地建筑的建筑师应当特别注意尽量做到土方平衡,从而尽量减少土方工程、减少土方外运,节约建设成本。通常情况下可详细勘察基地高程情况,慎重选择建筑落位。
2.2.3生态保护
山地建筑建设基地通常为自然条件较好的山区,这让建设过程中的生态保护显得更加重要。我们在山地建筑的设计方案形成初期,应当充分考虑当地自然环境特点,如水体、植被、山体等,尽量加以利用。如果必须牺牲一部分自然条件进行建设时,可考虑在附近区域进行生态补偿,如移栽大型树木,补种绿色植被等方式。
3、滑雪场及山地建筑的整合设计策略
3.1技术与艺术兼顾
滑雪场是体现山地建筑技术与艺术的绝佳场所。将山地建筑的技术以艺术相结合是滑雪场及山地建筑整合设计的策略之一。由于地形的特殊性,滑雪场及山地建筑比普通建筑更依赖建筑技术。为了更好地适应山地地形的变化,可以采用斜井、隧道、缆车等运输技术,解决滑雪场内山地建筑的垂直交通问题。此外,融入山地地形景观的滑雪场以及适应自然风貌建设的山地建筑,本身就构成了一幅壮美的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图画,极大的彰显了建筑美与自然美。建筑师有必要参与并把控上述整个设计过程。
3.2环境保护及建设开发兼顾
滑雪场及山地建筑的建设及存在,应该为原有自然环境增光添彩,而不是雪上加霜。山地建筑设计的本质是一个适应环境、创造环境的过程,即在整体环境中寻找合适的建筑存在感。在滑雪场及山地建筑的建设中,我们应该谨慎考虑建设用地开发利用范围,严格遵守规划建设指标,力求最大限度的减少对自然环境的破坏。但这并不代表我们应该“因噎废食”,因为害怕破坏环境而停止合理的建设和开发。
我国城镇范围内可利用的建设用地紧张,合理的开发利用山地资源和建设山地建筑是一条合理的发展路径。滑雪场是现在成熟的建设和运营模式中,对自然环境影响较小的一种给开发利用模式。在滑雪场和山地建筑的建设开发中,我们需要充分利用山区固有的地形特征,深入研究设计和施工方案,做好生态保护应急预案,保障环境保护和建设开发两不误。
4、结束语
在北京2022年冬奥会掀起的冰雪运动热潮中,对滑雪场及山地建筑的整合设计研究可以为我国滑雪场的发展提供理论和实践参考。在我国“三亿人上冰雪”的战略号召下,滑雪场和山地建筑的建设热潮正在兴起。我国丰富的地质资源和多种多样的山形地貌赋予了我国滑雪场及山地建筑独特的形式魅力,它们依山而建,层次有序。滑雪场及山地建筑整合设计策略将服务于我国滑雪场和山地建筑建设领域,为我国实现“三亿人上冰雪”伟大目标添砖加瓦。
参考文献
[1]王楠.王邕,滑雪场景观规划设计初步研究[J].现代园林,2017(2):7-21.
[2]王敏敏,滑雪场规划及景观资源的开发与保护[D].哈尔滨:东北农业大学,2018.
[3]张伯榕,山地建筑没计的必要性及设计方法探析[J]山西建筑,2018,38(8):90.
[4]吴斌,对北京市滑雪场发展情况的调查分析[J].中国滑雪协会,2017(14).
[5]卢济威,浅谈山地建筑中场地设计的重要性[D].城市建设理论研究,2018(24).
[6]赵莹莹.三亿人上冰雪,青少年要筑梦[N].人民政协报,2017-03-08(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