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我国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治理及其路径优化探析

发表时间:2021/7/6   来源:《基层建设》2021年第10期   作者:程晓悦
[导读] 摘要:新时代,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凭借技术优势,利用网络对我国进行意识形态渗透,给我国的意识形态安全带来了诸多挑战。
        河北省张家口市宣化区委网信办  河北张家口  075100
        摘要:新时代,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凭借技术优势,利用网络对我国进行意识形态渗透,给我国的意识形态安全带来了诸多挑战。党的十九大提出了牢牢把握思想工作领导权的部署,强调要不断加强意识形态工作。新时代,我国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治理工作面临着新问题和新挑战,对于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治理路径的优化显得十分重要。
        关键词:网络安全;意识形态;路径优化
        引言
        党和国家一直对意识形态工作有着高度的重视。在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背景下,网络成为意识形态斗争的主要阵地。网络意识形态是由网络空间与现实社会交织衍生出来的,它作为一种新兴的意识形态形式,并不单单只是网络和意识形态的简单结合,更是国家意识形态工作的核心部分。在新时代,意识形态斗争愈演愈烈,网络意识形态安全也日益成为显著的问题。面对网络意识形态的境遇,网络意识形态安全已经成为近些年来国内学术界的热点问题。
        1新时代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治理的必要性
        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是指马克思主义作为国家的主流意识形态,在全球信息网络化的趋势下,其主流性不会逐渐削弱或丧失。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没有网络安全就没有国家安全,就没有经济社会稳定运行,广大人民群众利益也难以得到保障。”新时代,网络安全关系到了人民群众的幸福生活和国家的前途发展。随着新一轮工业革命和科技革命的快速发展,世界正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在和平与发展的大背景下,国家间的竞争已经转向意识形态领域,意识形态领域的主战场已经从传统的现实社会转向虚拟的网络社会。新时代,西方“普世价值论”利用网络肆意冲击我国主流意识形态,公然歪曲、诋毁和批判马克思主义理论。经济上否定我国的公有制,大力推行私有化;政治上否认国家干预,大力推行自由化,否认社会主义,主张全球资本主义。在抗疫时期,他们打着“自由”和“人权”的幌子,冲击我国主流意识形态的地位,扰乱中国和谐社会的秩序,甚至在国际上公然诋毁中国,捏造“武汉病毒”,进而引发舆论的轩然大波,迷惑公众视野。因此,在新时代,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治理的路径优化探索已是当务之急和迫切需要。
        2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治理存在的不足
        2.1网络意识形态掌控难度大,治理能力不足
        “互联网的崛起和飞速发展,就像打开了潘多拉的盒子,神秘又让人无限遐想,如果将互联网比喻成绘画纸,不同的颜料会勾勒出不同的色彩,而每种颜料之间的碰撞,也会呈现出不一样的色彩”。当互联网与一个国家的政治、社会、经济等方方面面发生深度融合时,会产生什么样的反应,会呈现出什么样的效应,都是未知数,这是考验这个国家对互联网的掌控能力,同样也是反应这个国家对互联网的管理和建设情况。以虚拟性为主要特征的互联网世界,时刻涌动着海量的信息,在海量的信息数据面前,网络意识形态的信息就显得微乎其微了,这样的背景下想要排除西方意识形态的侵蚀,困难是显而易见的,这也意味着想要掌控网络意识形态,巩固主流意识形态的难度增大。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自媒体平台、App的普及和可操作性,使得以微信、微博、抖音、快手等网络平台的用户数量快速上涨,一部智能手机可以随时、随地发表自己的观点,浏览及评论社会热点问题,目前全球已进入“人人可参与,人人可发声,人人都是自媒体”的时代。不同年龄、不同阶层、不同文化背景的网民潮水般涌入,必然使得网络发声良莠不齐,加上网络的匿名性、开放性,使得网络生态环境非常的复杂和神秘,此外,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诞生了很多网络红人、网络大咖,这里面不乏存在着“意见领袖”,时时刻刻影响着甚至引导着网络舆论,甚至制造网络议题,炒作网络热点问题,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党和政府对网络环境的治理。
