议题式教学在高中思政课中的实践与思考——以“社会历史的主体”教学为例

发表时间:2021/7/6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1年第3月7期   作者:  邓孟真 叶亮亮 董英栋
[导读] 《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2020)》首次提出了围绕“议题”设计活动型科学课程的教学。

        邓孟真  叶亮亮  董英栋
        华中师范大学附属息县高级中学

        【摘要】《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2020)》首次提出了围绕“议题”设计活动型科学课程的教学。议题式教学正是能够达到新课标要求的有效教学形式。本文立足于高中思政课教学实践,以议题设计为主线,以教学课例——《社会历史的主体》为依据,以扎根思政理论为研究方法,对议题式教学在高中思政课实践中的首要环节与重要环节进行了深度探讨。
        【关键词】议题式教学;高中思想政治;议题设计;教学评价

        理论来源于实践,又服务于实践,学科教学唯有切实做到理论联系实际,方可学以致用,实现其自身学科价值。政治学科作为一门以落实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的人文学科,将教学与社会生活的热点问题相结合是实现其学科价值的题中应有之义,是思政课教育教学发展的必然要求,而议题式教学是能够达到这一要求的有效教学形式。
         一、议题式教学的首要环节
        人们就某个议题或议题链发表意见,进行讨论乃至争辩,该争辩的过程就是议题式教学。设置议题是议题式教学的首要环节。议题承载着思政课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是开展思政课课堂活动极为重要的载体,还担任着培养学生思政学科素养的重要桥梁,因此,围绕某一理论设置科学合理的议题至关重要。
         进行议题设置时,务必基于真实情境,情境的创设要坚持典型、贴切、精当的原则。典型要求我们所选取的素材要典型,需直击主题;贴切要求我们所选择的情境材料要与议题之间构成严密且稳定的逻辑关系,要精挑细选情境素材的内容,深入挖掘其中蕴含的学科要素,进而构建出逻辑顺畅的议题设计;精当要求情境素材的呈现要简约,文字表述需精炼。要对所选择的素材进行由表及里、去粗取精的精细加工,使得情境材料简约而不简单,精炼又经济。
        本着以上原则,在做人教版必修四《哲学生活》——《社会历史的主体》这一课教学设计时,结合我县近三年发展状况,即我校成立以来的息县发展状况为切入点,以小见大,选择本地近期热度较高的《大美息县宣传片》为议题背景导入新课,视频后附以与视频紧密结合的精简版的文字材料,便于学生抓住重点。选取贴近学生实际生活的案例,即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了课堂参与度,同时还激发了学生对家乡息县的认同感,看到家乡息县越来越好油然而生的自豪感。围绕这一情境,设置了一个前后联系的议题链——“谁创造了大美息县?息县县委县政府应如何引导息县发展越来越好?作为息县人,你能为建设大美息县做哪些努力?”。

引导学生围绕以上三个议题展开讨论,引出理论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主体,是社会历史的创造者;通过回顾本班学生疫情期间假期作业,师生共同改编并发布在网络的20班哲学之歌,分析了为什么说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和为什么说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注重条分缕析,不仅仅是告知其理论知识,更多的是师生共同探讨理论背后的原因。通过材料“人民利益高于一切。息县党政领导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带领广大干部、群众积极投身于息县建设。斥巨资建设我校、信阳师范学院淮河校区、龙湖公园、森林公园等,使人民生活在息县有幸福感,工作在息县有成就感。”围绕“息县县委县政府应如何引导息县发展越来越好?”系统探讨了群众路线和群众观点,总结了马克思主义群众观原理及方法论。学生通过对以上问题进行思辨式的合作探究,较好的突破了本框题的教学重难点。
        实践证明,只有不断优化高中思政课教学中的议题设计,在议题选择时,进行小口切入,深入挖掘,以小见大,唯有如此,方能切实提升学生的分析问题的能力和综合探究能力,方能实现传统教学模式的转变,真正把课堂归还于学生,迎合当前素质教育的要求,方能更好让政治学科核心素养真正落地落实,进而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
        二、议题式教学的重要环节
        教学评价具有导向的功能,是议题式教学的重要环节,与议题设计一同为思政课教学提供强有力的支撑。教学评价不应将测试成绩作为衡量学生的唯一尺度,不应以简单的判断对错或好坏为目的,而是要立足于思政课专业理论,着眼于学生的政治学科核心素养的形成和发展,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引,运用不同的视角和双向且多元化的标准对课堂进行综合性评价,为优化思政课教育教学所服务。
        《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2020)》首次提出了要让我们的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议题式教学能够给予学生充分发展的空间,让他们能在“议”的过程中找到自己,鼓励学生以学科知识和技能为基础,积极创新,寻找新角度、新利益、勇于表达不同见解、提出不同问题解决方案,对课堂进行自己独到的评价。此外,议题式教学课堂上教师也应当根据教学过程和教学效果给予教学评价,以鼓励学生更好地成长,促进其政治学科核心素养的形成,同时自身也可以通过学生的评价促进自我专业素养的提升。
        本着以上原则,在《社会历史的主体》的课堂教学中,师生一同从知识角度、从生活实际运用角度、从思政课学科素养角度对本节课进行了双向且多元的评价,收获颇丰。
        总之,议题式教学是一项系统工程,议题设置是思政课议题式教学的首要环节,双向且多元的评价方式是思政课议题式重要环节,尽管目前议题式教学仍然藏在迷雾中,但当我们踏足其中,就会云开雾散。
        
【参考文献】
[1]杨志敏.高中思想政治课议题的教学设计[J]《思想政治课教学》,2019年第9期。
[2]李晓东.议题式教学设计与实施中的几个关键问题[J]《教学月刊·中学版》政治教学,2019/1·2。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