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学案在线上教学中的应用初探

发表时间:2021/7/6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1年第3月7期   作者:黄小珍
[导读] 线上教学时,为使躲在电脑屏幕背后的学生能参与到直播课堂的学习来,

        黄小珍
        深圳笋岗中学 广东深圳 518029
        摘要: 线上教学时,为使躲在电脑屏幕背后的学生能参与到直播课堂的学习来,我运用实践研究的方式,把常规课使用的导学案变成适用于直播课授课前的预习案,经过实践应用、定量分析,这种“二次预习”的方式比单向播放PPT或视频的方式,效果要好,把躲在电脑屏幕背后的 “旁观者”变成了线上学习的“参与者”。
        
关键词:导学案  线上教学 主体地位

        导学案是引导学生学的方案。它是以案为载体,以学生的自主性、探究性、合作性为驱动,以教师的引为主导,师生共同合作完成教学任务的一种教学方式。这种方式有利于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如何让导学案的优点在线上教学中发挥出来,并调动电脑屏幕背后的学生能参与到线上教学中来,成为我探索的动机。
        一、应用原因
        2020年,突如其来的疫情为教育发展按下了“快进键”,使教育提前进入了4.0时代, “互联网+教育”的教育形式在短短几个月内全面铺开,不管我们是否愿意,都已成为必须面对事实。
        作为深圳一线的教师,面对教育4.0时代,如何借用互联网实现对教育的整体性或部分性创新,使教育主动融合互联网,探索适合学生发展的教育模式,提高线上教育的有效性,是我们必须要解决的问题。
        在尝试了两周的线上教学后,我发现线上教学的时间和地点具有无限性,课程资源的利用具有多次性、反复性,学习效果的跟踪和反馈具有及时性等优点。
        但是也存在很多的不足。
        第一,师生互动效率降低,学生参与度不高。学生不能及时提问,老师不能有效掌握学情,观察学生的反映,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久而久之学生的学习参与度就越来越低。
        第二,学生自律性不高,自我约束能力降低。线上教学需借助电脑、手机、IPAD等工具,这些工具诱惑太大,学生在使用过程中会偷玩手机游戏,不能专心学习。根据调查,相当一部分同学虽然开着线上学习窗口,但转头就在玩游戏、聊天等做与学习无关的事,这严重影响线上教学的有效性。
        第三,学生的两级分化更加严重。由于线上直播依赖学生自觉和家长督促,缺乏教师的监管,一旦家长松懈,极易造成学生学习的两极分化,自我约束力强的学生,取得更好的成绩,自我约束力差的学生,日益滑向放纵的深渊。
    二、应用情况
        学生参与度是教学的关键。分析了线上教学的优缺点之后,为提高学生的参与度,激发学生学的主动性,我把线下教学中使用的导学案重新设计,尝试在线上教学中使用,借助导学案让教师变成学生“线上学习”的引导者。
        首先,设计适合线上教学导学案。线上教学更应该突显学生在自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让学生敢于提疑问,实现由“要我学”到“我要学”的转化。所以,我设计的线上教学导学案包括知识点填空、重难点选择题、我的疑问等三部分。要求学生在预习的过程中,对课文的某个名词或是导学案中某个题目或选项提出自己的疑问, 并写在“我的疑问”中。
         第二步,布置学生完成导学案。我通过12xue平台或微信小管家,把导学案推送给学生,让学生借助导学案,完成预习任务,并提出疑问。下面是学生完成导学案作业后提交的照片。
        
        第三步,收集整理疑问。我查看学生提交到12xue平台或是微信小管家中的作业,用语音或是文字的方式,解答学生的疑问。在答疑过程中,把涉及本课重难点和3个以上同学提出的疑问,进行收集整理,形成答疑文本内容。如下图《1.1预习情况反馈》的右侧内容。
        
