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代拟乐府《白头吟》艺术特色初探

发表时间:2021/7/6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1年第3月7期   作者:成玲
[导读] 本辞《白头吟》是一首汉乐府民歌,从汉至唐,历代文士拟旧题而作新诗,

        成玲
        湖北生态工程职业技术学院 湖北省武汉市江夏区 430200
        摘要:本辞《白头吟》是一首汉乐府民歌,从汉至唐,历代文士拟旧题而作新诗,因其历史时期、社会状况、历史文化的积淀及诗人际遇不同而各有其创作特色。宋代郭茂倩所编的《乐府诗集》收录了本辞《白头吟》,鲍照、张正见、刘希夷、李白、张籍和白居易等诗人的拟乐府《白头吟》,本文将从艺术特色方面比较分析这些拟作对本辞的继承与创新,来纵观乐府诗《白头吟》的发展变化。
        关键词:白头吟 ;分析比较;艺术特色
        历代文士拟作的《白头吟》与本辞在思想内容上更多的是继承,而其新变则更多的表现在艺术特色上。我们且从诗体、诗风、修辞和押韵等方面比较分析各首拟作与本辞的艺术表现手法的异同,可以看出拟乐府在表现手法上的创新。
        (一)诗体的比较分析
        第一,文句长短方面。
        本辞凡十六句,每句五言,而后代的拟作几乎都多于十六句,有五言诗,七言诗,也有杂言诗。宋鲍照、陈张正见和中唐白居易的《白头吟》同本辞一样为五言诗,但都比本辞多四句;初唐张籍的与本辞一样共有十六句,但只开篇两句继本辞的五言体,其它各句变为七言;李白的一首为三十句,一首为四十二句,皆为杂言诗。可见,历代文士对乐府民歌的拟作和古诗已没有多少区别,只依本辞的“韵逗曲折”而不依文句长短。无论怎样皆为表情达意服务。
        第二,句式方面。
        本辞前十五句皆为陈述句,最后一句为反问句,强化了女主人公对重钱轻义的负心男子的谴责与怨怼。随后宋鲍照的《白头吟》模拟了本辞前十六句的句式,同样是前十五句用陈述语气,第十六句用反问语气,而多出来的两句则以感叹句式作结全诗,强烈抒发了诗人的沉痛之情。其后陈张正见的《白头吟》凡二十句,前十九句为陈述句,最后一句用了疑问句,“伤年谁复同?”一问问出了无限的悲凉。到唐刘希夷和李白的拟作则是用了多个疑问句或感叹句点缀在陈述句群之中,诗情因此婉转跌宕,增强了感染力。到中唐张籍和白居易的拟作则句句皆用陈述语气,晓畅通俗。
        第三,词性方面。
        因拟乐府文句长短不一,亦不受本辞的格律好词性限制,故用词皆灵活变通,而并不与原辞的词性一一对应。各首拟乐府《白头吟》中除鲍照的拟作与本辞某些句子的词性有可比性之外,其他拟作几乎无法比较。鲍诗开篇两句“直如朱丝绳,清如玉壶冰”与本辞开篇两句“皑如山上雪,皓若云间月”在词性和句法上都是很规范的模拟与对应。而其他的亦自成一格。
        (二)诗风的比较分析
        历代拟作的诗风皆自成一格,各具特色,并不受本辞风格的束缚和限制。
        先看本辞诗风。一般汉乐府古辞用质朴的口语叙事,而本辞《白头吟》则多用优美的书面语言,以形象比兴抒情,用叠字如“凄凄”、“嫋嫋”、“蓰蓰”,在斩钉截铁的语气中回环往复,含蓄精简。徐师曾《乐府明辨》谓此诗“格韵不凡,托意婉切,殊可讽咏,后世拟作,方其简古,未有能过之者。”
        再看历代拟作中诗风最具特色的《白头吟》。
        清沈德潜《说诗晬语》卷上言:“诗至于宋,性情渐稳,声色大开,诗运一转关也。

