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蜀园林的造园手法及特点——以杜甫草堂为例

发表时间:2021/7/6   来源:《基层建设》2021年第10期   作者:张倩
[导读] 摘要:巴蜀园林的布局,非常合乎中国传统造园的精辟论述“ 园有异宜而无成法”。
        泸州市国土空间规划编制研究中心(泸州市规划设计院)  四川泸州  646000
        摘要:巴蜀园林的布局,非常合乎中国传统造园的精辟论述“ 园有异宜而无成法”。成都杜甫草堂与眉山三苏祠则颇具巴蜀园林的个性,以大体对称的祀祠建筑为主轴。在其左右和周围则用自然活泼的布置手法,或建亭台,或置廊榭。系无明显聚合的所谓“湖”,而是因势利导,且将水系与建筑巧妙的穿插、渗透、融合,以体现四川田园、村舍的自然风韵。在建筑经营上更讲究“式征清赏”、“ 精在体宜”。其突出特点是与山池花木结合自然,布局疏朗,造型雅朴。园林建筑更注重体现。崇尚自然、朴实无华”时四川农舍、民居风致。园林建筑都是将乡土建筑加以提炼取其神韵,不是直接的临摹,更具中国写意山水画的意蕴,构成的园景意境也更为含蓄、幽深。
        关键词:巴蜀园林;造园;杜甫草堂;手法;特点;园林空间艺术
        本文以成都的杜甫草堂为例,从构园要素的处理、提炼方式入手分析了其比较有代表性的造园手法和特点,展示了巴蜀园林与皇家园林、私家园林的不同,归纳出其鲜明的乡土性和纪念性,对当代的园林规划设计有着一定的启示作用。
        一、成都杜甫草堂概述
        "万里桥西一草堂,百花潭水即沧浪",这是中国唐代伟大现实主义诗人杜甫所著诗作《狂夫》,而诗中提到的“草堂”即是指位于四川省成都市西门外的浣花溪畔的杜甫草堂。公元759年冬天,杜甫为避"安史之乱",携家入蜀,在成都营建茅屋而居。杜甫离开成都后,草堂便不存,五代前蜀时诗人韦庄寻得草堂遗址,重结茅屋,使之得以保存,杜甫草堂是经宋、元、明、清多次修复而成。今日的草堂完整保留着清代嘉庆重建时的格局,总面积近300亩。该园林是巴蜀园林中历史纪念园林中的代表之作,为我们学习和借鉴巴蜀园林艺术塑造意境研究提供了可贵的范例。
        二、杜甫草堂的造园手法
        2.1  构园要素
        杜甫草堂位于成都西郊碧鸡坊外,万里桥西,百花潭北,近邻浣花溪,东具林壑,三面环水,一面临壑,花木葱茏,景象秀丽的水乡村落。整个园林由江渚陆地和江面水体两大地貌构成,四季景移物换。杜甫草堂展现了中国古典园林中“诗画相生”的意境美,同时也侧面反映了草堂在选址上就体现了巴蜀园林中以自然山水作为园林景观构图的主景。
        “园林之胜,唯山与水二物”这句话道明了山与水在园林中的重要作用,而相较于江南园林中娴熟的叠山技巧,园林理石的四字审美标准“瘦、透、漏、皱”而言,草堂中多选用异于江南园林山石的黄石、青石、卵石、砂石等乡土材料,以此表现出巴蜀人对山石一种苍劲古拙、雄辉质朴的审美理念,表现了归真、返朴、守拙的哲学思想。
        草堂理水,既师法自然,又对自然水体作了抒情写意的再创造,隐含四川田园水系的自然风韵。现有湖池是参照清代草堂石刻图挖湖所得,设有出水口与沟渠相连,可蓄可排。草堂内的水体在园东、园西和园中部以池塘的形式汇合,以沟渠的形式分割中轴线,贯穿整个园区。两种水体表现出的齐一均衡之美与参差不齐之美相互映衬。草堂中主要池塘采用自然土石驳岸,乡土植物点缀岸边,塘中设一沙洲分割水面,同时置一小木船于岸边,渲染氛围,浓缩当年杜甫茅屋前溪流之境。
        草堂的主题纪念建筑和茅屋区吸取居民建筑形式,以中轴线为主线,既无皇家园林的雕梁画栋,也不似江南名园的精巧细腻,唯以古朴清雅、质朴大方的建筑风格为主。
        草堂茅屋区的建筑“造式无定”,多“随意合宜则制”。将乡土建筑加以提炼,取其神韵,构成含蓄、幽深的园林意境。茅屋是杜诗与川西民居形式结合而成的农民建筑,有着茅草顶、竹篱笆,整体排列呈“一”字型,亦常古朴。
        巴蜀地区位于亚热带地区,植物茂盛,花草树木品种丰富。杜甫当年对成都的评价是“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杜甫《春夜喜雨》)。草堂中的花木繁茂,显自然山林形态,保持着浓厚的古朴清幽的自然色彩。
        2.2空间布局
