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朵朵与果果的世界”——基于生命关照理念下的学生自主劳动实践

发表时间:2021/7/6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1年第3月7期   作者:王芳
[导读] 陶行知现在主张“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

        王芳
        镇江市江滨实验小学      邮编212000
 
        陶行知现在主张“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就是强调不能关起门来仅仅进行知识的传授,而是要和孩子的生活紧密联系,充分整合一切资源来发展人、发展学校,发展教育。
        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了《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明确要增强学生的劳动意识,提升学生的劳动技能,为他们的终身发展和人生幸福奠定坚实基础。让劳动回归学生的生活,正是我们落实行知先生“生活教育”理念的途径之一。我们结合学校长期坚持的生命教育,努力读好行知这本大书,读好生命这本天书,读好实践这本活书。
        我们的校园虽处于城区,但是空气清新,自然纯朴,在这里,老师们和孩子们正以美好的劳动方式将童年用一种别开生面的样态在校园里展开,努力让孩子们在校园生活中充分地实践,快乐地学做,和孩子们一起探寻美好童年的样子,一起经营“花与果”的美好事业,让校园成为孩子们童年中的美好记忆。
        一、以环境建设为基本,形成学校劳动教育的氛围
        校园环境对孩子潜移默化的影响是深远而持久的。低成本创设、生活教育是我们学校的环境经营之道,但它还应该有其他特征:快乐、参与和温暖。为此,我们优化环境建设,小小的校园里有一条长长的“花岛”,我们将其包装成“责任田”,每个班承包一块,热热闹闹地开展了“大种植”活动,变得更加生机勃勃、诗意盎然。月季、绣球、木槿、凌霄、山茶、彩椒、西红柿、银叶菊、三角梅、茄子、香椿、雏菊、枇杷、紫竹、杨梅……这里成为了校园里最美的风景线。我们重视参与价值,鼓励孩子们积极参与护花护绿护果行动,我们参照网格化管理的管理模式,将学校的花草树果实行了包干分配,结合自愿选择,每个孩子都参与班级事务、学校管理,各领各的花草,各护各的树果,每一棵树、每一盆花、每块绿化带都能找到养护人,或是老师,或是孩子,师生齐动手呵护生命的成长,劳动的身影满校园。我们创造温暖心境,教师在办公室养护绿植,孩子们装扮最美窗台。常常有这样的情景映入眼帘:孩子们一早到学校总忍不住去“责任田”里浇浇水捡捡叶子,课间围着自己养护的植物细致地观察着。

社团活动上,他们小脸通红,托着含羞草,举着三角梅,脸颊沾着叶瓣,手心裹着黑泥,一个个神采飞扬,俨然都成了一朵朵盛开的花朵。
二、以课程建设为依托,夯实学校劳动教育的基础。
        课程为王,将是学校未来的发展方向。学校课程,如何让孩子们更加喜欢、更多参与、更长远发展是学校始终要思考的。劳动教育需要特色课程和趣味活动来支撑,我们通过“调查问卷”,设计“学生问题卡”了解孩子们对植物的兴趣,寻找孩子们产生的有价值的问题。在反复筛选孩子最感兴趣的学习内容基础上,通过多次论证、反复修改,根据地域气候以及学校实际,编写了校本教材《朵朵与果果的世界》,分三块内容,分别是:?生活中的常见植物简介、植物的成长以及校园植物“小辞典”。我们放进劳动教育特色课程中,以班队会、社团的形式开展活动。但有了这本教材,课程的实施远远不够,我们还聘请了园艺师作为学校的课程与实践指导顾问,在家长群体中挖掘园艺师作为辅导员,在主题班队会、孩子们社团活动时进行指导,定期邀请到学校给师生“上大课”,讲解植物培植技术,到各班责任区“开小灶”,解疑答惑,指导孩子们在种植、养护的过程中学会劳动、学会观察、学会合作,让大家在简单快乐的劳动中发现美、体验美、创造美。
三、以特色实践活动为载体,为学校劳动教育提供支撑。
        为了让劳动成为孩子们喜欢的事,同时让孩子们在劳动的过程中感受生命美好、磨炼自身意志、锻炼自己能力,我们以“唱、读、写、画、创”五位一体的特色活动为抓手,将植物文化渗透在各个年级中,努力打造“芬芳四溢”的校园。我们在一到三年级中开展了“班花文化润童心”活动,以“责任田”为抓手,开展了“察、画、诵、作”的活动,形式多样的劳动体验让孩子们将劳动体验和各学科知识学习相融,在劳动中学习知识,同时也是在学习知识中劳动。四五六年级的孩子们在学校各处种起了各种果树,形成“成长林”,在老师的指导下浇水、施肥、剪枝、采果,看着丰收的枇杷、杨梅、山楂、杏子……孩子们为自己的劳动所得感到高兴,分享的喜悦也体现在墙报上、习作里、画作上。种植的过程,孩子们真切感受到劳动实践对他们成长的重要作用,能使他们掌握劳动技能,了解自然知识,学会心理调适,体验生命成长。这正是我们践行行知先生所倡导的“完整的生命应该是手脑共同发展的,完整的生命质量应该是生物与精神双重衡量”理念的目的,是我们追求的教育境界。
        学校应尽可能为孩子提供“活的教育”,活的教育也是创造的教育,只有体验的才是创造的的,只有创造的才是教育所最终追寻的。我们的劳动教育要从孩子的真实生活和发展需要出发,才能让每一个生命积极健康地成长,通过劳动播种希望、收获果实,创造美好的生活,才能使学校成为看得见孩子童年和未来的地方。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