”与魏晋诗人不同,南朝诗人更崇尚声色,追求艺术形式的完美与华美,这就在一定程度上掩盖了真实的性情。但宋鲍照却能不染时风,独创一格。其拟作《白头吟》一变弃妇诗“凄楚哀怨”情调,亦的确不染南朝艳体诗风,从诗句“人情贱恩旧,世议逐衰兴。毫发一为瑕,丘山不可胜”刺世态之炎凉足见诗人与两汉“感于哀乐缘事而发”相近,而与当时“荡悦淫志,喧丑之制”实相远。萧涤非说“当南朝绮罗香泽之气充斥弥漫之秋,其能追上两汉不染时风者,吾得一人焉,曰鲍照。鲍氏乐府之在南朝,犹之黑夜孤星,中流砥柱,其源乃从汉魏乐府中来,而与整个南朝乐府不类。”而初唐诗人刘希夷的《白头吟》则是汲取了乐府诗的叙事间发议论、古诗以叙事方式抒情的手法,又巧妙交织运用各种对比,发挥对偶、用典的长处,融汇了汉魏歌行、南朝近体及梁陈宫体的艺术经验而自成一种清丽婉转风格。事实上,初唐几十年间,诗歌创作虽已表现出一些新的气象,但大体上还承袭着齐梁浮靡诗风,以形式主义为主的宫廷诗歌把持着诗坛,或赞美贵妇容态,或歌颂帝王功德,或描写宫廷享乐,题材狭窄,内容空虚,形式浮艳华美,但刘希夷这首《白头吟》清新自然,几乎毫无雕琢,更重要的是开创了一种新的诗境,注入了丰富而深刻的思想内容。
        (三)修辞的分析比较
        1.用典
        典故可分为事典和语典。本辞《白头吟》用了一个语典,“竹竿何嫋嫋,鱼尾何簁簁”乃是化用了《诗经》“籊籊竹竿,以钓于淇。岂不尔思,远莫致之”。古诗常以钓鱼为男女求偶的譬喻象征,诗中这两句隐喻男女爱情的幸福。
        后代文士对其拟作用典较多,事典、语典都有。这跟诗人的知识结构与其所处时代的历史文化积淀相关。南朝鲍照和张正见引用了汉成帝宠赵飞燕而疏班婕妤、周幽王得褒姒而黜申后和昭君出塞的典故。刘希夷的《白头吟》前半首化自东汉宋子侯的乐府歌词《董娇娆》,李白则全诗叙文君与相如本事,并化用了古诗和南朝民歌,如“菟丝”六句即化古诗“与君为新婚,兔丝附女萝。兔丝生有时,夫妇会有宜”,而“覆水”二句和“青陵台”分别引用了姜太公和马氏、韩凭好贞夫的典故。
        由此可见,文人拟汉乐府而作诗在表达思想情感上更富典雅、含蓄,兼容了诗人所处时代的古今乐府与古诗的文化积淀。
        2.其他修辞手法
        本辞以比兴诗句“皑如山上雪,皎若云间月”开篇,并运用“今日”与“明日”的对比和“钓鱼”譬喻象征。后代拟作所运用的修辞手法各有异同,多具创新。例如,鲍照、张正见和李白模拟本辞皆以比兴句开篇,而其他诗人的拟作则不拘此格;刘希夷运用了对比、回环反复的手法,李白又运用了比喻、夸张手法,等等。
        由此可见,文士拟作在修辞方面各有其特色,新变较多。
        (四)押韵
        乐府诗本非格律诗,其韵律要求、用何韵脚、如何押韵各方面都没有限定,历代文士拟作亦不受本辞韵律的限制,其诗自有情感起伏也就自有内在的韵律节奏。本辞《白头吟》与后代的拟作《白头吟》的用韵押韵各成一格,不一而论。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出,自汉至唐代,历代文士对汉乐府民歌《白头吟》的拟作在艺术特色上都有继承和新变,继承体现了汉乐府文化的传承,新变体现了乐府文化的发展变化。不同时代文艺风气,不同诗人创作风格,不同的作诗情境,拟古之作的艺术特色也就各有所异,各有所长。
        参考文献:〔1〕郭茂倩.乐府诗集〔M〕.西苑出版社,2003.
〔2〕萧涤非.汉魏六朝乐府文学史〔M〕.人民文学出版社 ,1985.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