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必俊
华南师范大学中山附属中学(小学校区) 528447
一、研究背景: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指出:“要提高教师业务素质,改进教学方法,增强课堂教学效果,减少作业量和考试次数。” 但纵观当前的课堂教学,主要表现为“多媒体课件、学习方式、课堂提问、对学生激励、教学方法和互动”的无效或低效。
备课方面,现状也不容乐观,一是课前辛辛苦苦写教案,上课却游离教案之外,备课与上课“两张皮”;二是忽视课堂生成,一个劲地“走教案”;三是课前教法学法研究不够,重讲少练,忽视学生的自主性。
针对这些情况,我们开展“创新备课方式,提高教学实效的研究”课题研究,就是要追根溯源,抓好、抓实备课这个源头,来促成教学实效的提高。
二、核心概念:
1、创新备课方式——
指的是创新备课的运作方法,以有效的备课促成教学的有效。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创新备课方式:
一是将“集体备课”升级为“集智备课”。“集体备课”一词并不陌生,但在高效课堂导学设计背景下的集体备课,我们必须重新审视它的价值。集体备课就是集众人智慧的备课。这样定位,不是追求名词鲜亮,而是想传递给老师们一种意识:我们的集智备课,不只注重形式“集体——人多势众”,更重要的是追求效应“集智——人多智广”,最重要的是形成状态“合作——互惠共赢”。
二是将“固态沟通”发展为“无限沟通”。传统的集体备课受时间、地点、人员等诸多因素的约束,真正能形成有效探讨的备课较少。通过学校近一年来的电子备课实践发现,我们可以借助现代多媒体信息技术,开发网络备课系统,教师能随时随地登录平台,及时与其他教师进行探讨交流,突破了时空约束,实现研究思考无限化。
三是将“研讨教法”延伸为“研讨学法”。传统的集体备课多数时候是在统一教学进度、研究教学过程;加上有时穿插着生活情趣的交流、个人情绪的倾吐等,集体备课对个体没有产生多大影响,备课实效大打折扣。因此,我们拟通过厘清备课的侧重点,深入思考如何在集体备课过程中,触发对内容筛选、教学策略、重难点突破、学情分析等进行有价值的思考。
2、教学实效——
有效就是指教学有效果、有效率和有效益。
有效果:指教学活动结果与预期教学目标相吻合。在备课过程中,研究如何确定教学目标、落实教学目标、检测教学目标,从而真正实现增效减负的目的。
有效率:指有效教学时间和实际教学时间的比值。在备课的过程中,研究教师如何采用科学实效的教学方法促进学生的有效学习,如合作式学习、探究式学习、自主式学习、情景式学习等,提高学生思维、联想、创造和加工处理知识信息等多方面的能力。
有效益:指教学收益,教学活动的价值实现。
在备课的过程中,研究如何培养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包括情感、意志、兴趣、性格、需要、动机、目标、抱负、信念、世界观等方面),激活学生的学习动机,让学生获得愉快、获得成功。
三、研究的主要内容、总体框架
1、主要内容:
备课平台的研发利用——突破制约教师交流的屏障
备课过程的合理开展——集体议课如何维系
备课内容的二度开发——寻找促进学生发展的教学元素
备课质量的有效评价——教学资源库的有效利用
2、总体框架:
通过开展问卷调查,了解备课过程中教师存在的困惑;充分利用多媒体信息技术,开发互动式备课平台,拓宽备课交流渠道;积累资料,完善学校教学资源库的建设;强化备课研讨与课堂实施、反思提升三者相结合,不断实践,反复调试,最终实现完美融合。
四、研究重点、创新之处
(一)重点:
1、开发集体备课平台,构建开放的、全方位、立体式的交流网络,让教师能随时沟通、探讨;
2、探寻实现有效备课的突破口,解决好备课时“备什么”的问题,为教学实效提供可能;
3、积累一系列优质的教学设计,建立校园教学资源库。
(二)创新之处:
1.对备课的新认识。备课时,强调对学生特征的分析,真正体现“以人为本,关注学生”的教育理念。因而,“备课”应更名为“教学设计”,更准确、更科学。
2.备课的新形式。传统的备课聚焦于教学内容,有效教学强调要让学生获得进步或发展,因而在备课交流时要由先前的局限于“教什么”的讨论模式向“怎么教”的说课模式过渡。
3.备课的新内容。备课的本质是“研究”,核心是“研讨”,应着力突出一个“研”字。可以在以下几方面来落实:
(1)教材解剖进教案。树立“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的理念,对课程内容进行“校本化”、“生本化”处理。
(2)学法指导进教案。科学的集体备课应把具体的学法指导写进教学设计,着力改变学生“听中学”的学习方式,为学生创造“做中学”的机会,努力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让课堂教学过程真正成为学生建构知识体系、培养能力的过程。
(3)习惯培养进教案。学习习惯的培养应该体现在集体备课中,通过交流、讨论,在教案上明确标注出“预习要求”、“自主学习”、“复习要求”等内容,培养学生超前预习、积极思考、及时复习等良好习惯。
(4)作业纸设计进教案。作业如何设计,也应是集体备课讨论的重要内容之一。挖掘知识要点,设计作业类型,促进不同层面的学生均能得到充分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