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 荣
湖北省恩施市屯堡乡中心小学
目前,正如火如荼地开展着的小学语文教学新课程改革非常强调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倡导探究性学习。那么,什么是探究性学习,为什么要开展探究性学习,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应该如何开展探究性学习?本文将对此作一定的论述。
一、探究性学习的含义
探究性学习是指在教学过程中以问题为载体,创设一种类似科学研究的情境或途径,引导学生通过自己收集、分析、处理信息 ,体验知识的产生过程,进而了解社会,学会学习,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造能力。
二、引导学生开展探究性学习的重要性
小学语文教学选用探究式教学能使班级语文教学焕发出生机勃勃的活力和效力。减少教师在课堂上的讲授时间,发挥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动性,使课堂教学焕发出生机。语文课堂教学选用探究式,就可以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中探究,在质疑问难中探究,在观察比较中探究,在矛盾冲突中探究,在问题解决中探究,在实践活动中探究等等。将可以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三、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引导学生开展探究性学习
(一)采用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自主探究
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强调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运用、创造。小学语文教师要通过一定的方式去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判断,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质。
1 、运用多种启发方式引导学生进行探究
小学语文教师在引入新课时,或表情朗读,或巧妙设疑,激发学生阅读课文的兴趣。具体在教学过程中,可借助多媒体手段吸引学生,穿插读、议、讲,在有疑难处点拨解答,做到对课文有理解,对生活有感悟。
2 、把握恰当的启发时机引导学生进行探究
时机问题不仅在于教师对提出几个问题先后顺序的安排,更在于对学生
思考问题的深度的把握。。教学中若能在讲述一些重点词句时提出种种疑问,无疑会把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入,提深思维的层次。
3 、要重视学生基础知识的储备
语文是一门表现人的思想情感的一门学科,缺乏足够的知识储备是无法进行正常思维的。重视学生基础知识的积累,是为了学生能够具备持久的阅读能力。
(二)创设情境,激活学生自主探究的思维
认知需要是学生学习中最重要的动力。教师要创设认知需要情境,把学生的思维带入新的学习背景中,使学生敢想、敢问、敢说,激活探究的思维。
1 、 创设认知矛盾的情境
在现今语文课本中,常常有一些感人的英雄事迹,可以让学生利用本身固有的思维方式与英雄人物的事迹进行比较,探究矛盾根源。例如在小学语文课本中有篇课文是描述英雄人物邱少云的。
教师在讲授这篇课文时,可以先启发学生回忆被火柴梗或蜡烛烧着时的感觉。再出示文章中的重要段落,思考邱少云为什么能忍住常人所不能忍受的烈火焚烧之痛呢?教师可以让学生带着疑问去探究。
2 、 创设认知冲突的情境
教师提供可选择的几种答案,使学生感到不知道该选择那一种答案才对,使学生的认知产生了冲突,教师便引导学生探究,到课文中找答案,并要求找到根据。
(三)让学生自主选择,激发自主探究的兴趣
教师要让学生主动地去发现问题,并从不同的视角,通过不同的思维方式探求问题的解决方法。尽可能变教师的“指令性”为学生的“选择性”,激发学生自主探究的兴趣。
1 、 让学生自主选择探究目标
一个班几十个学生,总存在着个体差异。教师要让学生自主选择或确立探究目标。但教师应把握学生自主性的“度”,避免过于自主而脱离了教学中心。
2 、 让学生自主选择探究的内容
一篇课文值得探究的内容很多,教师可以让学生自主选择一个内容进行
探究。教师应该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进行学习,提高阅读水平。
3 、 让学生自主选择探究伙伴
在课堂上,探究同一内容的同学可以组成临时探究小组,共同合作,这样就有了多元的优势互补。课外的研究,学生更多地是愿意和自己喜欢的同伴共同探讨,商量一个大家都感兴趣的课题。
(四)教给学生自主探究的方法
1 、 围绕矛盾处质疑
小学语文教材中常常有一些看似矛盾其实合理的地方,引导学生围绕矛盾大胆质疑,是寻找探究切入点的方法之一。
2 、抓住模糊点探究
课文的语言具有模糊性,对课文的理解可以是多元的。因此,教师要鼓励学生不唯书、不唯师,抓住文中的模糊点、交代不明处去探究,去探索,各抒己见。
3 、捕捉“空白”点延伸
课文是例子,更是艺术品,有许多“空白”之处。引导学生捕捉这些启人深思、促人挖掘的空白点,尽情发挥想象,是寻找探究之路的最好切入点。
4、 扣住情境点换位
课文是作者对客观事物认识的产物和思想轨迹,我们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抓住自己感兴趣的地方,去换位思考。为了使自己进入那种文中所描述的情境中,学生主动、积极地学习、研究课文,便会取得较好的效果。
5 、挖掘定势点创新
思维定势是学生创新能力得以形成的潜在障碍。在探究性学习中,要引导学生挖掘教材中的思维定势点,反向思考,拓展空间,引发创造。教师可以教导学生从逆向的角度来分析课文,提高其自主探究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