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我国高铁产业技术创新模式

发表时间:2021/7/6   来源:《基层建设》2021年第10期   作者:高世超 张凌曦
[导读] 摘要:道路建设是我国基础建设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最近几年发展非常迅速,带动我国其它行业的不断进步。
        济青高速铁路有限公司  山东省济南市  250014
        摘要:道路建设是我国基础建设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最近几年发展非常迅速,带动我国其它行业的不断进步。我国高铁产业以较短时间实现了从技术引进到技术反超的跨越式发展,目前已经拥有完全自主的知识产权,总体处于世界领先水平。我国高铁产业技术创新模式有哪些特点,政府发挥了什么样的作用,在当前新形势新任务下,高铁产业技术创新模式是否具备条件复制推广,以提升我国自主创新整体能力,这些问题有必要进行研究。
        关键词:我国高铁产业;技术创新模式
        引言
        时代的不断进步,科技的快速发展给予了我国各行业新的发展方向和发展机遇,加速我国整体经济建设的快速发展。我国高铁产业是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成功典型,也是少数能够在技术起点较低的情况下实现技术反超的产业。因此,认真总结我国高铁产业技术创新模式,将对其他产业探索和完善自主技术创新的模式产生积极影响。高铁产业技术创新的共性经验可以归结为坚定的自主创新战略选择、立体式消化吸收创新体系和对于技术创新无止境的追求。但是,高铁技术创新的成功高度依赖于其独特优势,主要体现为高铁核心技术引进难度低,社会主义大国优势为高铁产业发展和技术创新提供了独特优势。
        一、统一组织技术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
        在当时国外企业看重我国市场环境,并且高铁技术没有由国外企业垄断的有利情况下,铁路部门牢牢掌握主动权,采取“四个统一”的做法:统一国内市场,把所有的国内需求集中起来,由铁路部门统一管理,避免需求碎片化;统一组织招投标,铁路部门统一制定规则,对关键技术转让提出明确要求;统一对外谈判和采购,铁路部门出面与外方谈判和集中采购,避免国内企业各自为战,同时在多家国外企业之间进行比较选择,压低采购成本;统一制定联合设计方案,铁路部门要求引进后不能原封不动照搬国外原型车标准,而是针对国内线路特点和旅客需求,与外方进行联合设计研发新车型。
        二、加强高铁技术发展主导作用
        我国高铁技术赶超国外发达国家的法宝是在受让核心技术的基础上采取赶超战略。我国重点引进了国外先进技术平台,并要求国外企业以合理价格全部转让核心技术。基于原铁道部的统一管理,国内高铁企业受让了外国的相关先进技术。为防止国内企业对引进技术的过度依赖,原铁道部规定参与高铁项目技术受让的企业必须隶属于原中国南车集团、原中国北车集团(现已合并为中国中车集团);国内的技术受让中标企业只有做到了在消化国外技术基础上的自主创新,才有可能从政府部门争取到新的合作合同。除了严格约束高铁产业中企业的行为,我国政府实施了诸多举措:以配套资金引导高铁企业加强对关键技术创新的投入;对进口的高铁关键试验设备予以补贴和税费优惠;对通过政府采购途径购买的高铁自主创新产品给予价格优惠;对在高铁技术创新方面做出突出贡献的科研人员,给予精神和物质方面的特殊嘉奖。
        三、分析高铁产业技术创新成本
        产业集聚的影响因素众多,其中技术创新是高新技术产业存在与发展的关键,政府政策越支持则有利于产业集聚的发展。此外还受到外商投资、知识溢出等效应的影响。近年来,随着新经济地理学的发展,快速发展的交通流线建设也被作为影响产业集聚的重要因素。尤其是近年来我国高速铁路的大规模建设取得瞩目的成就,高铁成为人们研究影响经济与产业发展的热点话题。高铁建设下的产业空间分布引起了国内学者的广泛关注。高速铁路通过加快生产要素流动,降低了产业的生产和运输成本,影响了企业的区位选择。此外部分学者针对高速铁路对典型的第三产业如旅游业、房地产业以及生产服务业的集聚影响进行了分析。采用GIS分析法研究了交通可达性的变化对某省产业集聚与扩散的影响。

