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家庭教育对小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发表时间:2021/7/6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1年第3月7期   作者:任威
[导读] 当前,我国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正在变得越来越严重

        任威
        黑龙江省海伦市长发镇益海学校152300
        摘要:当前,我国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正在变得越来越严重。家庭教育作为儿童日常生活的第一堂课,它对小学生心理健康的成长起着特别重要的作用。父母的行为和性情会影响孩子的成长。本文将分析影响家庭教育对小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并探讨在家庭教育过程中有关小学生心理健康成长的问题。分析总结一些改善小学生家庭教育和促进心理健康的建议。
        关键词:家庭教育;小学生;心理健康
        引言:随着社会经济学的不断发展,小学生存在心理健康问题的比例正在增加。小学生的主要行为是自私和缺乏独立性,这些缺点严重影响了小学生的健康成长,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越来越迫切。 就小学生而言,父母比老师更容易进入小学生的心中,因此父母的行为和家庭教育对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成长具有很大的影响。
        一、家庭教育影响小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
        1.社会因素
        随着我国实行计划生育,越来越多的家庭选择生一个孩子。但是,父母忙于工作,陪孩子的时间逐渐减少,与儿童的交流减少,更多的话题集中在学校生活上,儿童的内心兴趣逐渐减少、话题更少。使得父母与子女之间的情感减弱,父母是孩子最重要的导师和精神支柱,缺乏父母照顾的孩子,通常在精神上脆弱并且对事物敏感,长时间如此很可能引起心理问题。
        2.家庭经济状况的因素
        家庭状况对孩子的影响很大,不同的家庭状况具有不同的性格。随着我国的不断发展,人们的生活得到了显着改善,但是仍有许多家庭的生活环境恶劣。
        通常条件较差的家庭中的孩子生活质量往往比富裕的家庭中的孩子低,并且由于家庭原因,孩子经常需要负担更多。而且此时的孩子比较沉重的比较心理,家庭自卑感通常很难结交朋友,随着时间的流逝,孩子会养成内向的性格,并逐渐出现一些心理问题。
        3.父母素质因素
        家庭教育是指家庭文化对孩子的影响。家庭气氛是家庭创造的人际交往和气氛。它在心理建设和心理成长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家庭是整个家庭生活和成长的重要环境因素,家庭教育主要来自父母的教育,如果孩子的父母的素质相对较高,则来自家庭的教育质量也较高。
        二、家庭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1.家庭教育中家庭观念对孩子的影响
        在家庭中,由于教育观念的不同,父母教孩子的方式常常存在差异。而孩子们会接受这种影响,教育中的不同价值观使孩子们可以形成两面的性格,降低其辨别是非的能力。家庭教育中的一个突出现象是父母与子女之间缺乏沟通,这会导致许多问题的出现。


        举一个很简单的例子,在现实生活中,母亲通常对孩子寄予厚望。他们经常迫使儿童去做他们不喜欢做的事情,甚至通过体罚要求孩子努力学习。他们不在乎儿童的内心想法,缺乏沟通,也因此让孩子形成谨慎的个性。
        2.现代技术产品教育对儿童心理健康的影响
        在当今社会,在线教育现象越来越普遍的同时,“凌乱且鱼龙混杂”的在线内容正为儿童带来健康成长的威胁。不良的网页会对小学生的身心健康产生非常不利的影响,当小学生长时间浏览不良网页时,他们的心理会扭曲,随之会出现心理问题。
        三、改善家庭教育和促进小学生心理健康的策略建议
        1.纠正教育意识,父母需要保持一致的教育观念
        父母需要一起讨论和规划子女的教育,因此规划之前必须清晰明确保持共同目标和教育理念的连贯性,这样才能真正促进儿童的健康成长。
        通过共同学习和沟通,父母可以及时了解彼此的想法,并共同讨论彼此的分歧以达成共识。从父母那里接受相同的教育模式和价值观,可以使孩子在面对善与恶时理解的更好,并做出明确的决定。
        对于孩子来说,获得一些小的成功后,适当的称赞会促进他们自信心的增长。然而中国父母倾向于追求完美,当孩子获得99分时,中国父母更加关注缺失的1分是什么原因,这是不可取的行为。应当从他们的长处中表扬他们,鼓励和信任他们,及时发现他们的兴趣,并给予他们一定的帮助,促进他们的身心发展。因此需要家长正确地爱孩子,既不能宠爱孩子,也不能不爱孩子。
        2.合理使用电子设备
        当今的社交电子产品对小学生有很大的影响。合理使用电子设备可以提高小学生的学习效率和教育质量,但是过度使用电子设备不仅会影响视力,还会影响小学生的心理健康。因此,在正常的家庭教育中,父母需要帮助他们的孩子正确使用电子产品,充分利用它们,并及时控制对孩子的不利影响。
        结束语
        总而言之,父母需要与孩子沟通,学习了解他们的真实思想和爱好。有些孩子相比于家里更喜欢上学,因为他们在学校有朋友和小伙伴可以交流。因此,父母需要尊重孩子的选择,人们需要立足于社会,并且人类与社会密不可分。父母要和孩子有一定的互动,探索具备促进孩子心理健康成长的能力。家长可以通过与学校联系,充分了解小学生的需求,促进小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在家庭教育中发挥家庭教育的真正作用。
        参考文献:
        [1]张海钟,张安旺,宋众琴,赵爱军.自评、家评、师评互证心理健康与心理素质测评辅导模式再探论[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21(07):7-11.
        [2]熊昱可,骆方,白丁元,郭筱琳,梁丽婵,任萍.我国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监测框架构建的视角与思考[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01):16-24.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