        2.2综合治理网络意识形态问题的条件受限
        由于受技术、人力、知识等客观条件的制约,不能及时预测和预见网络意识形态安全问题的生成逻辑及演变趋势。

使得以往的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治理过于注重事后补救,从而弱化了事前预防。
        3我国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治理的路径优化
        3.1对网络意识形态安全的理论研究的涵盖范围应当进一步扩大,打牢网络意识形态治理的理论基础
        我们要将网络意识形态安全的含义辨析清楚,网络意识形态安全作为一个复合型范畴,在含义论述中不能只定义为网络视域下的意识形态安全或者网络意识形态的安全稳定状态等表面的概述,而应将视野放到更广的背景下,把更多角度和更多层次的含义进一步总结,赋予其综合性的内涵。对网络意识形态安全问题背后的经济因素、政治制度、文化背景等方面问题进行深入研究,以探索其深层次的逻辑关系。
        3.2健全网络意识形态安全风险防范机制,及时防范和化解风险
        依法建立健全网络意识形态安全风险防范机制。一是要健全预警机制,牢牢把住网络意识形态斗争的主动权。依据网络意识形态安全问题出现的脉络,预先推测恶性信息的产生和发展的原因及其可能造成的后果,并做出及时有效的应对举措。二是要健全舆论导向机制。鉴于网络信息散播速度快、范围广、发酵迅速,一些热点和敏感问题极易引起群众的关注,进而引起舆论热议。因此,政府应健全并完善对网络舆情的实时监测,提前介入舆情的发酵和扩散中,进行有效的线上信息处理和线下舆情处置,阻断不良舆论舆情的传播扩散。
        3.3加强网络空间治理,防范化解意识形态认同风险
        一是要实现网络空间治理的法律化制度化。通过法制建设不断加强对网络空间的监管力度,这种治理不是利用权力对舆论进行管制,而是试图将网络空间建设成以法律制度为基础的规制空间,从而维护网络空间良好的舆论生态。要以制度治理的形式,让网民恪守规则意识,遵守互联网法律法规,运用制度确保网络空间风清气正。二是要加强“疏”“堵”结合。既要利用大数据推动主流意识形态建设,又要“及时跟踪”与“主动防御”非主流的意识形态。在“疏导”方面,及时分析网络空间的思想动态,认真考察和研判其性质,有效应对。比如,通过微信、微博、等网络平台及大型的搜索引擎与视频网站,“推送”融入主流意识形态内容的微课堂、影视作品和读物,丰富主流意识形态与公众的接触形式,提升主流意识形态对公众的吸引力,进而潜移默化地引导公众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在“堵截”方面,通过大数据技术,建构意识形态的预警机制。通过大数据分析、云计算等获取关键数据,检索信息文本,分析信息数据,形成全面、客观、可信度高的舆情分析报告,划定网络意识形态治理的安全红线,对否定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内容实施监管和主动防御。不断创新大数据挖掘算法,及时预警非主流意识形态的“渗透”情况,对浊化网络空间环境、消解主流意识形态权威、破坏网络空间安全的用户要清除。运用大数据技术,及时拉响警报器、做好防护网,筑牢网络意识形态安全屏障。
        结语
        新时代,随着互联网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在有关国家总体安全观相关领域的研究中,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治理是一个需要高度注意的时代性话题和问题。新时代,网络意识形态安全的治理既有时代机遇也面临新型挑战。基于此,我们需要紧跟时代潮流,勇于面对机遇和挑战,不断优化我国在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治理的路径,为新时代我国网络意识形态安全保驾护航。
        参考文献
        [1]郭超.精准治理:新时代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治理的新课题[J].华北水利水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36(05):64-69.
        [2]习近平在全国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会议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6.
        作者简介
        程晓悦(1972.5.28),性别:女;籍贯:河北;民族:汉;学历:本科;职务:区委网信办互联网舆情信息中心主任;研究方向: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治理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