        纪念园林与其它园林类型一样,以山、水、建筑、植物为主要构景元素,另一方面,也强调空间氛围的营造。

园林景观要素疏密有致的搭配产生了虚实相生的艺术境界,同时,草堂也十分注重空间营造,在园林布局方面更是强调“精在体宜”。
        “正就是以轴线来组织建筑群体,变就是因地、因景制宜灵活地进行布置”,杜甫草堂就是这种格局的典型代表。以中轴线连接祭祀建筑,串联成视线集中、内向而气氛肃穆的纪念空间,围绕茅屋随宜而置的溪流、草木组合出开敞的自由游赏空间。周围采用自然活泼的布置手法,或建亭台,或置廊榭。
        草堂正门入口至大、诗史堂院落,建筑密集而方形空间紧凑,视线集中,到工部祠品字庭院建筑密度减小,视野相对开阔,西有水槛东有碑亭。再向东前行,茅屋、南邻北郊、花径景观再次相对集中。建筑空间布局由密到疏,再由疏到密,形成了强烈的节奏感。从园林的立面和空间来看,建筑、山水、花木“疏中有密,密中有疏”,具有一种忽张忽驰的节奏感,园中呈现高低错落、起伏变化的空间层次感。
        借景原则为“因借无有,触景即是”。登临工部祠旁的水榭,远看梅苑一览亭的塔影遥指天空,近客观池水环绕,荷叶田田,游鱼尾尾,岸边林木葱郁。俯仰之间相借自成佳景。
        所谓体宜,是强调造园时园林整体格局、风格的适宜与合理性。
        三、杜甫草堂的艺术特征
        园林是一个整体的审美系统。杜甫草堂利用植物、建筑、山石、水体等构园要素创造了一个纪念杜甫的“悦目”的物质环境,同时又通过对园林空间的组织与处理满足了人们的纪念与游赏精神需求,融历史文化与自然山水为一体,营造了“赏心”的心理意境。
        巴蜀古典园林幽秀清旷,也别是纪念园林文风浓郁。草堂中的匾额题咏将纪念、追思、颂扬等情感以文字的形式表现在景物上,通过对观者进行文化心理暗示使观者触景生情,深化了园林中纪念性的表达。
        从草堂的选址、园林中的建筑、花草树木都表现出对自然的尊重,其自然天成的融洽程度相较于其他类别的园林更甚,它与环境有机协调,以自然山水作为园林景观构图的主题,竭力保持自然山水脉理,顺应自然,少用斧凿,存其自然之势而得其天然之趣。
        以草堂为代表的巴蜀园林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基础与浓郁纪念氛围的园林类型,具有寓教于游的功能。其修建就是为了提供人们一个寄托仰慕之情与怀念之思的场所,让人们在游览中受到启发、教育,也就是寓教于游。
        结语
        本文对通过对杜甫草堂的造园手法和特征的研究,表现了以其为代表的巴蜀园林“古雅清旷、飘逸乡情”的艺术特色,巴蜀园林的发展受到了巴蜀地区独特的地理环境、崇文重教思想、先贤崇拜观念、游赏活动等地域因素的影响。在构园要素与园林空间组织方面,杜甫草堂既承载了中国古典园林艺术的精髓,又有鲜明的地域特色的乡土风情韵味。融于自然的生态式土山,临摹自然之理的沟渠池塘水系、民居形式与纪念主题相结合的建筑,诗人吟诵的花木,四者构成了园林中的主要景观要素,是人们释放纪念之情的物质依附,人文精神与自然景观相互渗透,相互融汇,达到和谐统一。
        参考文献:
        [1]杜甫草堂植物与园林特色.杜甫研究学刊,2003,4.
        [2]陈从周.中国园林鉴赏辞典.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3]张哲东.论成都园林的文化特色.中华文化论坛,2005,4
        [4]赵长庚.西蜀历史文化名人纪念园林.成都: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1987.
        [5]曾宇,王乃香.巴蜀园林艺术.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2000
        [6]朱春艳.巴蜀园林与江南园林之比较.南京:南京林业大学,2006
        [7]王冬青.纪念性景观的象征表达手法探析.装饰,2005
        [8]刘庭风.巴蜀园林欣赏——杜甫草堂.园林,2008
        [9]赵楷.杜甫草堂建筑与文化的融合及其审美体验.四川建筑,2008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