巫霞
贵州省黔西县观音洞镇羊耳小学 551500
摘要:小学阶段是学生身心发展迅速的一个关键阶段,在这个阶段他们的心理会变得非常不稳定,并且非常敏感,所以小学阶段对于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非常重要,在这个时期面对社会上的、生活中的很多诱惑,他们很容易受到影响,因此作为班主任就要加强对本班学生的德育工作,将德育工作落在实处,对学生的综合素质进行全面提高,也促进学生在德、智、体、美、劳各个方面都能够得到发展。
关键词:小学班主任;德育工作;实效
引言:新课标的出台证明着国家对于现阶段中学生德育工作是非常重视的,也对学生的德育水平有了更高标准的要求,小学阶段是学生形成思想价值的关键阶段,作为小学阶段学生的班主任,更应该将德育工作落实到生活学习中的各个方面,让学生的各个方面都能够得到综合性的发展。
一、现阶段班主任工作现状
(一)德育工作不专业
对于小学的任课教师来说,因为学习任务比较繁重,教师的日常教学任务已经非常的繁琐,如果教师再作为一个班主任,他的工作会变得更加繁重,而在当下阶段,班主任的德育工作做的并不扎实,在兼顾本班日常教学工作当中,他们很少再有专门的时间去研究德育,实行德育,大多数只是根据自己的理解,在班级管理中进行德育工作,这样不仅仅时间是浪费了,而且并没有取得什么实效。
(二)处理实际问题不得心应手
对于很多班主任而言,德育只是停留在课本教材当中,他没有一个将理论上升为实践的能力,但是小学阶段的学生叛逆思想非常严重,如果只是硬性的要求他们这些不能做,那些不可以进行,他们反而会产生非常强烈的逆反心理,故意跟老师对着干,这就无疑在日常工作、学习当中加深了班主任、老师与同学之间的矛盾,同时教师的教学也没有办法正常进行。
(三)教师缺乏热情
小学阶段的学生在性格上差异非常的大、教师却不能够有针对性地展开工作,很多班主任老师依旧关注的只是学生的成绩,而不去关注学生在日常生活当中的品德和行为习惯,教师如果只是教书,但是没有做到育人,那么就是没有达到教师的基本准则,因此教师应该深入学生生活进行教育,去改掉学生的一些错误行为,帮助他们树立一个良好的价值观与人生观。
二、提高班主任德育工作实效性策略
(一)专业素养要提升
在现阶段的教学工作当中,小学的班主任基本上不是德育教师,因此学校在对班主任的培训当中要加入德育教育,班主任的德育教育并不仅仅指停留在班会课,更多的是在生活、学习小事当中,对学生的德育进行潜移默化的影响,如果本班级的学生在德育问题上有所疑惑,有所疑问,班主任要及时的给予引导,并且应该耐心细心去发现生活中学生存在的问题。
(二)教育观念要改变
一个班级是否良好,班主任的工作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班主任在日常管理工作当中一定要关注学生的德育教育,提高德育教育的认识,班主任要将德育教育贯穿到日常点滴当中,渗透到学习工作当中,且德育教育并不仅仅局限于自己的学校,自己的教室,还应该扩大到社会,扩大到家庭,扩大到生活等各个方面。
(三)要紧跟时代
现代社会发展迅速,班主任的工作也要紧紧跟上时代,不然很快就会被时代所淘汰,需要班主任充分利用日常发生的一些热点问题,将德育渗透给学生,比如在前一段时间网上非常火的等红灯事件,指的就是只要是凑够一堆人,不管红灯还是绿灯,通通往前行走,班主任就可以充分利用这个故事,作为一个反面现象教育学生,为什么不应该去这样做以及这样做的危险性和不道德性,以此来提升学生德育的水平,让班集体、学校、家庭更美好。
(四)德育要有热情
本身班主任工作都是枯燥的,无趣的,也许在班主任就任初期,很多老师都充满着满满的热情,但在一段时间过后,会发现自己对于班主任工作有了倦怠感,因此针对这个情况,学校就要充分去激发老师对于德育工作的重视,继而去提高班主任的教学热情。
结语:总而言之,新课改下,整体的趋势对班主任的要求其实提高了,不少教师作为学生的引导者,不仅仅要传授给学生知识,传授给学生运用能力,更多的是在学生的思维上,思想上引导他们健康的成长,培养学生成为一个乐观的、积极的、有正确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新时代青年,这就需要作为班主任更多从细节出发,有耐心,有精力去引导和监督本班的学生,将德育教育贯穿始终,久而久之,学生在潜移默化之下也会受到影响,自觉的将自己的言行举止做到最好,这也是班主任进行德育工作的最终目的,只有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养,才能真正的说,德育工作做的不错,希望本篇文章能给班主任们一定的启发和参考。
参考文献
[1]田湘丽.德育教育在小学班主任工作中重要性的研究[J].华夏教师,2020(20):87-88.
[2]胡国平.心灵沟通的引领者——论小学班主任德育工作开展的有效性[J].教育观察,2020,9(19):66-67.
[3]胡伟荣.小学班主任如何做好学生的德育工作[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20(05):107.
[4]高峰.“会诊式”小学班主任德育工作的构建分析[J].华夏教师,2019(36):86-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