利用前后对比法以某站为中心研究对象,结果显示与高铁乘客的商务特征相对应的服务业,在高铁开通后空间集聚程度明显加强。基于高铁对可达性、交通成本以及要素流动的影响,建立了高铁与区域旅游空间重构的分析框架,并以某高铁为例进行了实证。利用前后对比法就某高铁对沿线旅游业集聚水平影响进行实证,分析认为高铁开通后沿线城市的旅游业集聚水平变化显著。采用固定效应的双重差分模型估计了高铁对集聚经济的影响。大规模高铁的建设与开通对高新技术产业集聚发展产生重要的影响。高速铁路的开通降低了跨区域的平均旅行时间,提高了区域可达性,改善了运输环境,降低了运输成本,引起生产要素在空间上的流动,加速了区域一体化进程,使普通中小城市更接近中心城市并且提高了其市场潜力,加快生产要素流动,降低生产运输及人员通勤成本,带来人员、资本、技术的快速流动,从而提高了城市产业集聚的程度,进一步影响了高新技术产业集聚。
        四、布局智能化基础发展战略
        对核心技术持续创新和突破是中国高铁未来发展方向,无论是代表技术先进性的最高运行速度,还是代表高铁发展规模的运营里程,中国都处于世界首位。但是中国围绕核心部件专利申请量所占比重相对较少,而大量数据测试和计算机仿真专利出现,说明中国高铁仍然在核心技术方面没有完全摆脱国外依赖。未来高铁技术势必围绕着高速化持续发力,生产运行速度更快、安全舒适、绿色环保、智能化高铁列车将是中国高铁的未来方向。中国高铁在未来创新发展中应更加注重突破核心技术,将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与传统技术如受电弓、电机、电力电子和转向架等结合,打造智能化高铁列车产品,将中国高铁发展成世界领先水平,实现中国高铁“走出去”战略。
        五、发挥政府创新引领作用
        在制造业转型升级和创新发展的过程中,发挥好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固然重要,但也要发挥好政府的战略引导和指导作用。“以市场换技术”是许多发展中国家吸引外资和获取技术进步的重要手段。然而,多数情况下,这种方式或者由国外企业出技术,国内企业出人力和厂房,为国外企业搞转移生产;或由于企业规模所限,无力与跨国公司博弈,导致引入已经落后的技术;或对跨国公司技术和品牌严重依赖。汽车行业“以市场换技术”的结果是,关键核心技术仍掌握在国际巨头手中,这至今仍是中国机械装备制造业的一大遗憾。为扭转在引进技术方面的风险和缺陷,需要发挥制度优势和政府组织优势,发挥国有体制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并服务国家战略的优越性。中国制造业成功实现转型升级,必须要有国家自主创新战略为指导,有政策法律作保障,并有政府有关部门的必要干预和引导。
        结语
        我国应积极参与并力争主导高铁产业链内的国际合作,把握时代潮流,积极发展可靠环保的高铁技术,主动联合全球范围内的领先企业合力承担高铁项目,争取组建成收益共享、风险同担的利益共同体,提升我国在高铁产业链中的地位。
        参考文献
        [1]王雨飞,倪鹏飞.高速铁路影响下的经济增长溢出与区域空间优化[J].中国工业经济,2016(2):21-36.
        [2]张勋,王旭,万广华,等.交通基础设施促进经济增长的一个综合框架[J].经济研究,2018(1):50-64.
        [3]林晓言.高铁技术创新的中国经验[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8-01-10(04).
        [4]Li Xianjun,Meng Donghui,Liu Wei.Micro mechanism andbreakthrough path of core technology: Evidence from China'sautomotive AMT technology[J].China Soft Science Maga-zine,2018(8):88-104.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