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晓云
慈溪三山高级中学语文组
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曾说过:“什么是艺术,课堂教学艺术体现在哪里?课堂教学艺术体现在细节中!”其实关于教学细节的问题,很多老师都在备课或上课过程中碰到过,只不过正是由于这些细节太“细”,使很多老师认为细枝末节的东西对课堂整体不会产生多大的影响,因此会有意无意的去忽略这些东西,殊不知,一个小小的细节,可以败坏你精心准备的一堂课;而一堂成功的课,也恰恰可能是一个个闪光的细节构筑而成。
按照有关的理论,教学细节有文化层面上的教学细节和操作层面上的教学细节之分。文化层面上的教学细节是老师在解读文本、课堂实施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智慧,是老师对文本某个“文心”的深度开发,鉴赏探索,这部分的细节在备课中体现得较多;操作层面上的教学细节是看得见、听得到、摸得着的东西,也是我们平时在听课过程中关注比较多的:她可能是学生困难时的帮助、迷茫时的指点、失败时的鼓励、成功时的共享、错误时的包容等等。
比如一位老师在处理《兰亭集序》这篇散文时,立意紧扣书圣神笔之下“飘若浮云,矫若惊龙”的“天下第一行书”这一特点。把“美文”和“书法”结合得非常好。体现在:
一、课前准备适当的教具,用手中的毛笔导入。
二、在鉴赏“神龙摹本”时,特别强调了二十一个“之”字。简单之笔划最能体现书法的功底,二十一个“之”字各有特点,各有风韵,书圣之名非虚也。实乃书中极品,文中上品。
三、教师范读后,让学生找作者情感起伏的三个字:乐、痛、悲。找出后,何老师凭自己的书法功底当场用毛笔书写这三个字。虽有一丝“秀”味,却让人感到课堂多了文化韵味,甚而使“当前”和王羲之之间有了某种联系。
四、在讲解第二段内容时,用书法引入:第二段书法中,哪个字写得最突出?学生找到“痛”字后,顺势提问:作者因何而痛?
五、在讲解第三段内容时,再欣赏书法,发现作者运笔的速度加快,有了修改和涂抹的痕迹。由此可见作者内心激烈的情感变化。“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进而探究:王羲之叙雅集之乐,悟人生意义,面对美景,先是快乐,继而悲痛,还想到了死亡。王羲之这种对生命的思考是否有些消极悲观?
的确,在教学这篇文章时,我们绝不能忽略它“天下第一行书”的身份。其实书法本身就有感情,我们在欣赏二十一个“之”的神韵的同时,亦能发现作者的情感轨迹。执教的老师应在备课的过程中很敏感的发现这一细节,并且很好地利用这一细节,结合自己的特长,使这堂课达到了浑然一体的境界。我特别欣赏这位老师最后在讲解第三段内容时紧紧抓住作者运笔速度的变化这一细节来把握作者情感的变化这种方法,使得课堂的探讨不至于陷入死板,学生的积极性得到了很好的调动,而且在此过程中得到了艺术与思想的双重收获。
这让我想到《肖邦故园》这篇文章。文章内容从头至尾和肖邦的音乐有不可分割的关系。
所以要读懂这篇文章,我们必须要接触肖邦的音乐,从中去领悟文章的意境美,理解故园的文化内涵,体会肖邦对祖国的热爱之情。便如我们在欣赏故园中的四季美景时,耳边会响起那舒缓悠扬的《夜曲》一般。
而另外一位教师在执教《一滴眼泪换一滴水》的过程中则让我看到了课堂教学中操作层面上细节的巨大作用。
在该篇课文教学即将结束时,还剩几分钟时间,这位老师让学生提出自己阅读的疑问。?有一个学生在位置上嘀咕着说课文标题有点问题。课前我们看过老师的教案,这个学生提出的问题并不在她提前准备的一些想法之中。老师示意她继续说下去,我颇意外。
生:老师。我感觉课文的标题有点问题。
师:那你说说问题具体在哪儿。
生:课文题目“一滴眼泪换一滴水”。
??师:这篇文章的题目是编者后加上的,可能不够完美。你对这个题目有什么看法?
? 生:用“换”字感觉不是很好。
? 生:这一个“换”字交易性太强了!感觉爱斯梅拉达给加西莫多送水带有了一种很强的目的性,但课文中讲的事实好像不是这样,而且这个题目和课文的主题也不符合了,爱斯梅拉达与伽西莫多之间根本不存在某种交易。不能用“换”。
师:这位同学说得很好,能在阅读中发现问题,并且乐于和大家分享,很好。那么大家觉得这个题目怎么样?(现场几乎呈现出一边倒的情势,大家几乎都赞同这位同学的观点。)
师:那么大家是不是可以给它换一个你认为合适的标题呢?
生:因为文中说“这也许是那不幸的人生平第一次流出的眼泪”,所以我拟题为“第一滴眼泪”。???
生:因为爱斯梅拉达用爱的甘露唤醒伽西莫多的第一滴人性的眼泪,唤醒了周围麻木看客的善良的人性,我拟题为“一滴眼泪中的人性美”。
生:我拟题为“一滴眼泪中的人性光辉”。???
生:我拟题为“一滴眼泪中的人性苏醒”。???
生:我拟题为“水中的人性美”。
……在热烈的课堂气氛中,同学们通过对文本题目的探讨,又一次加深了对课堂内容的把握。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的多重对话,是思想碰撞和心灵交流的动态过程。”孟子说过:“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学生在课堂中对文本的质疑,常是我们教者所不可回避的“突发事件”。 在这个时候,教师往往在无形中就充当起了绝对权威的裁判,尤其是对学提出的问题。有的老师教师往往在点评几句之后,马上就作盖棺论定的评价,而恰恰是这种“及时”评价,往往扼杀了其他学生的创新意识。科学研究表明:新颖、别出心裁、有创造性的见解,常常出现在思维过程的后半段。这就要求教师应该灵活运用的“延迟评价”原则,留出充裕的时间让学生在民主和谐的答问气氛中驰骋联想,畅所欲言,达到相互启发、集思广益,获得更多的创造性见解。所以,一个善于“教”的老师,不会在课堂中避免或者立即随意否定学生思维的火花,其实像这位老师那样,积极抓住课堂中的这一瞬间,把学生领入到课堂活动中来,有些问题可能是普遍的,有些问题可能是共性的。如果是共性的问题,那么,这该是堂多么吸引人的课堂啊!这样的语文课,还有谁会不乐意上呢?当然,这也需要老师有一定的辨别能力,在课堂上,即时快速的判断出学生提出的问题的价值。这也对老师自身的素质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其实,语文课不是缺少美,而是有时我们自觉不自觉的,忽视了语文的细节之美。这些细节之美,既可以是字和词,例如《阿房宫赋》中的“缦立”;也可以是句和段,例如《我与地坛》里的六个“譬如”。既可以是教师的挖深,例如《老王》中对“愧怍”的理解;也可以是学生的质疑,例如这堂课学生对标题的疑问;既可以是对文本的一次声情并茂的朗诵,也可以是一个制作精美,内涵丰富的课件。这些细节,因为其“细”而更能体现教师之能力和素质,也因为其“细”而更能显现语文之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