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阅读思维训练初探

发表时间:2021/7/6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1年第3月7期   作者:曾佳佳
[导读] 根据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的要求,在小学语文教学的学习中,

        曾佳佳
        陆丰市河西镇官田小学  516508
        摘要:根据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的要求,在小学语文教学的学习中,老师不仅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还需要加强对他们进行阅读思维的训练和提升。语文学习的过程中,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能力是学好语文课程的关键之处。因而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对小学生的语文阅读思维的培养也变得尤为重要。如何在符合新课程标准的前提下,推动和实现学生思维能力的提高,需要教师对小学语文的阅读思维模式进行进一步的探究。
        关键词:阅读训练;语文思维;模式探究
        引言:随着新课程改革进度的加快,社会各界逐渐意识到了学习思维意识在学习过程中的重要引导作用,也越来越重视培养学生的思维辨析能力。在小学阶段的语文教学中,阅读作为课堂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逐渐成为教师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突破点和着力点。对学生阅读思维的培养和训练,老师需要引导学生结合文本阅读,注重加强对独立思考的深度和范围进行扩展,推动学生创新思维和广泛思考,才能真正实现学生阅读能力和思维的全面发展。
        一、勇于质疑、敢于深思
        (一)学会提问、了解知识
        要认识事物,必然需要看到其背后的本质。学会如何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才能逐步深入了解何为知识,进而掌握知识并加以运用。常言道“学贵有疑”,其中包含的道理便是告诉后人要懂得提出自己的疑问,只有在质疑的过程中才能发现新的知识,学会用问题认识知识、知识解决问题[1]。
        例如,读《落花生》这篇文章时,每个人对落花生的了解和认识都是不同的,从不同角度看文章,所带来感受也是不同。对课文情感或内涵的解读,老师可以通过鼓励学生发现问题、提出疑问的方式激起他们的阅读兴趣,并且可以从落花生的种植过程、实用作用等不同方向加以解读,从而保证受教育者能够更加全方位的了解文章情感。
        (二)剖析文章、深入探究
        对文章阅读的提问,一方面既要注意课文题目中所蕴含的多重意义和隐含线索,挖掘出文章涵盖的重心。另一方面,教师也可以引导学生对文章中的部分细节加以思考,将文中的细节描述作为理解文章情感的切入点。在阅读文本过程中,学生应当重点关注文章的中心句和中心段落,抓住其中的关键词,才能找到文章题目中蕴含的深层含义。而对于段落细节的把握,则能够帮助阅读者更加精准的掌握作者想要表达的内心情感,从细枝末节中与写作者的精神达到一致。


        例如,在学习《北京的春天》时,从腊八粥到充满烟火气息的元宵,无一不展现出北京春天的热闹和全家团圆的欣喜之情。“除夕夜家家灯火通宵,不许间断,鞭炮声日夜不绝。在外边做事的人,除非万不得已,必定赶回家来吃团圆饭”,这既是作者对春节习俗的讲解,也隐含的表达出了在外的游子想要回家团圆的迫切之意。
        二、品读文章、独立思考
        在培养学生阅读意识和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的不同阶段,教师对于学生的阅读思维的训练方向也不同,不仅仅体现在对文章内容和情感的理解和把握上,更重要的是如何养成他们独立思考的阅读习惯。对阅读思维的培养,老师需要以帮助学生领悟文章的写作目的为前景,从写作者的写作意图出发,采用“深浅结合”、“粗中有细”等多重阅读模式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带领学生从文章品读的深度、广度对文本进行多角度思考,将领悟到的文章主旨与细节情感进行共同剖析,才能真正实现对课文学习的独立思考[2]。
        三、教学革新、思维创新
        相较于传统小学语文教学课堂,想要打造符合新课程标准的课堂教学模式,必然需要教师对现有的教学方式和教学模式进行改革,帮助学生由被动学习向主动学习转变。学生学习思维的转变,同时也是学生进行阅读思维模式转变的开始。对学生阅读思维的创新引导,离不开老师对学生的准确了解和正确定位。对语文阅读的思维训练,应当符合不同阶段受教育者的发展需求,通过构建读、写为主、讨论为辅的课堂形式,在满足学生的思维特点的同时,逐步强化他们对于不同学习方向和知识内容的理解吸收能力。
        以小学阶段的学生发展特征为例,处于这一阶段的小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更倾向于对知识内容的模仿学习,并喜欢主动表现自我。结合这一特点,老师应当充分引导学生发挥其模仿能动性,以演绎的方式重现文中场景[3]。经典的教学案例可以以《将相和》为参考,采用角色扮演的表达方法,将文中的故事写成剧本的形式表现出来。这种亲身经历的表演学习,不仅能够帮助学生学习到文章的基础词语,更使得表演参与者们在参演的过程中能够更加理解和体会到不同人物的情感变化。
        结束语:
        良好的阅读思维能力,是小学语文课程学习的基础。培养同学们的阅读思维,既是对学生思维能力的提升和完善,也是推动受教育者综合素质全面发展的重要保障。小学语文课堂的阅读教学,应当将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作为课堂学习的出发点,在培养受教育者进行深度、广泛探究思考的同时,培养他们独立探索、创新学习的阅读习惯。
        参考文献:
[1]邬银飞.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初探[J]. 文理导航(下旬),2018(08):36+45.
[2]阎秋. 小学语文群文阅读教学研究[D].沈阳师范大学,2019.
[3]刘熙乐.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8.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