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障碍分析诊断及对策研究

发表时间:2021/7/6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1年第3月7期   作者:章建明
[导读] 在教学工作的多年之中,发现很多高一学生从进入高中开始害怕数学

        章建明
        常州市新桥高级中学  江苏省常州市213032
        摘要:在教学工作的多年之中,发现很多高一学生从进入高中开始害怕数学,甚至讨厌数学。这与初高中的学习数学的方法有很大关系,初中数学大部分学生都学的很好,进入高中后,数学的学习逐渐过渡到思维的延展,所以有些学生就力不从心了,导致厌学甚至放弃学习,种现象要引起我们教师的反思,也许这种反思对于大的教育背景的改变是微薄而无力的,但我希望它是真实的、有效的。基于此,本篇文章对高一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障碍分析诊断及对策进行研究,以供参考。
关键词:高一学生;学习数学;心理障碍;诊断及对策
引言
        我们的高中数学课堂教学要以课本为出发点,我们要培养学生的开拓创新思维和创造能力;我们还要因材施教,让不同的学生在各自有效的学习方法中快乐学习,克服他们学习数学的心理障碍,将初高中数学紧密衔接起来,从而实现新课改下的数学学习高效课堂。
一、改变高一新生数学心理障碍的重要性
        高一新生,会面对不同于初中的新的知识结构和思维方式,在学习和解题的过程中,难免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错误,而这些错误的出现,要么是学生对问题的分析不到位、要么是对知识的理解不到位、要么是没有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通过心理障碍的及时诊断的修正,学生可以更加透彻地理解题目,加深对相关知识的认识。在订正错误的同时,学生也可以进行一定的反思,从而加深对数学知识、方法和本质的认识。高一阶段,对学生来说,是非常关键的时期,这个阶段是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的最佳时期,培养学生的数学接收和理解能力,可以增强他们学习数学的信心,将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提高上来,让他们能更快地融入到高中数学学习中来,为年的高中数学的高效学习,做好充足的准备。
二、数学语言的意义
        数学语言是指用来表述数学知识和进行数学思维的专门语言,是储存、传递和加工数学知识信息的物质载体。因数学语言的要求,比其它学科语言的要求更高,对运用数学语言的能力的要求也就更高。学生数学语言越丰富、运用越自如,就越有利于数学思维能力的形成和发展。
三、高中新生学习数学的内因和外因综合分析
        (一)操之过急的心态
        一是有些学生没有审题,没有认真读懂题意、没有整理出题目中已知条件和未知条件、没有判断出题目中哪些是直接条件、哪些是间接条件、进而没有归纳出题目中要解决的问题;二是有些学生没有对题目当中的条件进行筛选,没有找到有用的条件,没有把题目当中的这些条件转化为所学过的知识技能去解决问题;三是有些学生被题目当中的陷阱题设所蒙蔽,没有能进行准确的判断和逻辑推理,没有能利用有效的已知条件解决问题;四是绝大部分学生忽视了数学的整体性、没有形成和建立数学完整的知识体系,不能查漏补缺,缺乏知识的连续性和整性,进而感觉高中数学学习越来越吃力,最后一事无成。
        (二)偏重结论
        很多高一学生由于刚从初中升入高中,还没有改变学习数学的策略.很多学生只注重结论的运用,而不注重结论的推导过程,没有对结论的内涵和外延进行深层次的探究。推导结论的过程实际上是对于新知识的学习和巩固的一个过程,通过对结论的推导,使学生完成新旧知识的有机衔接。
四、对策研究
        (一)加强数学完整的过程性的思维
        加强数学发展历史的教育,让学生感受数学发展的人文情怀,让数学家的优秀的人格魅力去影响学生;通过学习数学的博大精深;通过对源远流长的数学史的学习,增强学生的人文情操,加强学生的德育教学,增强学生的热爱知识的情操和修养。