        第四步,设计针对答疑知识的小练习。根据答疑文本的内容,设计5个选择题的小练习,落实学生的消化他们共同提出的疑问。

如下图
        
        第五步,课堂中渗透有价值的疑问。在线上教学时针对学生提出的有价值的疑问渗透在新课的学习中,再次回应学生的疑惑,形成学有所疑、疑有所答、答有所获的模式。
三、应用效果
        1.学生提出疑问的数量和质量较高。导学案基本能调动他们已有的认知水平,提出与课本内容有关的重难点知识、易混淆知识、生活经验有关的疑问。能让学生把已有知识与将学习内容建立关联点,提高学习的积极性;也有利于老师了解学情,提高线上教学的针对性。
        2.学生个体学习的兴趣高涨。在老师引导下,通过“一对一”、“一对多”的答疑,学生基本都能消化疑问,也因为得到了老师的指导和认可,他们心里获得成就感,所以学生的学习兴趣比以往都要高涨,并在后面的单元测试、阶段性测试中取得明显进步。
下面是其中一个班完成预习答疑后小测的正确率情况。

         3.1+1……1=无限的可能。班级里的每位同学提出一个疑问,除去相似的问题,至少10~20个是有效疑问,学生如果能把这个些疑问都掌握好,长此以往积累的知识将会是惊人的数量。下面是学生在预习时提出疑问,答疑情况小计。
        
        四、应用收获
        1.信息技术隐身于教育的背后才能发挥更好的优势。叶圣陶先生曾说:“教育是农业,不是工业。”农业是栽培作物,农产品的生长是有生命力的,有它自身的特点和生活习性,外部环境应该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地满足它。学生就是“农产品”,教学的过程就是“栽培作物的过程”,而信息技术只是教学中为了让教育变得更有智慧的一种工具,我们应让技术成为帮助教师更好地理解学生,把握学生的学习需求的工具。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鼓励学生利用信息技术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让信息技术隐身于教育的背后时,才能更好发挥技术的优势,促成学生的成长。
        2.学生的参与度仍是决定教学成败的关键。教学目的就是要学生通过教学活动有所收获、有所成长,否则就是无效教学。所以线上教学不是单存电脑终端变成PPT播放或是视频播放器,而是要通过调动学生主动学习,实现深层次、有效性的师生互动,激发学生的个体潜能。
        3.教师仍是链接现代技术和知识的重要纽带。人工智能无法取代教师的温度和价值,教师才是立德、长智、育心的关键。但教师能否利用好现代信息技术,将直接影响到未来教育的质量。没有未来的教师就没有未来的教育。所以教师需要及时关注最新技术进展,利用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优势,帮助学生设计个性化学习方案,才是未来教师需要具备的关键能力。
        4.线上教学能实现教学相长。教师借助信息技术,运用导学案引领学生思考、质疑,促进学生的成长,
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学生的疑问又促进教师的成长,提升教师对学情的把握能力。
五、存在问题
1.收集学生的疑问过于耗时。教师需要点开每个学生提交的照片作业进行查看并收集有价值的疑问,汇总到电子文档中,然后在电子文档中用文字输入相关的答疑内容,每课时这个部分需要大量的时间。
        2.落实学生理解不够到位。因为线上教学完全是靠学生的自觉性,部分学生依然对于老师的答疑或是整理的电子文本的答疑内容无动于衷,以至于答疑对于他们而言效果不明显。
        3.答疑部分教师包揽过多。在实践探索中,答疑问题的整理都由我完成的。应该把收集的疑问,推送给学习小组,让学生通过合作探究的方式,借助网络来解答,然后分享给其他同学,相信效果应该会更好。

        总之,线上教学将会是未来教育一种常见的方式,这种教学方式更应该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突显学生的主体地位,才能更好实现有效的教学互动,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鼓励学生利用信息技术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让信息技术隐身于教育的背后时,才能更好发挥技术的优势,促进教育的发展,促成学生的成长。
        
参考文献
1、陶守佳《物理教学探讨》龙源期刊网  2014年第07期
2、苏志芳《浅析云课堂与传统课堂结合的影响及对策》,《求知导刊》2017年9月,146页
3、曹培杰《把“未来学校”和“互联网+教育”说清楚了》,《教育研究》2016年第10期
4、闫方洁《疫情之下,“互联网+教育”能否1+1>2?》,社会科学报第1698期第4版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