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问题意识的培养探究

发表时间:2021/7/6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1年第3月7期   作者:徐园园
[导读] 小学数学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渠道

        徐园园
        浙江省绍兴诸暨市大唐街道文昌小学  311807

        摘要:小学数学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渠道,而想要提高创新思维就是要培养问题意识。在以往数学课堂中,教师过于重视对知识的传输,却忽略了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但培养探究意识不仅可以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同时也是社会培养人才的关键环节。本文就如何培养小学数学问题意识展开探究,并提出几点策略。
        关键词:小学数学;问题意识;培养
        引言:小学阶段是学生发展的黄金阶段,其无论是心理还是身体都处于快速发展的阶段。传统课堂中多是教师提出问题,学生回答问题,久而久之容易出现思维定式。而新课改后,强调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而在教学中通过培养学生对数学问题的认识,可以让其在潜移默化中形成问题意识。
        一、夯实数学基础,培养其善问的习惯
        想要让学生养成敢于提问、善于提问的习惯,就要让其先对数学知识有更深入的了解。对于学生来说,知识基础才是其提问的前提。如果没有掌握一定的数学基础知识,就会提出一些浅显且没有探究性的问题。同时,新课改后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重视引导学生思考,在碰到重难点或是易错点知识时,教师则要留出适当的时间让其思考[1]。举例来说,在学习《数据收集整理》一课时,教师在教学中要先详细讲解知识点。在课堂初始,教师应通过创设情境的方式导入新课,“学校马上要为一年级学生订做校服,有红色、蓝色、绿色、白色四种选择,该如何选择呢?”学生则会说“调查全校同学喜欢的颜色,哪个颜色最受欢迎就选择哪个颜色。”教师则可以说“全校同学的范围较大很难开展调查,不如以班级为单位调查,最后将数据汇总吧!”并模拟在班级进行调查,让学生通过亲身参与了解到数据收集和整理的过程。当其掌握基础知识后,教师则可以鼓励学生提出问题或是疑惑,如“老师,收集数据过程中有哪些注意事项”、“信息统计重复了怎么办”等等。让学生在夯实基础知识后再提问,教学效果会更好。
        二、营造和谐班级氛围,让学生敢于提问
        小学数学课堂中几乎没有学生敢于主动提出问题,一方面是因为部分学生的性格较为腼腆,另一方面则是因为受大环境影响,不敢提问。部分教师为了更好的把控课堂节奏,会将自己营造成“知识权威者”的形象,维持课堂纪律,保证严肃性。教学中多是教师在讲述,学生在听讲。

这种环境中,学生即便有疑惑也不敢提出,对培养问题意识没有帮助。为了改变这一情况,教师应改变传统教学方法,构建活跃、宽松的课堂氛围,让学生放下心理负担敢于提问[2]。举例来说,在学习《混合运算》一课时,教师在课前可以利用“24点小游戏”活跃课堂气氛,让学生通过交流和讨论探究出答案,既可以活跃课堂氛围,又可以对混合运算规律有一定的认识。之后利用多媒体展示几道混合运算题目,并让学生先尝试独立解题,如班级同学大多会出现两种答案,第一种答案为10,第二种答案为150。出现这种情况后,教师可以询问学生有没有什么疑惑并鼓励其大胆说出来。一些性格较为外向的学生就会举手示意教师,并提出自己的疑惑“一个式子中有减法和乘法,应该先算哪一个?”教师应用语言鼓励敢于提问的同学并为其解惑,当算式中同时存在乘除法和加减法时,应先算乘除法后算加减法,从而得出混合运算的规律。这不仅可以加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还可以培养其提问意识。
        三、传授提问技巧,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小学阶段的学生逻辑思维和语言表达能力较差,即便遇到问题时也不知该如何准确阐述,这是缺乏提问技巧导致的,教师则需要对其进行正确的引导。首先,当课堂中学生要提出问题时,教师要耐心倾听,并在日常生活中教导学生也要认真倾听他人说话。其次,教师平时在表达时,要注意用词和逻辑顺序,为其竖立一个良好的榜样,然后让学生去模仿,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说出自己的想法,发现用词不准确时则要及时纠正。举例来说,在学习《万以内数的认识》一课时,在教学中教师要借助生活化事例来引导学生探索万以内数的大小和比较方法,这一过程中可以有效培养学生的抽象能力、类比迁移能力和归纳概括能力。在授课时教师可以先创设情境,“老师想买一台彩电,逛了两家商店,发现了同一型号的彩电,在A商店卖1980元,在B商店卖2003元。大家帮老师比一比,在那家店买更便宜呢?根据题意还能提出哪些问题?”创设这一情境的目的就是为了比较1980和2003两个数哪个更大,由于2003比1980更大,所以在A商店买彩电更便宜。同时,教师要重视鼓励学生提问,并大胆的将问题说出来,如“A商店的彩电比B商店便宜多少元?”
        结束语
        总而言之,在小学数学课堂中教师要时刻谨记将学生作为教学主体,并运用多种有效的方式和手段来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并通过合理的引导,让其更准确的表达出自己的疑惑。教师则需要在课堂中为学生及时解惑,从而提高学习效果。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和教师可以实现共同进步和成长。
        参考文献
[1]吴岳峰.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策略[J].科学咨询(科技·管理),2020(10):267.
[2]陈焕勇.“问题意识”背景下的小学数学教法新探[J].华夏教师,2020(20):26-27.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