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数学教学中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研究

发表时间:2021/7/6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1年3月7期   作者:孙洪霞
[导读] 新课改下的初中数学教学,应着力于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

        孙洪霞
        大庆外国语学校  黑龙江  大庆  163411
        摘要:新课改下的初中数学教学,应着力于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并让学生在发现、分析、解决问题中获得认知能力的提升与发展需要的满足,以构建起更为完备的认知体系,并在突破问题难点、化解问题困境中塑造更为健全的人格。而且,在解决问题能力的驱使下,学生对数学的认识也会更加深刻,其数学核心素养自会慢慢强化。因此,教师在落实初中数学教学实践时,应该以学生实际为基础,设计出诸多具有针对性、探究性、实践性的教学问题,并引导学生在积极参与、体验感知、解决问题中更好学习数学知识、提升认知能力,使自身“问题解决”能力得以深化。同时,教师还应以具体教学内容为辅助,对教学问题予以优化、教学措施创新、教学路径进行拓展、教学资源科学整合,让学生在“问题”的引领下获得更多实践、参与、探究、体验的机会,以获得解决问题能力的切实增强与充分提升,使初中数学的教育功能与育人价值得以切实发挥。
关键词:初中数学;数学教学;解决问题能力;培养;研究
        进入初中阶段,随着学生认知体系的逐步完善,其对于不同数学思想、方法的理解更加深刻,利用所学数学知识来解决现实生活问题的能力也得到充分发展。而初中数学解决问题能力,则主要指学生在在灵活应用数学知识、方法、思想来应对、化解、处理具体数学问题的基本能力。这使得教师在强化初中学生数学解决问题能力培养时,必须以科学、高效、深入的教学方法为引领,切实调动学生参与问题分析、解答、探究的兴趣与热情,为学生问题解决能力培养奠定基础。同时,教师还需要以学生身心特性与认知规律为参考,加强对以“问题”为载体的教学活动的科学设计,将“问题”渗透至初中数学教与学的方方面面、各个环节,以实现对学生解决问题意识、能力、素养的培育。借助诸多科学性、针对性、实效性教学活动的开展,实现对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将初中数学教学推向全新高度。
        一、借助问题情境构建的方式,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
        问题是串联师生互动,促进学生认知发展的载体。只有以问题为引领,数学的价值与魅力方可切实凸显,学生的解决问题能力也会慢慢得以内化。而传统教学模式下的初中数学教学活动开展,往往以固有模式、已有套路为引领,教师在教学虽然会引入很多“问题”,但是,由于这些所谓的“问题”都是教师事先设计好的教学辅助资源,学生在解答过程中基本都是按照“对号入座”的模式进行解答,缺乏探究性、思维性。而且,很多教师在“问题”解答时,提问的方式基本都是:对不对?是不是?好不好?以致学生在学习中并不能真切感受到:我为什么要解决这个问题?其解决问题的夙愿自然难以激活,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势必难以实现。基于此,教师应该以问题情境创设为驱动,设计出与学生数学认知需要相契合的各类教学活动,使学生在潜意识间萌生发现、分析、探究、解决问题的冲动,带着迫切意愿投身“问题”领域,用必要的数学知识、方法、思想对其进行解答,实现对于学生“问题”意识的培育。例如,在开展《相交线与平行线》教学时,为了落实对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教师可以在课堂引入问题:相交线与平行线有什么区别?请根据自己的认识来谈谈你的想法。以此延伸出有关相交线、平行线的相关定义和判定等教学内容,组织学生在问题的辅助下画图、观察、分析、思考。借助针对性问题设定,将学生引入问题情境,落实对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


        二、通过探究活动设定的途径,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
        由于不同数学“问题”涉及的概念、公式、定理等不同,且在探究策略与解答途径上有着较大差异,以致以“问题”为引领来设计教学活动,组织学生在活动中开展探究、分析、研讨,获得解决问题能力的发展显得尤为必要。因此,教师应加强对以“问题”为载体的探究活动的设计,通过活动引领给予学生更多实践、参与、探究、体验的机会,使学习过程在动态生成中得以优化。同时,在诸多探究性活动的引领下,学生自会根据自己的认知特性与发展需要,根据自己的体验、借助已有的知识、利用辅助性思维、在开放性认知生态内探究解决问题的有效策略,为促使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奠定了基础。例如,在开展“锐角三角函数”教学时,教师可以即时引入辅助性“锐角三角函数”解决生活问题的数学案例,并组织学生进行思考、分析。在教师设问,学生思考,共同分析的过程中帮助学生理解“锐角三角函数”的性质、表达式、图像特点等知识点。这种以探究活动为驱动的教学活动的设计,势必更为贴近学生的认知特性,学生的解决问题能力自会于无形之中得到培养与强化。
        三、利用生活素材开掘的手段,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
        作为一门工具性、基础性、性和性学科,初中数学是学生学好高中数学,获得认知迁移的载体。而以解决问题能力培养为导向,促使学生顺利完成由初中数学向高中数学的过渡,也是初中数学必须践行的基本育人使命之一。因此,教师应该是生活为载体,将诸多鲜活性生活素材引入教学领域,组织学生在生活资源、案例、现象、场景的引领下投身学习实践,使抽象的教学活动更为直观、形象、具体,更利于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而且,学生在结合生活素材探究、解答数学问题的过程中,其对于问题的理解、探究、认知也会更加深入,思维的灵活性,创造性自会全面提高。例如,在开展“一元一次方程式”教学中,教师可以在课堂引入一个简易“梯子”模型,组织学生通过梯子两边长和最上边的边长来推断出梯子的高度和另一边的边长。让学生在直观、形象的生活素材的辅助下开展思考分析,以实现对“一元一次方程式”运算与算法的理解,让学生在抽象向直观的迁移中获得解决问题能力的塑造。
        四、结论
        总之,将解决问题能力培养渗透至初中数学教学领域,既符合学生的认知特性与发展需要,且可以为学生综合素养塑造提供保证。而且,学生在初中数学学习中所形成的解决问题能力,对于其终身发展也会产生积极作用。因此,教师在开展初中数学教学实践时,必须切实凸显学生的主体性,全面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并以“问题”为引领,使教学活动更具趣味性、丰富性、探究性、实践性,以促使学生在积极参与与深度实践中利用所学数学知识来解决现实问题,在突破一个个问题难点,化解一个个数学难题中更好提升自己、发展自己,逐步形成基本的解决问题能力。并通过问题解决能力的引领,帮助学生构建起更为完备的认知体系,实现对学生健全人格、完备意识、核心素养的塑造。
参考文献:
        [1]杨学群.初中数学教学中学生发现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策略[J].数学大世界(上旬),2019(02):4-5.
        [2]袁晓静.论初中数学教学中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J].科普童话,2018(48):57.
        [3]谭仕强.初中数学教学中学生发现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J].读写算,2018(31):111.
        [4]王传起.初中数学教学中学生发现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方法浅谈[J].中华少年,2018(19):167.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