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老旧小区加装电梯的模式及浅基坑技术方案的建议

发表时间:2021/7/6   来源:《基层建设》2021年第10期   作者:陈永凯
[导读] 摘要:目前我国有大量老旧小区,居住在此的居民对上下楼具有迫切的需求。
        北京建筑大学  北京  100044
        摘要:目前我国有大量老旧小区,居住在此的居民对上下楼具有迫切的需求。老楼的一个典型特点是基础设施差,场地狭小、管线复杂。特别是,工程现场基本都会遇到的无法下挖到正常深度的基坑。“浅基坑”加装方案带来的一系列保护装置及其配套的电气控制系统以保证加装的浅基坑电梯能够安全稳定的运行。
        1.加装电梯的背景
        1.1老旧小区加装电梯需求产生的原因
        我国目前已经进入老龄化社会,在特定社会时期大量建设的楼房和社区已经变为老旧小区,很多老人已经被困在屋内无法出行,出行不便的成了一个亟待解决的但问题,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主要是我国针对多层建筑配建电梯执行的标准不够统一,《建设工程质量管理条例》于2000年才颁布,而按照《住宅设计规范》中超过16米的以上的住宅必须设置电梯的规范要求,大部分老旧楼房没有达到安装电梯的标准。
        1.2国内外的加装电梯的发展情况
        2019年全国两会《政府工作报告》中,将老旧小区加装电梯的工作提升到中央政府的决策层面[1]。一些较发达的地方也开展了一些试点工作,近些年来成功的案例也比较多,该项计划启动比较早有厦门、北京、上海、广州、南京、深圳青岛等地[2]。
        同样老龄化问题在欧洲国家出现的很早,所以他们很早开始了加装电梯的工作。在英国、德国等国家也进行了加装电梯的工作;在上个世纪美国就开始了加装电梯工作,目前加装的电梯主要为2到3层的公寓房,主要以螺杆式电梯为主;但是欧洲已经有比较成熟的方案了,部分欧洲建筑如教堂和民用建筑均采用的是“浅基坑”设计方案[3]。
        2.北京加装电梯的基本模式及流程
        2.1目前北京市加装电梯的模式
        一为“产权单位出资”模式。由房屋产权单位出资建设,负责审批手续、建设安装、竣工验收、维护保养等工作。
        二为“自筹自建”模式。资金由业主自筹,建成后委托给现有小区物业进行维修保养,后续的维修保养费用目前阶段由居民共同分担。
        三为“代建租用”模式。委托有资质的电梯公司作为实施主体,由该主体出资建设及后续维保费用,业主以按月/年缴纳一定的租金使用。
        2.2加装电梯需要确定一个实施主体
        加装电梯项目是一个专业项目,需要委托给一个有相应资质的主体来牵头实施,该主体在项目的施工组织实施、资金方案的商定、出资比例的分摊等、还要牵头办理建设的各项手续。房屋产权单位、专业电梯公司、物业公司、社会组织都可以作为实施主体,并承担项目建设的法律责任。
        2.3加装电梯所需的前提条件
        (1)首先在加装电梯的空间应当是具备明确的产权或使用权。
        (2)加装电梯建筑或住宅应当满足消防及其它结构的强制要求。
        (3)根据物权法的相关规定改变建筑的形式或者占用公共空间的需经占该单元住宅总建筑面积三分之二以上的业主且占总人数三分之二以上的业主同意,且其他业主不持反对意见。
        2.4业主委托
        业主委托的实施主体,应当到有设计资质的设计单位,出具设计图纸,并对结构图纸进行第三方强制审查,出具可行性研究报告,确定资金方案,并确定资金分摊比例,并有全体业主签署同意安装的确认书,综上完成后,将材料报送建设主管部门备案,委托给有资质的维护保养单位。
        2.5加装电梯目前的主要困难
        老旧小区加装电梯是这两年的“新生物”,尤其是在很多的法规和规范上还不完善,在现场的工程实际中,没有现成的方案可以直接套用,要根据要素的变化来对方案进行设计。加装电梯最大的困难来源于地下管线众多;老旧小区基础设施差,场地狭小等客观因素限制着电梯的加装工程。按照现在通用的加装电梯方案需要下挖底坑,但由于地下管线的原因,进行管线改移的造价非常的高[4]。


        3.浅基坑技术方案的探索
