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课程建设推进物理教师核心能力培养

发表时间:2021/7/6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1年第3月7期   作者:张国明
[导读] 21世纪学生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的培养目标的提出

        张国明
        浙江省丽水中学      323000
        摘要:21世纪学生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的培养目标的提出,为“培养什么人”指明了方向。教师作为教育教学活动的策划者和组织者,是实现“培养什么人”的关键力量,因此,“怎样培养人”就成为教师需要再思考的问题。教师的核心能力成为“怎么培养人”的关键因素。
        关键词:核心素养;核心能力;课程建设
        似乎全世界都在“追问”今天的教育将如何变革?作为一线的教师,面临的最迫切的问题就是,如何处理好国家课程的实施与开发?“基于物理核心素养的教师核心能力”[]课题组聚焦物理教师的核心能力培养,试图从学科知识、教学技能、信息化素养、终身学习能力及学科价值观等视角,通过课程建设的任务驱动型活动及教育教学实践,促进青年教师的知识技能和学科教学知识的深度融合,借鉴信息技术和认知理论,构建物理教师的核心能力。
一、物理教师的核心能力建构
        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庞大而繁杂的信息资源充斥着我们的世界,也充斥着学生的世界。这就更要求教师研究核心素养教学的关键问题,完成新课程改革过程中教师的角色转换,发现在教学中最有价值、最有意义的核心内容,帮助教师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课程目标一经提出,对教师的核心能力势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的核心能力围绕发展学生核心素养这个主旨,为发展学生核心素养提供保障。
        1.物理学科知识与应用能力
        扎实的学科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是物理教师胜任的基本条件,也是传授给学生学科的基本知识、思想方法及价值观的保障。物理世界的飞速发展,也给教师提出了很多新的挑战。今天教师的学科知识是否还能引领学生合理地解释这个世界?例如,容量越来越大的电容器,温度越来越高的超导,信息保密级别越来越高的量子密钥、宇宙中飞行卫星的弹弓效应……教师的学科知识不能只停留在经典的物理理论和教材的知识系统中,应当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地丰富自己的学科知识和应用能力,才能引导学生共同面对复杂的情境。
        2.物理学科教学知识(PCK)的整合与应用能力
        PCK这一术语最早出现于1986年舒尔曼教授在美国教育研究协会会刊《教育研究者》发表的一份研究报告,该项止由斯宾塞基金会所资助,研究对象为斯坦福大学一组科学、数学、社会学科和英语专业的职前教师,研究主题是他们的学科知识与教学方法发展之间的关系。文中舒尔曼教授首次提出学科教学知识(PCK)概念,即Pedagogical Content Knowledge,将其定义为“教师个人教学经验、教师学科内容知识和教育学的特殊融合”[[1]2017年,高中物理学科课程标准,人民教育出版社   
[2]郭玉英,姚建欣,张玉峰等著,基于学生核心素养的物理学科能力的研究,北京师范大学出版,2017年9月第1版
[3]杨薇,郭玉英.PCK对美国科学教师教育的影响及启示,当代教师教育.2008(3):6-10]。核心素养的落实需要学科教学知识的指导。


        3.信息技术与物理学科教学整合能力
        信息技术在新课程的背景下,信息技术的角色也有了很大的改观。信息技术与物理学科教学的整合更加多样化和智能化。例如,电子白板的使用,智能平板的应用,利用“几何画板”制作物理课件、利用视频展示物理过程、利用截屏技术分析物理状态、利用数据信息分析学生的习得情况……总之,信息技术的发展,不但意味着海量信息的提供选择,更意味着教学手段的不断创新。大数据技术的发展更是突显了其全面性和潜在性的价值,通过数据分析评估学习者的学习进展、预测未来表现,并发现潜在的问题。信息技术支持网络课程的开发和翻转课堂,微课如雨后春笋,给学生带给另一片学习的天地。
        4.终身学习能力
        终身学习能力是教师自我发展的重要纽带。教师通过学习,更新个人的知识体系(包括学科知识体系、学科教学知识体系及生活必备的知识体系)、提高信息素养,构建数字化学习能力,提升人文涵养,从而实现自身的可持续发展能力,这与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是一致的。终身学习,带着研究和学习的状态投入每一天的教学。终身学习能使我们克服工作中的困难,解决工作中的新问题;能满足我们生存和发展的需要;能使我们得到更大的发展空间,更好地实现自身价值;能充实我们的精神生活,不断提高生活品质。
二、以课程建设推进教师核心能力培养
        1.在课程建设中推进核心能力培养案例
        浙江省教育厅非常重视教师的专业化成长,要求教师每年都要参加学时培训,每五年的学分达到360分。教师们通过积极地参加各级(省级、市级、校本)等各类培训,分享到大量专家学者的研究成果信息。课题组经过师徒的双向选择,主持人和几位青年骨干教师组成了成长共同体——“核心素养目标研学互助共同体”,成立微信群,确定以“课程建设”为抓手,让理论与实践深度融合,提高共同体成员的策划与实战能力。
        2.以“平台·共同体·活动”模式,推进教师核心能力培养
        实践的路径有千万条。本课题组认为,课程建设是提升教师核心能力的一条成功路径。通过课程建设,我们发现了一条具有普遍意义的适合推广的模式,我们暂时把它总结为“平台·共同体·活动”模式,即搭建一个平台,开展专业研修,拓宽教师视野;成立一个教研共同体,同伴互助互鉴;开展一个活动,在实践中成长,因反思而更加卓越。
        教师的专业化发展离不开平台。我们认为,一是群体培训共同体的平台,如上级教育部门组织的团队:如名师班、名师工作室、骨干教师研修班、青年读书会、青蓝工程等等。二是个体或群体展示的平台,比如:开展教学比武、课程开发、课件制作、论文评比、实验技能大赛、说课评课比赛等是常见的由上级教育部门主持的教研活动;还有各学校每学期开展的“同课异构活动”、“校本教研中心发言”等等。有了平台,就可以定期地开展活动,让专业培训及听评课常规化。通过活动,有助于教师树立更高目标,看到自己的优势与不足,也可以发现自己的闪光点,边实践边揣摩,还可以寻找与同伴之间的差距。研修共同体在活动中互学互助,相互借鉴闪光点,共同面对困惑和疑难,在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同时,将教师核心能力的培养落到实处。
因此,“平台·共同体·活动”模式,以任务驱动为主线,以课程建设为目标,以同伴的互学互助互鉴为翅膀,让教师的核心能力得到充分的展示,展示前的研修准备、展示中的动态生成及展示后研讨反思,都能开阔人的视野,又进一步促进教师核心能力的培养。
参考文献: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