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运林
四川省阆中市江南初级中学校 四川 阆中 637400
摘要:在初中随着素质课改的战略思想深入贯彻,德育工作地位也有所提升,道德与法制是支撑德育深化落实的重要学科载体,所呈现的教学地位比较突出。在新时期的育人环境下,为了提高该门课程的整体教育效果,教师需要关注学生自主性意识的培养,引导学生自主、深入地参与到课程探索当中,让在课程学习的过程中形成良好的思维意识,进一步加深对课程内容的感悟。下面,主要就学生自主性培养的现状以及相关的教育举措进行有效的探索。
关键词:初中;道德与法制;课堂教学;学习主动性;培养
前言:在道德与法制的授课中,作为教师需要从自身做起在具体的育人思想上做出革新,要认识到以生为本的思想内涵,重点培养学生的自主性学习意识。在组织授课期间,需要引导学生根据课程内容进行自主学习,通过深入探究让其加深对内容的掌握和领悟,也能够让学生在今后可以形成良好的学习意识,更加深入地参与到课程的探索和学习当中,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
一、初中道德与法制教学中学生学习主动性培养现状分析
在道德与法制授课期间,教师需要重点培养学生的自主性意识,并在学习行为习惯方面进行有效规范, 从而有效顺应素质课改大环境下所提出的生本思想导向。然而,从目前来讲,在教学实施的过程中,关于学生自主性的培养,所呈现的教学现状不够突出,甚至表现出一定的局限性问题。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针对课程内容进行灌输,始终强调自己在整个教学活动中所具有的主体地位。在教学方法的贯彻以及活动的实施方面也缺乏一定的创新性。以课堂讲解为主,学生在课堂上主要被动记忆和聆听,导致其思维发散以及学习能力的培养,存在着明显的局限性。因此,在确定当在课程教学中所存在的实际问题之后,作为教师需要做的是要积极地转变思想观念,探索全新的授课模式,从而为培养学生的学习自主性,提供良好的授课环境基础。
二、初中道德与法制教学中学生学习主动性培养策略分析
(一)强化学案导学,突出自主预习
在组织授课期间,教师需要认识到学生自主预习,对于其有效内化课程内容所发挥的重要作用[1]。在组织授课的过程中,则需要针对学案导学模块进行优化设计,并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自主预习,让其在课程学习的过程中,形成良好的自主意识,通过科学预习掌握比较基础的知识,从而提高英语课的整体教学进度。在引导学生针对课程内容进行自主预习的过程中,教师需要针对导学案所具有的功能优势进行有效开发。
例如,在围绕“公民基本权利”组织授课时,则可以根据教材中所提出的重要知识点,结合国家所提出的战略法规,构建导学案。然后引导学生在阅读教材内容的过程中独立思考,让其对该节课的相关内容加深认识和理解,也能够让学生在预习环节明确自身的认知困惑,并在课堂上积极地参与到探索活动当中。
(二)构建课堂情境,激发思维联想
为了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自主学习意识,教师需要在课堂环境的规划设计上进行有效优化[2]。
在组织教学活动的过程中需要践行现代授课思想,有效利用学校环境中所具有的信息化资源载体,对课堂情境进行优化设置,将教材中的基础内容进行有效转化,并营造更加轻松并充满丰富想象空间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在此基础上能够通过有效联想和独立思考来分析课程的内在含义。在情境创设的过程中,教师需要针对多媒体所具有的辅助作用进行深入开发,搜集相关的动画素材,或者将生活中的实际案例以鲜活的方式展示到课堂上,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视觉观察和体验条件,让其能够更好地理解和分析相关的课程内容。以“预防犯罪”为例,在教学的过程中,合理设置多媒体课件,为学生展示生活中与预防犯罪有关的实际案例,播放直观动画,让学生能够在动态观察的过程中形成良好的法律意识。
(三)组织趣味游戏,强化课堂参与
游戏是促进学生学习主动性意识得到有效激发的重要保障[3]。在组织授课的过程中,教师需要从学趣出发,关注学生自主性学习诉求,并在课程资源的支撑下有效地改变传统的课堂形式。在课堂上组织趣味的游戏活动,引导学生积极参与,通过情境模拟、角色扮演以及互动交流等多种方式,让学生能够进一步增强游戏活动的参与体验,并在游戏体验的过程中针对具体的课程文化内涵形成深刻的理解和认识。
以“遵守规则”为例,在组织教学的过程中,不妨设置趣味的情境模拟活动,引导学生根据生活中的插队现象等进行情境再现,然后通过角色扮演,并利用自身所具有的规则意识进行沟通和互动,将正确的规则理念和常识在课堂上进行互动交流,让学生能够加深体验,并在今后成长过程中努力做一名遵守规则的社会公民。
(四)合作探究讨论,自主深入学习
自主意识的培养需要有一定的环境作为支撑,在组织授课的过程中,教师需要坚持生本思想为指导,在此基础上针对授课活动进行合理规划,在授课的过程中,设置合作探究任务,让学生在小组合作的基础上,针对具体的课程内容进行深入探究,让学生能够形成良好的思维认知,让其在自主探究的过程中,提高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以“善用法律”为例,在教学期间则可以规范组织探究活动,有效发挥学生的自主学习效能,引导其结合现实生活中的实际案例,如校园暴力的不良问题展开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探索如何运用法律自我保护,进一步强化学生的法律意识培养。
(五)生活实践拓展,提高应用能力
在自主性学习意识有效培育的目标导向下,作为教师在组织授课的过程中,则可以积极践行生活化思想,在此基础上组织实践体验活动。例如,引导学生在学习“服务社会”这部分内容的过程中,则可以引导学生进行实践探索,参与志愿者活动当中,强化责任意识。
结论:依前所述,在道德与法制的教学活动范围内,作为教师需要关注素质课改的发展要求,重点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自主性学习意识,并在此基础上针对课程活动进行合理规划。积极践行学案导学、情境创设、趣味游戏、合作探究、生活拓展等多种授课模式,为学生营造优质的学习环境,让其在课程参与和实践的过程中,有效地领悟基础的课程内容,让其在课程探索的过程中加深对课程基础内容的认知和感悟。
参考文献:
[1]王元清.试论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强化宪法教育的价值与途径[J].法制博览,2020(22):225-226.
[2]李国林.初中道德与法制课堂教学实践与思考[J].发展,2020(02):88.
[3]赵学栋.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现状及对策研究[J].科学咨询(科技·管理),2020(01):2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