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昌邑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 山东省昌邑市 261300
摘要:近年来,我国的建设发展迅速,土地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资源,随着城镇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导致我国的土地资源紧张,而土地整治可以充分利用土地资源,提高土地利用率,改善耕地质量,确保全国总耕地面积保持动态平稳。但土地整治是一项系统又复杂的过程,涉及土地结构的系统规划与管理,当前在土地整治的过程中尚未足够重视生态环境的保护问题,使得生态多样性遭到破坏,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该地区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土地整治项目管理;存在的问题;对策
引言
具体来讲,土地整治指的是根据相关法律法规,通过工程类、生物类管理措施的综合运用,对田、水、路、林、村进行综合整治,科学管理土地资源,促使土地资源高效化利用的目标得以实现。土地整治管理效果会对人们生产生活环境产生直接影响,需给予足够的重视。针对现阶段土地整治项目管理中暴露的不足,要进行不断的优化和完善。
1简析土地整治
土地整治包括土地整理、复垦和开发,是在一定的区域内,按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等来确定土地资源的用途,通过一定的工程措施来对水、田、村、林、路等进行综合整治和开发,尤其是对闲置、未充分利用以及分散的农村居民点进行深度开发,以优化用地结构布局,提高土地集约利用率,实现耕地总量平衡,完善基础的配套设施,不断改善人们的生产生活环境和生态环境,提高农业综合生产力和人们的生活水平,从而推动我国整体经济的发展。
2土地整治项目管理存在的问题
2.1 缺乏完善的管理机制
由于土地整治项目管理只有较短的发展历程,尚未完善构建管理机制,这样不仅使土地整治项目管理效果得不到保证,也会影响到土地资源管理目标的实现。如在土地整治项目管理实践过程中,由于理论依据较为缺乏,导致有较多漏洞出现于土地预算、风险评估等环节,使土地整治工作与实际情况脱节,造成了浪费土地资源的现象。
2.2 整治管理规范化不足
土地整治项目具有较长的管理周期,通常在1~2年左右,这样相关部门的监督职能将会显著弱化,影响到土地整治项目管理的规范性和有效性,导致一系列漏洞问题的出现。同时,在管理过程中,部分人员对经济效益盲目追求、管理队伍的稳定性不足等,造成整治管理规范化不足,严重地影响到土地整治管理的效果。
2.3 整治项目过程管理不够完善
首先,部分人员对低价中标过于重视,招标环节会对土地整治项目管理质量产生直接的影响。目前,土地整治项目管理过程中,部分投标人会对投标价格故意压低,围标、串标等现象也时有发生,严重影响到招投标的公开、公平、公正性,导致土地整治项目实施中进入了建设资质不符合规定的企业。由于土地整治项目具有较大的施工难度,中标企业为提高自身的利益,偷工减料现象时有发生,进而影响到土地整治项目的最终效果。同时,土地整治技术的合理性受评标环节的影响,为提高评标质量,需将专业评标团队组建起来,对评标方法系统设计,且严格把控评标过程。但目前一些评标人员将经济效益作为了关注的重点,没有充分考虑质量、工期等方面的指标。其次,群众没有深度参与进来。由于相关部门没有大力宣传土地资源整治方面的法律法规与政策内容,导致群众的认知较为缺乏,不能够深度参与进来。在土地整治项目管理初期,没有对群众的建议积极征求,影响到项目建设的整体可行性。在对村集体土地进行整治时,群众难以给予足够的理解,对土地整治项目管理工作的有序实施造成了严重的阻碍作用。最后,项目移交后的维护机制缺乏。土地整治项目终结,形成的固定资产需移交村集体经济组织,村集体对固定资产后期的管理与维护也十分重要。但目前移交项目的管护机制缺乏,导致部分人员再次利用或破坏完成整治的土地资源。部分地区虽将管理机构组建起来,但维护资金较为缺乏,这样将会影响到土地整治项目后期维护工作的顺利实施。
3优化措施分析
3.1重视设计规划,提升施工技术创新
