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文华
辽宁省凌源市第三初级中学
摘要:新课程理念下的信息技术课堂教学要求注重学生的实践操作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而以往传统的教学模式无法满足于新课程理念的要求,所以探寻信息技术课程新的教学模式,能够让学生充分了解和掌握信息知识是教育工作者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关键词:新课程理念 初中信息课程 教学策略 分析
信息技术是一门新兴的课程,如何提高教学质量,一线教师要努力钻研、探究。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发现,根据教材、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媒体、学生实际等方面考虑运用不同的教学策略,实施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参与性,学生能够更好地完成知识有意义的构建,从而提高教学质量。教学策略是为了完成教学目标,采用符合教学内容的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媒体和教学组织形式等因素的总体规划。笔者就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中运用教学策略提高教学质量的经验谈几点认识。
一、创设情境教学模式,确立教学目标任务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运用幻灯片的形式展示各种各样的名片,创设情境教学模式,激发学生的设计灵感。通过课堂演示一些名片,激发出学生的探索欲望,使学生对名片有更进一步的认识。明确学习目标以及任务,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认知水平分析任务,教师应该起到帮助与指导的作用,让学生有目的、主动地学习。
在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以任务为驱动,师生在完成主体任务的过程中。逐步学习和掌握所需要的知识技能。学生在需求中主动寻找解决方法,在学习到相关知识技能后,主动地将其运用到作品的创作当中,这种任务式、学以致用的学习方式把信息技术教学的目的最终落实到技术应用的价值上。
二.以任务为驱动,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教师通过幻灯片提出学习任务及要求,并给学生一些必要的提示,其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在知识与技能方面,在文档中选择恰当的插入图片的方法,实现图文混排以及学习一些处理图片的方法,美化图片和文字以满足不同版面的要求。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在教师的帮助下,围绕一个共同的学习任务,在强烈的问题动机驱动下通过对学习资料的积极主动应用,进行自主探索。
以任务为驱动的教学方法是运用任务驱动来进行教学的方法,是课堂中常用的教学方法。教学中,教师可以设计一些学生感兴趣的任务,让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并且在教师的指引下,利用网络学习自主探索,完成教师布置的任务。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学生通过自主学习,提高了自学能力,获得了成就感。
三、合作学习教学策略的运用
合作学习教学策略是师生之间的合作,师生共同参与,将学习任务进行分工,每人负责一个方面,大家在提问、探究、讨论、总结的过程中,体会合作学习的乐趣,培养师生的合作精神,完成学习任务。合作学习教学策略强调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协作。
在教学中,笔者发现来自城市的学生与来自农村的学生在信息技术知识和技能的掌握上存在水平差异。
城市的学生接触信息技术课程早,对信息技术知识有一定的认识,但自身知识结构不平衡,侧重于学会网络游戏的玩耍、上网聊天等;农村的学生,初中才开始接触信息技术课程,没有信息技术基础,学生将从零开始学习。课堂教学既要照顾零基础的学生,又要引导知识结构不平衡的学生,力求每个知识点都给学生讲清楚。
学校的信息技术课程是在计算机房进行教学,人手一台电脑,每个班48人左右。在这样好的硬件条件下,发现有些学生掌握得不好,主要是基础差的学生。笔者反思后,结合所教班级的实际,采用小组协作、成员“金字塔”分组的方式,将全班分成12个小组,每个小组由4名成员组成,这4名成员具有不同的电脑水平。4名成员中有一名是小组长,这个小组长不是固定不变的,在每次教师布置的操作任务中,第一个完成的就是小组长,他将协助教师帮助组内理解任务差、操作技能差的成员,充当“小老师”的角色。对于理解任务差的学生,原因在于语言领悟差或是读任务时粗心,小组长将用自己的理解来向其讲述,同年龄段的学生的讲解使成员易于接受和理解;对于操作技能差的成员,小组长向成员演示一遍操作步骤,并在演示的过程中进行讲解,既能锻炼小组长的解说能力,又能加强小组长的操作能力。当然,不是每一个小组长都能完全胜任,每一个小组长都要进行培养,经过一段时间后,发现小组成员在掌握知识技能方面有了很大的进步。这样的学习策略,既可以摆脱教师不能及时照顾到全班每一个学生的困境,还可以充分利用学生资源,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教学效果更好。
四、情境教学策略的运用
情境教学策略是通过创设某种与现实生活相似的情境,让学生在潜移默化的过程中进行学习,将自身的认知和经验转换为指导、准则。使用情境教学策略,教师可通过语言描绘、视频展播等方式为学生创设形象、有趣的场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学生在这样的氛围中主动参与学习。由于认同情感、个人兴趣是学习的动力,情境教学策略可提高教学质量。
在“计算机数据安全”“改变计算机设置”等课中,笔者就运用了这种策略。例如,在“计算机数据安全”一课中,要求学生掌握预防、清除计算机病毒的方法,首要任务是让学生了解计算机病毒的特征和危害。笔者从人感染病毒的症状引入,假设学生面前的计算机感染了病毒,那么计算机会有什么症状?这时,很多学生都积极参与了讨论:人感染病毒会发烧、感冒,那么计算机感染病毒也会发烧、感冒吗?通过小组讨论,有很多学生举手回答,总结起来答案分为两类:一是以前没有接触过计算机的学生,认为计算机不会发烧、感冒,但是不会工作;二是有一定计算机使用基础的学生,从自己及父辈使用计算机遇到的故障上来回答,如系统崩溃、常使用的程序找不到了、计算机莫名跳出不知道的程序等。教师迅速抓住学生描述的计算机病毒破坏计算机的症状信息,播放事先准备的比较有代表性的计算机病毒发作症状视频,如SirCam病毒、“震荡波”病毒,一方面加强学生对计算机病毒危害的认识,另一方面调动全班学生感受计算机病毒的危害,从而激起学生兴趣。学生表现出急切愿望,希望掌握预防、清除计算机病毒的方法,从而达到教学的目的,也提高了教学质量。
伴随课程改革的推进,在新世纪的今天,初中信息技术课程顺应现代素质教育的要求,掌握、应用信息技术已经成为科学发展和走向未来信息化时代的需要,成为当今合格人才的必备素质之一。时代的信息化正以前所未有的态势迅猛发展,并且融人了社会的方方面面,改变着人们原有的社会空间。信息技术已经成为社会各领域中最活跃、最具有决定意义的因素。信息技术正悄然影响着人们的日常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