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军香
河北省沙河市蝉房学区 054100
摘要:随着新课标的推动与发展,其中指出教学活动需要面对全体学生,具体教学活动需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因材施教,采用分层教学的方法来保障每个学生都能够得到进步与发展,实现教有所感,学有所得。由于每个学生的学习情况以及生活环境各不相同,导致学生之间存在较大差异,因此教师首先要做的就是要接受学生的这种差异性,并且转变教学模式,进而满足社会发展以及教育目标的需求。因材施教、分层教学充分考虑了学生的主体性,教学方法更为灵活,具有一定的教学效果,因此针对性地进行了研究。
关键词:小学语文;因材施教;分层教学
引言:小学语文学科是义务教育中最为基础的课程,对于学生思维的发展以及情感的培养来说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是一切学习活动的开端,因此在进行小学教学活动时,需要提高教学效率,为其他的学习以及未来的发展提供有利的帮助。虽然新课程改革需要教师转变教育理论,但是还有很多教师采用传统教学方法,对学生进行统一管理,制定相同的教学目标以及要求,对于学习基础差,学习困难的学生业说,学习起来非常困难。因此教师需要以全体学生学有所得为己任,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采用因材施教、分层教学的方法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一、了解学生差异,促进平衡发展
在实践教学活动中,开展因材施教、分层教学的重点,就是需要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包括:学生的性格、学习情况、特长、兴趣以及接受知识的能力等方面,进而分析与掌握学生的个体差异,才能进一步开展适宜的教学活动。基于每个学生的学情与能力,开展教学活动,保障学生能够平衡发展,让班级的每人学生都能学会知识,面对全体学生,不放弃任何学生,实现教育的价值,达到新课标对教师以及学生的要求。例如:在进行人教版小学语文教学活动时,首先需要树立正确的教育理念,了解当前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而发现不同学生之间存在的差异,然后针对性地开展,包括采用不同的材料,制定不同的教学目标,对学生进行不同的学习要求等,来提高学生的学习水平。具体实施时,可以根据学生在课堂的表现来了解学生的性格特点以及学习基础,尊重与重视学生,注意说话的措词以及情感的表达,拉进与学生之间的距离,有利于全面了解学生,才能有效地分析学生的不足以及问题,进而保障滂生能够平衡发展。
二、创设问题情境,促进分层教学
在实践教学活动中,如果设计统一、笼统的教学目标,可能就会产生学优生与学困生两者之间产生很大的差距,学习能力不足、理解能力差、基础不好的学生没有办法跟上教学的进度,如果没有进行有效的解决,这些学生可能就会彻底落后,影响学生以后的学习与发展。为了缓解这一问题,教师需要充分意识到学生个体间的差异性,采用分层教学的方法。创设问题情境,制定不同层次的问题,不同的教学目标,保障教学内容具有层次性,因材施教,让学生逐渐地吸收与掌握知识,实现教学目标。例如:在进行人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守株待兔”教学时,首先对于教材文本内容进行初步了解,然后学习一些基础的生字与词语后,就可以采用创设问题情境的方法来开展分层教学活动,设计的问题需要结合教学内容与内涵,由易到难,循序渐进。首先,设计与守株待兔文本相关的问题。例如为什么会守株待兔?守株待兔可以成功吗?再进行深入地提出问题“这个故事说明了什么道理?”通过层层深入的方法来引导学生思考,实现分层教学的目的,提高小学语文课堂的高效教学。
三、运用翻转课堂,促进因材施教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以及新课标的教育理念的影响下,翻转课堂这种教学模式发展并运用起来,很多教师在教学活动中也进行了运用,并且受到教师与学生的喜欢,因此可以在此基础上进行因材施教教学活动。具体实践方法是通过运用互联网技术,引导学生自主的进行思考与学习,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起到引导与解释的作用,学生作为主体,一方面缩短了师生之间距离,另一方面可以在不懂的时候,随时地进行学习,不受到教师监管与控制,发挥了学生的主动性。因此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对于实施因材施教学起着相辅相成的作用,为全体学生的进步与发展奠定了基础。例如:在进行人教版“爬山虎的脚”的教学时,为了增加学生的记忆与理解,就可以利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根据学生的情况进行提问。对于害羞、心理素质差的学习提问与讲解,通过及时的指导,一方面增加学生对知识的印象,为了加深他们对这篇文章的印象;另一方面也锻炼学生的心理素质。当然,也可以运用移动设备将教学设计内容拍摄成视频,放到学校学习网站,让学生可以随时观看,进行学习与巩固。
总结
总之,“因材施教,分层教学”理念对于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有着良好的促进作用,实现了小学语文的素质教育,一方面提高了学生的语文水平;另一方面提高了语文课堂教学的高效性,让每个学生都有所发展,缩短学生之间的距离。
参考文献
[1]喻越. 基于核心素养导向的小学语文分层教学[J]. 文学教育(下),2019(02).
[2]赵壁. “因材施教,分层教学”理念在小学语文课堂中的运用[J]. 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19(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