“图上一条线,工地一大片”,设计规划是项目施工的直接依据,但在前期工作中,设计规划往往不被重视,“有而不精、粗而不细、虚而不实”现象比较突出,在实际施工过程中,往往与实际情况存在偏差、与实际不符,缺少指导性和参考性。因此,要重视项目的设计和规划,在项目规划设计前必须对整治区的基本情况进行有针对性地踏勘和调研,自然条件、土地利用现状、基础设施建设等情况进行调查分析,全面分析项目设计的影响因素。并且还要在更高层次、更大区域范围内综合分析土地利用现状和规划,分析土地整治区域间衔接问题,考虑区域间的目标协调,调动项目区群众参与项目设计,尊重当地实际,防止设计规划脱离实际,实现项目的设计和规划与当地条件相融合和统一,使项目设计规划更贴近实际、更科学、更合理。同时,在项目规划设计过程中应该注重提升工程技术创新,优化施工过程中的施工设计,优化施工组织、工程施工工序和施工方法,从而提升设计价值,节约工程成本,这样后期在项目实施过程中更加合理化、高效化、规范化,最大化实现项目价值与效益。
3.2注重生态保护,构建生态保护系统
新时期的土地整治必须要考虑生态因素,把土地整治生态化建设作为工程项目建设的主要内容之一,土地整治必须尊重自然规律,为人居环境和作物生长提供健康的土地,实现生态文明建设。生态文化建设正在引起世界范围内广泛的关注和重视,土地整治工程也逐渐由农业用地整治向建设用地整治和区域生态环境综合整治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提出了生态文明建设的理念,人类必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必须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建设美丽中国,为全球生态安全作出贡献。土地工程的根本目是通过提高土地承载能力,为人类文明及生态建设拓展更多空间,从而实现资源与人类的永续发展。土地整治主要是通过在田、水、路、林、村等的建设过程中融入生态化思想、系统协调设计,最终达到土地生态化的治理。此外,在土地工程这一特殊行业,对安全的保障,同样是一种生态学原理的体现。主要表现在,对于农业用地,需要严格设计,保障土壤生产安全;对于建设用地,需要提前规划,严格设计,提高人居环境和工业用地安全。因此,土地工程要注重建设生态文化,在土地整治过程中,要遵循一定的自然科学定律和生态学规律,从而实现土地生态化的治理。
3.3加强工程后期管护,确保项目效益最大化
在项目开发中,更加注重的是项目在前期和施工中的具体工作和问题,而对项目工程后期管护工作没有得到重视,甚至项目建设验收完就置之不理了,导致经常出现“前面建、后面毁”的问题,尤其对项目建设的输水渠道、管道和林网工程等一些配套设施的破坏现象比较严重,导致工程设施不能正常运行,影响了项目后期功效的发挥,并造成重复投资,财产损失。为了使项目建设发挥功效、保护工程设施完整、发挥项目的后期效益,需要加强项目的后期管护,建立全套的后期管护措施和规范,应该在项目整治区域建立“谁受益、谁管理、谁负责”的管理责任机制,以农民为主体责任人,调动项目区农民群众充分发挥其管护监督作用。在土地整治工程后期维护管理上,必须走规范化、科学化道路,以科技、系统、配套、合理四大原则为基础,以“以人为本”为项目后期管理原则,从而实现工程受到保护,并且发挥工程后期效益的最大化。
结语
综上所述,在进行土地整治过程中不仅要增加耕地的面积,实现土地资源的最大化利用,还要重视生态环境保护问题,规范土地整治管理内容,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力度,加大生态环境综合治理,以促进社会经济、当地居民和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推动土地治理朝着产业化、多元化、生态化的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 戴金焕.土地整治项目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J].住宅与房地产,2019(12):247-247.
[2] 赵萌.土地整治项目工程管理存在的问题与解决方法[J].砖瓦世界,2019(16):166-1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