        国标GB28621-2012 《安装于现有建筑物中的新电梯制造与安装安全规范》[5]。是我国在电梯安装项目中主要执行的标准,我们所有的改造项目都必须强制要求在该强制规范中,但是该规范中关于基坑的设置5.7.1条款有这样的规定:《电梯应设置保证底坑安全空间的装置(5.7.2)和控制电梯运行的安全系统(5.7.3)》,其中还有5.7和5.8这两个关于浅基坑的条款其中条款描述为:一是减小的底部间距,增设可移动止停装置。二是护脚板增设了可伸展护脚板。
        4.浅基坑加装的风险分析
        风险的研究应当在电梯的全寿命周期中参考现行规范要求提供的路径中进行。按照规范中增加可移动停止器和可伸缩式护脚板这两种机械结构来实现浅基坑方式安装,但只是简单的改变这两种机械装置是无法完全避免改造后的安全风险的。在设计制造这两种机械装置的同时应当在电梯的控制系统及机械结构中增加保护措施,这些主要有增加安全保护回路,门锁电气装置、极限限位装置,及保护系统装置的自锁和互锁,并在底坑中设计保护开关及电路,并根据设计的电气安全系统和机械装置编制维修保养说明[6]。
        1.可移动止停装置的风险。规范中相关条款中规定可以减小的底部间距,增设可移动止停装置。但是一般的国家强制规范中的空间大小为大于等于(0.5*0.6*1)m的长方体,这样规定的意义就在于能够在发生极端情况是能够给进入底坑的人员留有生存的空间,目前的浅基坑方案无法满足这样的空间要求,虽然增加了可移动止停装置,但并不能排除极端情况下的风险。
        2.可折叠护脚板的风险。有一种装置在电梯不在平层位置时,遮挡住电梯轿厢和门槛之间的空隙,避免层站人员跌落的风险,这种装置就是护脚板,在浅基坑设计方案中的底坑距离无法达到空间要求,这样就是规范5.7和5.8中要求设置可伸缩式护脚板的原因。当电梯正常运行时护脚板处于折叠状态,但该装置的风险在于如果电梯故障,而电梯门又被强行扒开时,此时的护脚板为折叠状态,就会出现跌落的风险。
        3.对维护及操作人员的安全风险。
        当维护人员进去底坑时,先要激活安全系统,电梯应该能够切换到电梯的检修模式,不能再自动运行,在解除维修模式之前,机械止停装置和安全系统要保证安全可靠的运行,如果出现电气故障出现闯动,对底坑维护人员的生命造成极大的威胁。
        5.浅底坑技术减小风险的措施
        在充分的分析浅基坑技术方案风险点的基础上,对电梯的设计和制造,并且电梯设计和生产厂家应当编写一套浅基坑电梯专有的维修保养技术方案,应当从维护保养的制度流程上严格设计,并编写技术导则,作业人员必须经过严格培训并经考核合格方可进行作业工作。相关部门应当尽快制定针对浅基坑电梯的验收标准,制定浅基坑电梯的验收规范,针对性对浅基坑的机械装置,电气联锁装置,安全回路等进行检验实验,保证所有的保护装置能够正常工作。
        小结:
        此技术的应用必须在完备的指定严格的检验标准、维修保养标准、应急处置标准的前提下,方可投入使用,特别是要加强对施工中的安装人员进行培训,在使用中必须对保养人员岗前培训,充分认识到浅基坑电梯的风险,避免发生事故,本文浅显的介绍了说浅基坑加装方式,向项目此项技术在未来应用中一定会得到继续创新和发展,不断的提升电梯的安全性,便利性,我国的适老化改造提供一种思路。
        参考文献:
        [1]中国政府网.李克强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推进城镇老旧小区改造等[EB/OL].(2019-06-19).http://www.gov.cn/xinwen/2019-07/01/content_5404912.htm
        [2]张跃.浅谈老旧住宅楼加装电梯的现状分析[J].电梯工业.2020
        [3]胡伟强.政府在老龄化社会中如何作为—以老旧住宅楼加装电梯困局为例[J].中国法律评论,2018(01)
        [4]董乐明.老旧小区加装电梯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分析[J].经济研究导刊.2020[32]:46~47
        [5]国标GB28621-2012 《安装于现有建筑物中的新电梯制造与安装安全规范》[EB/OL].2012-06-29.www.antpedia.com/standard/6345148-1.html
        [6]王黎斌. 现有建筑加装电梯浅基坑技术风险分析[D].设备管理与维修 2018.01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