        (二)注重语言表达
        学习任何一门语言不能只听不说,学习数学语言也如此。不能只让学生单方向接收,还需要其在接收的同时也能输出。所以,在课堂中要关注学生数学语言的表达。学生在表达时会经历这样一些过程:用生活化的自然语言表达自己的想法,此时可以关注学生表达时的逻辑,关注其中的因果关系;抓住数学本质,用相应的数学知识解释其中的因果关系;将自然语言翻译成更为直观的图形语言;观察图形语言,联系自然语言,形成更为抽象简洁的符号语言。
        (三)掌握基础知识,培养抽象能力
        数学基础知识的掌握,对学生抽象能力的培养有着很重要的作用.高一新生刚开始学习数学时,肯定会面对诸多数学定理、公式以及公式的推导过程.这些定理、公式及公式的推导过程对数学的学习有着很重要的作用.因为这些都是做数学题的基础。数学的公式和定理都很抽象,但是只要掌握这些定理的本质,如定理的形成背景、公式的推导过程等,那么在后面的做题过程就会有事半功倍的效果。总之,定理和公式是数学学习的灵魂,也是数学学习的基础,还是了解抽象知识的工具,提升抽象能力,就要认真地了解和掌握定理和公式。
        (四)教学思考
        从表象看,学生做错题只是对某一个知识点的理解上出现了偏差,深究下去,其实是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们忽略了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那么我们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如何让学生学会思考呢?在教学中,教师要创设思考的情境,要给学生留足思考的时间,要善于倾听学生的思考过程。对于学生思考中出现的偏差,不能因为赶教学进度而不去纠正。教师在课堂上也要展示自己的思考过程,包括展现有错误的思考过程.多给学生合作探究的机会,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协作能力以及交流能力。在合作探究的过程中,学生思维的碰撞容易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这都是思考的结果.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反思性学习,这就需要教师首先要开展反思性教学.对于已经完成的问题要能经常进行反思,如:这种解法是怎么想到的?有没有更好的解法?以后遇到类似题目应该从哪些方面分思考?这样,久而久之,学生也就能对自己的学习进行反思,这种反思不仅仅是把错题整理到错题本上,而是应该整理这道题是哪个知识点没有理解。红笔订正的不仅仅是正确的解法,更应该是这道题的思考过程。长此以往,就能达到不用教的目标.这样在考场上,遇到熟悉的或者不熟悉的问题时,学生都能静下心来思考解决问题的办法,而不至于束手无策。
        (五)借助多媒体工具,辅助讲解抽象概念
        科学技术和社会发展的进步也推动了教育模式的转变。多媒体工具与媒介的使用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帮助学生理解抽象概念,发展其创造性思维。数学知识注重逻辑连接与抽象表达,而多媒体技术不仅有助于丰富教学手段,而且有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方式,巧妙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例如,在必修二“空间几何的三视图”一节中,由于空间几何问题的理解与学习很大程度上依赖空间想象能力,而教师可以有效利用多媒体展示立体图形,从多个观察视角出发进行三视图的讲解,对于帮助学生构建空间想象能力是十分有利的。
结束语
        总之,高一新生在解数学题目的过程中,很容易出现各式各样的错误,针对这种情况,教师需要及时培养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让学生充分认识到纠错的重要性,从而发挥出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在后续的解题过程中,可以有效地避免再次出现相同的错误。培养学生的纠错能力,必须得让学生形成一种纠错的意识,然后教师再对学生的作业进行深入地分析,最后,教师还要总结纠错的方法,帮助学生更好地应对各种数学解的错误,提高数学学习的效率。
参考文献
[1]陈雪梅.高一学生数学运算能力培养的研究[D].河南大学,2019.
[2]林黎明.高一数学衔接教学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9.
[3]任利萍.高一学生函数学习的障碍及其成因的调查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9.
[4]胡继东,张兵.高一数学学习障碍的成因及对策[J].数学之友,2018(04):49-51.
[5]姜海涛.高一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障碍分析及对策[J].新校园(中旬),2018(02):141-142.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